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族精神培育中理论灌输法应用探析

2017-04-12 18:13张大方刘玲玲
理论观察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乡村

张大方+刘玲玲

[摘 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一直以来就是鼓舞我们中华人民不断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凝练和结晶,她支撑和推动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在乡村地区的民族精神培育中,理论灌输法的应用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理论灌输队伍建设落后、理论灌输的内容过于空泛、理论灌输方法所用不当、理论灌输的条件也较为鄙陋。因此,准确探究乡村地区民族精神培育中理论灌输法的问题与途径,不断加强乡村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理论灌输队伍建设、促进灌输内容与灌输方法进行推陈出新,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民族精神培育;理论灌输法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21 — 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村人口也占我国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依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方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改革开放后,乡村地区作为稳固的后盾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时至今日,乡村地区依然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劳动力提供者与粮食供应地。可以说,乡村地区在我国的发展、建设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乡村地区之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加之乡村经济的落后、乡村留守人员的复杂与特殊,乡村道德建设中存留的问题日渐突出。因而,加强乡村地区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提升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乡村地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灌输法涵义及理论渊源

(一)理论灌输法的含义

理论灌输法是指以教育者为主导、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时期,理论灌输法的主要形式包括理论讲解、理论宣传、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等。可以说,理论灌输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占据着首要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法。理论灌输法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灌输理论”,①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理论灌输的主要内容,这成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理论灌输法的理论渊源

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也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②恩格斯也在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正确地认识。”③在这之后,恩格斯在其《新道德世界》一书中首次正式明确了”灌输“一词;列宁也基于马、恩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过程与实践,更加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理论灌输法。可以说,早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始阶段,理论灌输法就作为其最基本的原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理论或思想的影响和支配,而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将这些思想、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形成固化、稳定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进而在这种理想信念和意志品格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实践模式,这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征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确保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去充实我们的”头脑阵地“,只有這样,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否则,一旦人们被错误的思想和理论所支配,后果必然堪忧。

二、乡村民族精神培育中理论灌输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民族精神理论灌输队伍建设落后

乡村地区理论灌输队伍作为在乡村地区开展民族精神培育的主导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地区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也会决定乡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与成效。但是,由于乡村地区理论灌输机构设置并不够健全,这也就使得其理论灌输队伍建设长时间内处于停滞的状态,更有个别落后地区的理论灌输队伍形同虚设。另外,由于我国乡村地区地区留守人员中干部人群数量较少,基层干部一人任多职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很多乡村地区乡镇的干部人员、工作人员等就兼任了理论灌输人员一职。但是,一来这些人员更侧重发展乡村经济,对理论灌输与文化建设的把握有失偏颇;二来他们的综合能力欠缺,对民族精神内涵、外延、特征等的把握尚不准确,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理论灌输专业人员的要求,因而难以达到民族精神理论灌输的效果。

2.民族精神理论灌输内容空泛

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这些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不同体现,共同谱写着民族精神的时代乐章。然而在我国乡村地区,民族精神理论的灌输却没有紧跟时代步伐,灌输内容过于狭隘。其一,乡村民族精神灌输的内容过于肤浅。民族精神是一个完整有序的思想体系,它是汲取华夏五千年文明凝练而成的结晶。然而乡村所灌输的民族精神理论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字义且局限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并没有深入探究民族精神的内涵外延。其二,乡村民族精神灌输的内容过于空泛。民族精神的灌输应是贴近社会历史、贴近人民生活的。而乡村所灌输的民族精神则几乎是照本宣科,套用教科书式的语言来释义与解读,这不但背离了乡村民众的生活,且人们对民族精神的接受效果不尽如人意。

3.民族精神理论灌输方法不当

在大部分乡村地区地区,小农思想一直以来就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还较为落后,思想观念也较为封闭。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而农民仅占1.51%。①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如何将民族精神的涵义、内容浅显易懂地灌输给农民群众,使他们既能接受与认同,又能内化与践行,是灌输民族精神的首要任务。但是,一来很多乡村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强制灌输的方式,将原本就生硬晦涩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给农民群众;二来乡村民族精神灌输的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方法为主,没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导致灌输方法过于单一乏味,这非但达不到我们理论灌输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反感甚至抵抗。

4.民族精神理论灌输条件鄙陋

良好的灌输条件是民族精神得以顺利培育的基础,但是,很多乡村地区的理论灌输环境并不能为理论灌输法的应用做出保障,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乡村民众由于理论知识素养的匮乏、信息获取方式的单一与落后、其思想观念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乡村地区的民众对外来思想容易出现“两极化”趋势,一种崇洋媚外,唯外国事物最好;另一种固步自封,坚决抵制外来文化和外来事物,这两种极端思想都易引起民族精神接受过程中的消极现象。其二,乡村地区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不健全,教育投资不足,缺少乡村民众可用的书籍资料、活动场所,使乡村地区的民族精神理论灌输的外部客观条件尤显不足。

三、提高乡村民族精神理论灌输的时效性思考

1.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民族精神理论灌输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灌输队伍,是乡村民族精神培育的重中之重。这支队伍承担着乡村地区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宣传与贯彻国家主流意识和主导思想的重要任务。可以说,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理论灌输队伍是民族精神得以在乡村地区深入与弘扬的基础,也决定了乡村民族精神灌输的效果,因此,必须对乡村理论灌输队伍的选拔、培训与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要扩宽理论灌输队伍的选拔范围。现代社会不乏有文化、有能力的理论灌输者,只有扩宽选拔理论灌输者的范围,才能提高乡村理论灌输队伍的建设。尤其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缺乏理论知识和管输能力,因此,我们应给予他们实习锻炼的机会,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理论宣讲制度,这既能让他们增长经验,又能为乡村理论灌输队伍注入活力。其次,要优化选拔专业人才的程序。要承担理论灌输任务的人才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素养、过硬的理论水平、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除此之外,他们更要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灌输民族精神理论的责任感。再次,要定期组织对乡村民族精神理论灌输队伍的培训,既要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与接受党和国家对民族精神理论的新解读,又要了解乡村地区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做到及时上传下达。最后,要加强对灌输队伍的管理与奖惩制度建设。“无规不成方圆”,要想让乡村地区真正认同与践行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确保乡村地区的理论灌输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因此,必须加强乡村灌输队伍的管理与建设,确保“专人专职”,杜绝尸位素餐、“形象工程”。同时要做到奖罚分明,奖励对灌输工作的贡献者,惩罚消极怠工者,使理论灌输队伍真正起到“指明灯”的作用。

2.丰富创新民族精神理论灌输内容,提高理论灌输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凝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涵义。要想提高民族精神的灌输效果,就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首先,要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即对国家的风俗和传统的热爱、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以及为国家福祉奉献等。随着时间流变,对被认为是构成祖国的特殊政治传统的价值观与原则的承诺逐渐成为爱国主义的更为主要的内涵。①而在乡村地区,很大一部分民众还抱着“愚忠愚孝”的思想来看待爱国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将爱国主义更为全面、通俗地灌输给乡村民众。在当今社会,爱国不再是简答地“排外”、“护短”,而是要理性爱国。乡村地区作为中国的一大份子,努力发展是爱国,破除封建迷信是爱国,诚实生产是爱国,不为外来间谍势力所蛊惑是爱国……爱国不是让人们抛头颅、洒鲜血,而是爱家乡、爱工作、爱邻里。这些更为贴近乡村民众的概念释义,才能达到良好的灌输效果。

其次,要正确解读团结统一。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好多谚语来描述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箭易断,十箭难折”……乡村地区似乎是更为团结的地方。但是我们要更正他们的是,团结并不是一个村落、一姓人家紧紧抱在一起那么简单,也不是以地域来划分帮派,而是要在历史的大考验面前团结在一起。“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大爱无疆”的汶川现场……这种团结是立于民族之上的团结,是能够经历考验、推动历史发展的团结。

最后,要努力践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坚韧不拔;②《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都是我们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秘籍。五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人民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但是,我们今天的勤劳也要与时俱进,要懂得運用科学、运用技术提高劳动的效率与成果。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扬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辛勤劳动,不畏艰险,不管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都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来不断强大自己,要考自己的艰苦奋斗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同时我们必须使乡村民众认识到,虽然经历过种种生产、发展的挫折,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地发展、踏踏实实地前进,多大的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社会主义的前进脚步。

3.将民族精神理论灌输寓教于民风民俗,丰富灌输方法

民风民俗起源于人们群体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一定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生活模式,也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乡村地区的民风民俗与中华民族精神本身就存在相融性,例如,乡村地区讲究男子要有担当、有作为,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中的自强不息相应;讲求兄友弟恭、邻里和睦,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中的团结统一相应;乐于自给自足、平淡安定,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中的爱好和平相应;讲求不奢不糜、勤俭简约,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中的勤劳勇敢相应……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这正是从几千年来这些朴素的民风民俗中凝聚而成的。将民族精神理论寓于民风民俗之中,对促进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理解并践行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乡村青年成年礼之际向他们灌输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民族精神的内涵内容编织成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相互传唱;制作成民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喜剧进行表演;组建民间宣传队,通过走访等形式进行宣传等等,这样的灌输方法相比较传统的理论灌输法,更易为乡村民众所接受,且接受效果更为显著。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自媒体手段,摆脱传统的理论灌输法的束缚,是乡村民众既能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乐趣,又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精神的灌输。

4.加强理论灌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乡村地区理论灌输工作的进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一定的物质资源和良好的灌输环境是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播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乡村地区的教育设施投入。首先,要建立专门的理论灌输的教育场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施。例如,我们可以组建地方民族精神宣传网站,以种植技术、粮食销售等栏目吸引大家的关注,在开阔人们眼界的同时达到民族精神培育的目的。其次,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多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加强对农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对有心理疾病的群众进行沟通与疏导,帮助与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发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农民是心理疾病高发人群,但很少有人会对心理问题引起重视。在面对心理负担、精神压力的时候,很多人会采取非法方式来解决,这也是阻碍乡村地区民族精神理论灌输的一大问题。及时解决乡村民众的心理问题,才能为民族精神理论的灌输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接受过程。最后,要逐步完善图书馆、文化站等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丰富民族精神相关的书籍期刊。同时,我们也乡村地区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乡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逐步提升乡村地区教育的普及率,减少乡村地区人才流失现象。

乡村地区作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民族精神的灌输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地区的形式下,必须对乡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足够重视,通过恰当的方法宣传灌输正民族精神的精髓,这是乡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地区的要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2.

〔2〕夏梅花.當前巧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立华.在民风民俗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月刊,2015,12:82-84

〔4〕董振华.中国梦与中国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赵兴旺.历史合理性—全球化趋势下民族精神研究与培育问题再探讨〔J〕.历史教学,2015,14:3-11.

〔6〕康明燕.先秦儒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乡村
从旅游旺季接待入手探讨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乡村道路运输改革
少数民族乡村治理中的传统社会组织研究
从小说《丈夫》中看乡村与城市的冲突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