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玉巧 牛翠萍 王红
摘要: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历史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避免将其教条化,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上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向避免走向复古和全盘西化。我们要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继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90-02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这就要求我们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各界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形势进行了误判,认为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发生了变化,不断出现对传统文化无限拔高的论断。在这种倾向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诗经上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冯友兰认为旧邦新命,是近代中国的特点。[2]中国是旧邦,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但现在的中国是与传统社会形态不同的新的中国。近代以降,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屈辱和磨难。面对外敌入侵,无论传统文化有多少治国理政的智慧,都没能避免中华民族被瓜分豆剖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主题。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应该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如果公众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缺乏认知,就很难准确地观察当代社会,也很难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形成的,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但马克思主义毕竟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与中国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在中国被接受和认可就要有民族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相融合。马克思主义能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扎下根,能否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使一般民众易于理解和掌握深奥的理论,艾思奇、沈志远等人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尝试。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融化在人们日常习见的、浅显的事例和熟知的谚语故事中娓娓道来。艾思奇在《七十二变》中,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比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在《雷峰塔的倒塌》中,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注意了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营养,注意贴近中国的实际。
在激烈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关注马克思中国化,尤其是毛泽东同志不但多次论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任务》一文中,讲到学习,毛泽东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 [3]
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很多概念如“实事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逐渐疏离,到“文革”时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干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对立起来,对传统文化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一概反对,并且经常用传统文化的糟粕去反对其精华。结果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被抛弃了,其中的很多糟粕却复活了,导致个人崇拜盛行,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泛滥。这一时期还过度强调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忽视对其优秀成分进行吸收,使得马克思主义失去了时代性,成为退离了人间大道的孤家寡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经验与教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更高地程度上实现了有机结合。
三、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上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价值日趋多元化,有些国家和势力趁机极力优化西方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追求,导致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 [4]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5]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土壤,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烙印。只有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充实和完善,使马克思主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地具有中国特色,才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在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时“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双方范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结合。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语境下表述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的悟性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继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中国传统社会中孕育出来的传统文化建基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耕文明之上,传统的价值体系和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息息相关,和君主制、等级制也有着紧密的关系。这决定了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陈腐、保守、偏狭的社会文化观念和道德伦理信条。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存在的一些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以及扯不断的裙带关系和人情网等都是传统文化消极的一面[7]。因此,传统文化就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进行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断交流、对话,不断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的现代性元素。同时,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文化采取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其进行批判地利用,这种做法有利于破除人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向避免了全盘西化[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向避免了简单复古。我们要肯定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不能对传统文化不加选择地一味宣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要用马克思主义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具时代价值。
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范畴进行形式的改造,用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
传统文化要想重新成为现代社会基本价值的一部分,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形式上,就不仅需要学术研究和学术探讨,还需要从学术研究走向大众的生活,推行文化的生活化,让传统文化变成大众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书斋,直面社会,参与实践,利用多种媒介尤其是利用移动媒体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平民化”地传递出去,让大众也积极参与其中。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梦”视阈下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14E032。
参考文献:
[1][4][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2016-05-18/2016/5/2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何志钧.光大传统文化的生命力[N].人民日报,2012-05-15.
[8]张敏.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D].中共中央党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