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磊
[摘 要]牛顿第三定律的真理性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一次次的被历史所验证,是正确的理论思想。本文把物理学中的“力”以及牛顿第三定律进行了哲学的抽象,并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将其作为方法论,用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施力一方,将其原理作用于我国,与此同时得到来自革命、建设、文化的实际情况的反作用力,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断被修正,被深化,使其更为“接地气”;另一方面使正确的原理反作用于我们社会,使其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对照思考,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对其中国化进程的感悟就越发深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的普遍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13 — 02
什么是“力”,提起这个概念,通常我们可能仅仅想到物体,进而想到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而事实上,“力”的概念范畴还应包含事物之间的“力”。前者包括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阻力等等,后者则涵盖了事物之间的影响力、感染力、作用力等一切“力”的形式。“力”不仅仅是自然力,更包括人的力量,没有“力”的世界我們是无法想象的。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很容易给“力”的概念赋予巨大的哲学思维,而这也是“力”的应有之意。“力”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因与前提,它是一种能量,推动事物发生变化,于是“力”成为了运动的本源。同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也在永恒发展的发展着。联系与发展,内容就是矛盾与对立。矛盾是动力,发展是衍生品,是矛盾对立的结果。没有了矛盾,世界将不复存在。矛盾和对立是唯物辩证法的精华之所在。有了“力”的哲学思维以及普遍联系观点做支撑,我们反观牛顿第三定律,这看似属于物理学领域的规律,描述的也是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情况,但实际体现的同样是对立的矛盾关系,难道这二者的联系仅仅是巧合而已?实际上,“在牛顿那个年代,是没有物理学这个概念的,叫自然哲学”。〔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但诞生之际,本身就蕴含着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牛顿是把它当做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使用的,我们同样可以用它来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当我们另辟蹊径的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和思想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时候,对其意义的理解或将更为深刻。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产生于毛泽东同志的《论新阶段》。报告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当我们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时候,发现其所反映的是一个结合的过程,整个结合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相互作用,另一个是实现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用其原理作用于中国,中国用其革命、建设实践反作用于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正一反之间彼此都不断得到检验;另一方面实现二者的统一,通过作用与反作用,实现一般与特殊、普遍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终的目标是将二者融为一体。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如一颗参天大树,在华夏大地上汲取营养并开枝散叶、播种发芽。综上,站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视角上,更容易挖掘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契合
牛顿证明了“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这表面上看是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并无必然联系。但实际上,牛顿在对第三定律的研究过程是加入了哲学思维的,当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也会发现牛顿第三定律的哲学思想与整个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观点惊人的相似。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都与牛顿第三定律保持着高度一致。“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牛顿第三定律到历史唯物主义当中去,还是要遵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规律”〔4〕但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角度去分析中国革命实践的进程,确实可以开阔视角,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自然哲学”方面的支撑。
(一)对中国革命进程的作用力
在自然界,无论是物质运动还是事物之间的作用,作用力总是站定了先机,之后才有了反作用力的被动发力。运用上述观点来分析,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正是作为作用力一方,先存在并作用于实践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一个分界点,此后的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此时已经病入膏肓的中国急需科学的理论来“医治”。恰逢此时,马克思主义如同抡起的铁锤,用其强大的作用力敲击睡梦中国。它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核心病因,在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运用无产阶级的方法论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的进步规律加以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显然,没有马克思主义这巨大“铁锤”发出作用力,革命胜利将遥不可及。
(二)中国革命进程的反作用力
与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力相比,革命的实践又如同绷紧的“弹簧”,它的反作用力同样强大。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却并非一帆风顺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等事件相继爆发。第一次革命战争失败换来的教训十分惨痛。“右”倾投降的错误思想证明了一旦脱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行不通的;“左”倾冒险导致失败,更证明了对理论的运用同样不可教条。革命中一次次血的教训证明着:马克思主义需要同实际融合后才更具指导意义。这是实践的巨大反作用力,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加的完善和丰富,使得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得以进一步彰显,使得马克思主义面对以后更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能够更具指导意义。
三、运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所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捆绑”在一起,密不可分,互为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能求和,原因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5〕其实不仅仅是不能抵消,二者会在相互的作用过程中相互促进,彼此转换,相互融合,实现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相互作用原理也与此相同,它们相互印证、相互借鉴和吸收,而彼此的作用效果又不会抵消,相反,其作用效果会随着彼此的融合越发彰显。正因如此,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理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分析方法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从方法论角度看,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7〕马克思主义教會我们不要教条。还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都是其内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好体现了这个特质。
那么我们再换角度去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入手,我们更能挖掘其与时俱进特性,抓住其主要内容:其一要掌握,掌握原理、品质,掌握世界观、方法论。其二是领会,要用科学态度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灵魂和主旨。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质精神。其三是运用,运用我们所掌握的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上述三点从作用力的角度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巨大作用力。其四是探索和创新,在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去探索规律,进行理论创新,总结经验和教训,创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符合中国的国情。上述第四点是从反作用力方面入手,分析出了实践对理论的丰富,体现出了反作用力的效果。上述过程,恰好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现了其内在要求。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分析方法能更好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需求关系
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就是立足于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一种能够客观有效的方法,并以作用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原理要想在不同的国度发挥作用,势必要以各个国家的现实国情作为参考,受其反作用力的作用。逐步进行本土改造,才能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以科学的理论作用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又通过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改革发展实践了马克思主义,这样就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建立了桥梁。“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8〕
(三)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无法抵消的特质,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紧密关系
从地位上来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样的,把谁称为作用力或反作用力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待而已,称呼无关紧要,二者的地位在本质上是对等的。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发展实际的关系也与此相同。科学的理论自身要求不断的完善,进步的社会自身也需要“新陈代谢”。同时,上述两个过程又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都要与时俱进。显然,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全部问题,但现阶段,它具有先进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如何能够将其先进性保持下去,只有不断从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的事业获得了成功。但社会想要进一步发展,就依然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以端正态度,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推进其中国化进程,促进它的改进和完善。
正因为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所以任何将二者割裂、孤立以及过分强调孰轻孰重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只有结合实际,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丰满,才能使其永远作为普遍适用的真理而存在。否则,就如同正反两方面的力一样,当撤掉了正向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同样将不复存在。
〔参 考 文 献〕
〔1〕王长伟.牛顿第三定律的哲学意义.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3,(10):94-94.
〔2〕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的报告〔C〕//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鱼赟.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2):32.
〔4〕王长伟.牛顿第三定律的哲学意义.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3,(10):94.
〔5〕钟庆.论牛顿运动三定律的独立性与内在逻辑自洽一致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01):108-1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