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反思

2017-04-12 17:18魏佳欣
现代交际 2017年1期
关键词:近代回顾反思

魏佳欣

摘要: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改革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其中,既有自我改革的部分,又有向他国学习的部分。进行与他国的教育交流,是促进本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近代,我国与日本的教育交流.是我国谋求发展出路的一种体现。通过中日教育交流.有助于教育的发展改良.也能够促进中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由最初的政府推崇到最后的交流受阻.不仅表明了两国关系的变化,也说明了进一步优化两国教育交流方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近代 中日教育交流 回顾 反思

中日两国在教育交流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两国的教育交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此外,由于两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交流的经历。因此,在教育方面进行交流与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代中日教育交流体现出了我国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提升我国人才实力、促进国家发展富强的美好愿望。通过中日两国的教育交流,能够吸取日本教育的有利部分,利用到我国的教育之中,让国人享受到更加优良、更加开明的新式教育,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在中日教育交流中,需要做到的关键一点就是注重创新,这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根本性进步的重要工作。

一、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历程回顾

(一)初步交流

1840年之后,近代中日教育交流逐步展开。这个阶段也是西方国家打开清朝大门的时期。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自此,统治者开始寻求发展出路。封建地主阶级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发展思想,旨在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优秀的人才。19世纪的日本被美国打开了大门,从此开始进行变革。明治维新将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建立近代学校体制,为日本今后的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处于近代初期的日本和中国在教育交流方面还处于默默关注对方行为的状态。在学习西方的阶段中有过一定的交流。这一阶段的教育交流是后期中日教育交流深入开展的基础所在。

(二)全面交流

经过了初期阶段的交流。中日教育交流进入了全面交流的时期。中日教育交流全面进行的原因在于清朝洋务运动破产,统治者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寻求发展出路。因此。通过派遣留学生到日本。成为这一时期非常显著的中日教育交流的特征。从1899年至1906年,留日学生从200名达到了8000名左右。这足以见得当时中日教育交流处于蓬勃的状态。除了留学生规模,在学制、学科设立等方面,清政府学习了日本的教育模式。如在学制方面分为普通、师范、实业三个种类,与日本相同。在学科方面,除了国语不同之外,其他科目相同。这都表明这一阶段的中日教育交流的状态。

(三)逐渐出现矛盾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清朝政府统治的结束。在这一阶段,中日教育交流呈现出了交流与摩擦并存的局面。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对于教育的改革。也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特点在于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体制。在学制方面,改变了清朝时期照搬日本学制的模式,更加注重向西方国家学习,吸取他国精髓。但是,其中仍然存在日本教育的色彩,如在教育系统方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由于日本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因此,在民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具有排日思想的教科书。在中日交流之中。教科书问题是双方非常重视的问题。这一时期中日教育交流夹杂着矛盾与摩擦。

(四)出现交流阻碍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帷幕。这一时期的中日教育交流呈现出了恶化的趋势。作为侵略者,日本不仅进行军事侵略,在教育方面,也对我国实行了奴化教育,旨在消除我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日教育交流矛盾的进一步加剧。日本侵华时期,推行日本的教育制度。掌握教育实权。而中国对于教育则没有实权。日本推行的亡国灭种教育致使中日官方教育交流受到了阻断。但是中日之间仍然存在教育交流。主要是中国学生自费到日本留学。总体来讲,中日教育交流存在巨大的阻碍。中日两国的教育关系有着强烈的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色彩。

二、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问题反思

(一)创新不足

中国和日本都学习了西方文化。在教育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日本取得相应的效果,与日本相比,我国在教育的革新方面體现出了许多不足,难以真正发挥改革的作用。究其原因,还在于我国在教育的创新方面做得不够。由于日本对西方文化采取的创新策略能够符合日本的需要,特别是在明治维新时期,对日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大大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发展进步。但是,中国更多采取的是照抄照搬的方式,导致自身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不符合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这都是今后中日教育交流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政治阻碍

教育交流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存在积极意义的。要促进教育交流顺利进行。就需要摆脱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两国政治关系进一步恶化。导致两国的教育交流受阻,这是中日教育交流发展不良的体现。政治关系是其他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所在。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处于敌对的状态。也就决定了两国的教育交流难以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这是当时两国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需要摆脱政治关系的不良影响,才是一种科学的促进两国教育发展双赢的途径。在今后,需要放弃以政治关系决定教育交流的错误方式。_2

(三)急功近利

中日教育交流开启之时。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不良局势之中,为了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向西方国家学习,派遣留学生到日本,深刻体现出了我国救亡图存的发展精神。由于国人急切想要达到理想的教育交流效果。机械照搬日本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在分析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对日本教育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进行取舍,选择适合我国的部分,进行借鉴。我国复制日本的教育学制,实际上体现出了对教育的心态太过于急功近利。没有真正考虑到国人的需要。在今后,在中日教育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太功利化,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深入地向他国学习。

(四)政府主导不利

教育发展属于国家发展的一部分,政府在教育交流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近代中日教育交流中,由于政府的原因,导致两国教育交流受阻的现象也存在着,这主要是袁世凯掌握政权时期。由于国内出现了反对日本倾向的教科书,为了取悦日本,袁世凯查禁了这批书。这是由于政府的不利主导而导致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现象。这对于后来的中日教育交流起到了反作用。政府没有做好正确的定位,使教育陷入不良的境地。这导致中日教育交流出现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三、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启示

(一)加强创新

日本和中国基本上同时学习西方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日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却呈现出封建落后、不合时宜的问题。两者出现差别的最大原因在于日本懂得如何创新。能够根据日本本国的需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基础上,做到自主创新。但是中国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味照搬他国模式,并不注重创新。这就说明了在中日教育交流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创新的问题,要发挥教育促进国民开化的作用,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借鉴他国经验,加强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二)超越政治局限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交流都与两国的政治关系密切相关,政治关系的良好是其他一切交流活动健康开展的前提所在。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两国教育交流呈现出恶化的趋势。这阻碍了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正常展开。近代时期的中日教育交流虽然受到过政治关系的阻碍,但是两国教育交流一直没有完全停止,这说明了在今后,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进行中日教育交流活动,我国教育赢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切忌急功近利

当初在进行中日教育交流时。我国主要是为了救亡图存,通过学习他国教育,培养人才,扭转我国的不良发展局势。而这一时期我国的國情非常严峻,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在这一危急关头,学习他国,增强我国实力,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我国为了短期之内达到发展目标,心态显得非常浮躁,以至于照搬日本的教育模式,导致教育效果并不良好。因此,需要摆脱这种不良的心态,心平气和地进行中日教育交流。既要顾及发展速度,也要注重发展质量。要深刻分析日本的教育模式,然后研究我国的国情,在从容的状态之中,深入向他国学习,立足于时代的需要,放弃不适合我国需要的教育模式,让我国的教育实现稳步发展。

(四)政府科学主导

政府的主导关系着教育交流活动能否高效地进行。政府对于中日教育交流要本着客观的原则。不能采取轻视或者取悦另一方的态度,对教育造成不良影响。教育本身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促进国民素养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增加实力。政府的主导代表着国家对于教育的态度,对于中日教育交流,政府要进行科学的看待,从长远出发,真正立足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实行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这也是今后中日教育交流中需要重视的问题。_3

四、结语

中日教育交流是促进两国教育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从近代中日教育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进行改进的方向。通过借鉴历史,在今后的中日教育交流中,就需要做到勇于创新,从根本上站在教育的角度,进行两国的教育交流。同时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两国的教育交流,在把握发展速度的同时,保证发展质量。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稳步前进的推动力量。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近代回顾反思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