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备备
(中共哈密市委党校 新疆 哈密 539000)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创新性实践以哈密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的“农村家庭党校”为例
郝备备
(中共哈密市委党校 新疆 哈密 539000)
开办“农村家庭党校”是破解农村基层党建难题的重要途径。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在“访惠聚”驻村工作中积极开办“农村家庭党校”,其党组织活动管理方式的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拓展了党员教育培训渠道,壮大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为有效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侵蚀渗透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农村党员及时了解党的最新法规、惠民政策和上级重要会议精神,反映各种困难问题和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
农村 党组织 家庭党校 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着眼于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着眼于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能力,使之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在此背景下,作为农村党支部发挥组织功能的重要载体,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创新形式——“农村家庭党校”应运而生,越来越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重要论述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强化基层基础,选好配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发挥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整体功能,切实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1]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既发扬传统又与时俱进,既尊重实际又敢于尝试,为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提升农村党员队伍素质、能力与作风,下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
二是打牢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基层基础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工作极为关心和关注,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确定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并明确提出:新疆工作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基层,“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飘扬起来”。[2]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开办“农村家庭党校”,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和严格的规范管理,切实解决了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培训教育不及时、组织管理不到位、党员作用不发挥的问题,使他们成为服务群众的模范,维护稳定的中坚,坚强堡垒里的骨干。
三是持续巩固深化“访惠聚”驻村工作成果的迫切需要。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着力深化‘访惠聚’驻村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3]各级驻村工作队依据中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要求,都在为强化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功能,积极贡献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农村家庭党校”作为一项创新性实践,在党员教育培训和规范管理中的有效作用愈益凸显。这种依托老党员或优秀党员的家庭党校,运用茶余饭后拉家常的上党课方式,相比把全体党员集合在村党支部,采取“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面对面教育,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深入深化“农村家庭党校”的职能作用,理应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农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协调联动中,既旗帜鲜明、声势强大,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一心为党工作的共产党员,真情为民服务的先进分子,同“三股势力”作斗争的钢铁战士,使“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成果固化下来、传承下去,结出丰硕的果实。
近几年来,哈密市委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立足于在“访惠聚”驻村工作中组建好、管好、使用好“农村家庭党校”,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以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开办农村家庭党校的实践为例,可以看出开办农村家庭党校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
博斯坦村位于五堡镇政府东9公里处,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改革前的生产队),共619户、1 858人,其中汉族2户、7人,其余都是维吾尔族。博斯坦村党支部现有83名党员,分布在5个村民小组之中。由于村党支部的农民党员人数多、居住分布广,各党小组之间的党员相互了解少,党组织开展活动难度大等原因,广大农民党员很难被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党员之间互动性少,积极性很难调动,先进性很少展现,村党组织缺乏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村里很多基础工作很难顺利推进,这是摆在博斯坦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难题。工作队驻村后,通过走访入户征求广大党员群众意见、召开农民党员座谈会,和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村家庭党校”的计划,83名农民党员分别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党小组长家为场所,市委组织部配备电视机等学习设备,将党课开进党员家的办法举办党组织活动。
2015年3月,博斯坦村第五村民小组的“农村家庭党校”成立,并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上了第一堂课,5个党小组组长和第五村小组16名全体党员,“访惠聚”工作队共25人参加了学习。随着该村其它村民小组的“农村家庭党校”的相继开办,驻村工作组与村党支部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党校的职责,规范党员学习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各“农村家庭党校”通过每周1~2次活动安排,使新疆工作总目标、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进入到农民党员家庭课堂。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注重结合五堡镇的“去极端化”工作实际,突出把党的民族宗教基本知识和政策法规作为家庭党校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引导各族党员不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自觉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冲击。为增强家庭党校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农村家庭党校”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老党员讲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传统;外出返乡的党员谈家乡变化;致富党员谈理想和未来发展目标;党支部领导组织各个层次党员谈维护社会稳定、谈党的恩情大事、谈民族团结、谈去极端化等方式,让党员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逐步提高思想觉悟,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党性。村党支部和工作组对通过“农村家庭党校”反映上来的事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有步骤地予以解决,得到了村党支部、农民党员的一致拥护。驻村工作队在三年里,积极探索1+X模式,“1”即1个中心党校、1个图书馆分馆和1个民族团结教育之家,“X”即5个“农村家庭党校”、12个图书室和9个合作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针对所在村党员集中开会难、活动开展难、学习培训难的“三难”现状,依托村委会阵地成立村中心党校,在党员中心户、村两委班子和作用发挥好的党员家中建立5个“农村家庭党校”,延伸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触角,实现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全覆盖。“农村家庭党校”采取灵活的组织活动方式,让老百姓坐在“家”里,拉家常式地反映问题,引导党员和村民为村建设出谋划策、献言献策,成为了解社情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渠道。
虽然博斯坦村“农村家庭党校”的开办,还处在理论实践的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了明显实效。
一是“农村家庭党校”的开办,解决了村党支部党员人数多、居住分散、集中起来困难、很少开展活动的问题,做到了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和常态化,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组织纪律观念有了明显增强。家庭党校活动中,及时了解了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惠民政策、农牧业科技、妇女权益保障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等,也自觉按时缴纳了党费。驻村工作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事先与村党支部沟通、商量,在五个“农村家庭党校”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帮扶困难群众,积极引导党员进一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意识,也树立和提高了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的核心作用。
二是“农村家庭党校”的开办,大力推动了加强民族团结、“去极端化”、促进和谐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开展。通过驻村干部和村党支部委员分别为每个“农村家庭党校”上党课,再通过每个党员负责包户到人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理解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科学性以及宗教极端的危害性,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七支队伍”和每个村民各尽其责,齐心协力维护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是“农村家庭党校”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搭起了村委会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农村家庭党校”灵活的组织活动方式,让老百姓坐在“家”里,拉家常式地反映问题,党员干部对群众拉家常式地解释疏导问题,不仅亲近了感情,还方便了农民群众及时反映问题、化解矛盾纠纷。
四是“农村家庭党校”成为了解社情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心、及时解决农民关心关注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渠道。“农村家庭党校”除了正常的党课学习外,还开设意见征求环节,让党员群众畅所欲言,引导党员和村民为博斯坦村建设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如2015年,根据“农村家庭党校”的建议,决定对本村的3条卡坎儿井(共2 300米)进行及时修复,解决了7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针对剩余劳动力较多的问题,发挥党员作用成立了“巧妇”家政服务中心,实现了105名妇女就近就业,促使民族刺绣现代服装合作社和哈密市“色热古”服装厂合作,并在四堡镇建起了分厂,安置了30名妇女在当地就业,帮助农民找到了新的增收增长点;党员们还自发地为村里患有白血病的困难户进行捐款。
五是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了新体现,增强了党的影响力。2015年5月20日,村里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村党支部书记艾比布拉·尼亚孜不顾自家的房子被冲毁,始终带领党员群众战斗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党员们自觉做到了危难面前冲锋在前。党支部还制定了依靠“农村家庭党校”发展党员的工作计划,对8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对一讲党课培养,“农村家庭党校”开课以来又有9名思想先进的青年主动参加听党课,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全村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已达22人。
一是上级党委真正重视并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关键。博斯坦村“农村家庭党校”的实践及成效启示我们,必须把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摆在各级党委,特别是区县和乡镇党委工作的重要日程中,努力形成党委真管、书记真抓、委员尽责的三级联创机制,党组织聚精会神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着力抓基层、打基础的生动局面。坚持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用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持续提高。
二是提高农村党组织生活质量是确保农村党组织和党员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博斯坦村的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是当前农村基层党建中具有普遍性并需亟待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博斯坦村的“农民家庭党校”实践启示我们,在抓村党组织建设中要着力抓好党组织生活质量,努力做到“两个结合”及“三化”,即把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把党组织活动与党员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使党员教育监督管理工作经常化、常态化、长效化。
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从严教育要求和管理党员的核心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包括诸多方面的要求,但从本质上说还是要将教育和管理并重,既不能不教而管,也不能只教不管。博斯坦村的“农村家庭党校”实践启示我们,当前影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是党员队伍素质不高、“入口不严”与“出口不畅”,有的党员既缺乏为民服务的意愿又缺乏为民服务的本领,在群众心目中没分量、没地位。加强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利用家庭党校和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党员政治理论和实用技术教育,切实增强农村党员的“双带”本领,为村级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严教育要求,从严监督管理好党员,既“严把入口”又“畅通出口”,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习近平在新疆考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1/c_1110495131.html,2014-05-01.
[2]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 05/29/c_126564651.html,2014-05-29.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EB/OL].http://xj.people.com.cn/n2/2017/0419/c186332-30055429.html,2017-04-18.
D267.2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5.18
编辑:杨远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