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红
健美操“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郑丽红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探讨如何构建健美操课堂“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在理论上,主要探讨“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融合优势、教学设计。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分析“合作创新教学”实践效果,得出结论:第一,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更喜欢上健美操课,“合作创新教学”授课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合作创新教学”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第二,“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有效运作受群体学习氛围和成员的积极参与影响最大;第三,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技术学习能力、创编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自信心、自我表现能力等各项自身条件和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积极地意义,同时也是建设创新性社会的需要。
高校健美操 ;合作创新 ;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则是高等学校内在的本质需要和实践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雷继红与贾进社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提出:第一,注重“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体育能力;第二,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第三,注生师生平生,生生合作关系等观点。[2]2010年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再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开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高校健美操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经。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健美操“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以“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合作创新”等为关键词,对近十几年的,采用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归纳总结,为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做指导性的准备工作。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前提下,遵循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征询健美操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不断修改,形成最终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问卷通过现场发放、作答、回收,实验后学生发放问卷共5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时隔1周,对部分学生进行重测相关系数为0.926,证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表1 专家对学生问卷设计效度评定结果
1.2.3 实验法
分别选取广州大学华软学院健美操选修课2个班级学生,分别运用“合作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两个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采用“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1.2.4 影像观察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组织安排下或在课堂教学以外时间,借助课本教学视频以及网络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教学动作表象。
1.2.5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班级数据通过频率统计进行分析处理。
2.1 “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概念描述
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重视教学中的各种联系,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合作创新意识。[3]它在体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精神,是学生个体与群体良好组合的有效锻炼模式,是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良好模式,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迫切需求。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创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结合学习小组集体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在新技能学习中,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富有创意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等,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达到合作学习、共同创新目的的学习方式。[4]健美操教学中的“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体育教学合作创新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升华,根据健美操特点、规律、原则以及编排目的,在群体动力理论指导下,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依托自身与团队知识及经验,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主体的共同参与,进行集体思维、探索、分析对健美操要素如造型、队形、上下肢动作进行集体编排创新,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注重培养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心理健康,以达到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为总目标。
2.2 “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理论支撑
2.2.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个性与创造性的共同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本,主张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发现,并强调教学必须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注重师生之间情感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5]
2.2.2 探究学习理论
探究学习又称发现学习,是经由自己或团队探索寻找,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研讨”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在“主动”中发展,改变了教师以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练”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起到很好的教与学的效果。[6]
2.2.3 合作学习理论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来源于认知建构理论、动机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需要个人努力和团队交流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动机,促进高水平思维和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合时宜时,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7]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一方面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8]
2.2.4 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性教育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以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现代思想与教育模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发展的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启发培养、“再次发现”的自主探索、好奇求新的创造意识,以及综合重组、建构知识和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对现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9]
2.3 健美操课“合作创新”教学整合优势
2.3.1 呈现师生人本价值
健美操是一项集教学、审美、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殊教学项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新教学,让学生可学期处于一个开放、互动学习环境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者。教师对大量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筛选,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进行合理设计并安排教学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根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开阔的视野、多元化的网络资源、集体的力量,在团队活动的推动下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地探索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健美操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从本质上追随了人本主义教育、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教育教学理念。
2.3.2 融合社会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其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是:要具有进取、创新的精神,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10]合作创新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同组学生、不同组学生、干部与小组成员等等多重关系同时存在,需要学会处理各种关系,认清责任,关心彼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具有,第一,面对团队关系,学生之间有积极的相互依赖、有同舟共济的信念;第二,面对个人责任,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要进行负责;第三,面对交往,学生之间要有充分的语言和非语言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步入社会的社会技能如与同事的合作、与领导的交流等各种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可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技能、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合作创新意识,在合作的学习前提下,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有利于促进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发展,紧随当代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3.1 “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过程
3.1.1 教学思路设计
3.1.1.1 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知识主体传授者;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是知识被动接收者;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单一传递、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教学考核以课堂为中心,考核标准化统一测试。
2.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引导与组织促进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思考问题、探索知识、注重合作创新交流学习;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手段丰富多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教学考核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开放式、多元化反馈。
3.1.1.2 教学准备设计
1.实施班级选择及分组 选取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健美操选修课一班(29人)为对照班、二班(27人)为实验班,男女生人数比例均衡。根据学生健美操基础、模仿能力、音乐节奏感等进行评价总结后按学号排位将实验班学生分成4组,每组6-8人,并以自我推荐和评选相结合方式每组选出2名组长。
2.规定教学套路选择 根据2个班级意向选出健美操本学期规定教学套路。
3.1.2 教学内容设计
3.1.2.1 教学内容学习方式
教师引导个体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前与课后安排预习教学任务和交流活动计划,提供教学影像与图纸学习资料,利用小组内部优势让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互补学习、交流、探索;课堂上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探索,教师理论引导、指导监督、组织学生进行组间竞赛活动、总结评价教学学习效果。
3.1.2.2 教学内容安排
引导教学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阶段:健美操基本动作组合学习,包括了解健美操基本概念、特点、价值,掌握基本步伐、基本手型、上肢动作;第二阶段,基本步伐与上肢动作创新编排8*8拍;第三阶段,规定套路学习;第四阶段,个人及双人造型及小组集体造型学习;第五阶段,健美操队形编排学习;第六阶段,规定套路前奏、规定动作队形、结束创编。
3.1.3 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考核方式 注重个人学习过程评价和小组合作整体评价。
2.教学考核安排 第一,过程性考核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课堂教师提高发言、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习,课后的预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表现等;第二,阶段性考核包括学期中课堂小测和课堂学期末。
3.1.4 教学要求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总结是创新的关键。第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难度要适中且要有一定的阶梯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呼唤学生的创造潜能力;第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大胆探索、尝试、检验,经过师生的一起交流、教师的有效点拨和不断鼓励,让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第三,讨论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课堂知识,合作小组成员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新知识,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规类,不断反思提高认知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3.2 “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学效果分析
3.2.1 “合作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效果比较
实验班采用“合作创新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 经过17周对2个教学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调查从表1中结果显示:第一,对喜欢上健美操课的影响,实验班表现为特别喜欢与喜欢人数比对照班高出38%、表现为不喜欢上的人数实验班为0对照班比实验班高出10%;第二,对喜欢课堂教学授课方式的影响,实验班表现为特别喜欢与喜欢人数比对照班高出27%、表现为不喜欢的人数实验班为0对照班比实验班高出14%;第三,对有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影响,实验班表现为提高特别有效与有效人数比对照班高出34%、表现为不太有效的实验班为0对照班比实验班高出4%;实验结果充分表明,在学生对喜欢上健美操课、授课方式、有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合作创新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更加突出,对高校健美操课的普及与深入开展起到很好的铺垫。
表2 学生对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健美操课与课方式的喜欢程度及综合素质能力影响效果百分比
3.2.2 “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有效运作的影响要素分析
健美操课“合作创新”教学的有效实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硬件方面教学设施上如需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方面如老师的有效指导、成员的积极参与、良好群体氛围、有效评价等,经过实验教学后:96%学生认为良好的群体学习氛围和成员的积极参与影响最大,其次是与老师的有效指导、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密不可分。
3.2.3 “合作创新”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氛围、自身条件因子影响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健美操课教学效果,推动健美操教学目标的实现。彭玫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有:教学方法、学生自身条件、教师专项技术水平、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教学方法与内容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课堂气氛能提高学习兴趣,自身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指标。[11]“合作创新教学”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比“传统教学”更多变丰富新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多彩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创新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学习氛围、个人合作意愿、团队合作精神带动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自信心、技术学习能力、创编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等自身条件,提升学生对健美操课的学习兴趣,推动健美操课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实现。采用“合作创新教学”经教学实践调查统计,据表2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学习兴趣:85%的学生认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学习氛围:100%认为能有效提高个人合作意愿、96%认为能有效提高团队合作精神、92%认为能有效提高小组学习氛围;第三,学生自身条件:96%认为能有效提高个技术学习能力、93%认为能有效提高创编能力、93%认为能有效提高组织能力、78%认为能有效提高创新自信心、89%认为能有效提高自我表现能力。
表3 “合作创新”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氛围、自身条件影响人数百分比(百分比%)
1.在高校健美操课实施“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上,需获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教育几大理论的支撑;需对教学实施的教学思路、准备、内容、评价、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2.在高校健美操课实施“合作创新教学” 与“传统教学”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比效果,分析得出:第一,“合作创新教学”学生更喜欢上健美操课;第二,“合作创新教学”授课方式更受学生欢迎;第三,“合作创新教学”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3.在高校健美操课实施“合作创新” 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分析得出:“合作创新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技术学习能力、创编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自信心、自我表现能力等各项自身条件和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俞爱玲. 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J] . 体育学刊, 2002, 9(2):77.
[2] 雷继红, 贾进社,等.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3):110.
[3] 严志平.浅论合作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J] . 体育科研, 2001, 22(3):30.
[4] 程亮, 祁红等.高校体育教学中合作创新学习模式的理性分析[J] . 体育科技, 2011, 32(4):45-46.
[5] 杨桢. 论人本主义教育观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9(2):5
[6] 姜玉华.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5(5):103.
[7] Johnson, David W and other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creasing College Faculty Instructional[M].Productivity: ERIC Clearinghouse on Higher Education DC.
[8] 刘振堂. 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2):110.
[9] 赵永健,等. “自主、合作、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 . 体育科研, 2002, 23(3):50.
[10] 朱春梅.自主学习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4:1.
[11] 彭玫.影响大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调查[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7(5):98.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 in Aerobics
Zheng Liho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 aerob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ory, it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usion advantage, and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e, it analyzes the practical effect from the teaching experiments. Conclusions: First,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comparison class, it is shown that the experimental class prefers to have aerobics class and the operative innovation appeals to more students. Second, the method ha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the participation. Third,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s vital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society.
aerobics in collg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
2015年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y201522)
郑丽红(1980-),女,江西人,讲师,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990 Basic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990, Guangdong,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4-0037-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