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合提汗·司马义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探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史诗传承人的巧能*①
托合提汗·司马义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玛纳斯奇是《玛纳斯》史诗的传承人。玛纳斯奇通过《玛纳斯》事业,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使《玛纳斯》成为了柯尔克孜人的民族精神。玛纳斯奇拥有三大巧能:一是玛纳斯奇拥有“额尔奇irqi”般的巧能;二是玛纳斯奇拥有“阿肯akin”般的巧能;三是玛纳斯奇拥有不断走向更高“认识境界”的巧能。一代一代的玛纳斯奇在传承前辈玛纳斯奇演唱传统的同时,根据各自的才能即兴创作能力对史诗进行加工雕琢,使其更加完美,正因为如此,《玛纳斯》才流传至今。
《玛纳斯》史诗 传承人 巧能
玛纳斯奇是《玛纳斯》史诗的传承人。关于玛纳斯奇(Manasqi),我们后人的说法是指《玛纳斯》史诗的说唱歌手。具体而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玛纳斯奇这个名称逐渐成为《玛纳斯》史诗说唱者的专用名词。之前,说唱《玛纳斯》史诗的歌手叫“交毛克奇”(Jomokqu)。也就是说,玛纳斯奇是一个派生词,最早出现于1930年5月27日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报《红吉尔吉斯斯坦报》(现在称为“吉尔吉斯红旗报”)上,是吉尔吉斯斯坦著名语言学家H·哈拉萨也夫在《探视玛纳斯》这篇论文中使用的。以前说唱《玛纳斯》的民间艺人的称呼是“交毛克奇”。如1925年著名歌手特尼别克说唱的《玛纳斯》第二部《塞麦台依》在莫斯科出版版本的扉页上写到《交毛克奇特尼别克唱本》,没有使用玛纳斯奇这一术语。[1](P159)在柯尔克孜语中,“交毛克”为“故事”之意,即“故事的讲述者”。但是,这里的“交毛克”,主要是指用韵文体说唱的长篇英雄叙事类作品,它是柯尔克孜人赋予史诗类长篇口头叙事作品的专用术语,与西方学术界普遍采用的“epos”(史诗)或口头创作的“oral”(口头史诗)相对应。所以,久而久之,“交毛克奇”成了玛纳斯奇的代称。现玛纳斯奇一词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广义指的是能说唱《玛纳斯》史诗的各部和片段的民间艺人,其狭义指的是专门说唱《玛纳斯》史诗的第一部《玛纳斯》的歌手。
其实,玛纳斯奇并不简单指称《玛纳斯》史诗的说唱者。首先,它是一种职业。确切来说,是以《玛纳斯》为法,丰富发展群体精神文化的一项特殊工作。玛纳斯奇对《玛纳斯》史诗的创作、完善、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次,玛纳斯奇对《玛纳斯》成为群体的精神文化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久而久之,“玛纳斯”事业就成了柯尔克孜人最崇高的职业,并称作“玛纳斯奇勒克”(从事《玛纳斯》事业者)。[2](P85)“玛纳斯奇即使遇到来自主客观因素的打击,他们都会始终不渝、坚持不懈地保持对事业的追求,把史诗说唱作为自己生活的乐趣,减轻痛苦的源泉和净化心灵的途径,从而加倍地投入到提高自己的史诗表演技艺,深化史诗的内容之中,最终使自己成为柯尔克孜‘魂’的守护者。”[3](P107)从这一角度分析可见,玛纳斯奇从事的工作是一项净化群体“灵魂”、弘扬群体“精神”的伟大事业,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游牧生活随时都面临着生死的挑战,所以,可以说当时就已出现《玛纳斯》史诗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状况。各部落每年举行的礼仪活动很多,婚丧嫁娶、祭祀百神、敬拜祖先、社会交往,要做到使每一个人和群体都感觉到体面、愉快、有尊严,只有玛纳斯奇这个职业可以实现,避免或减少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增强人们的生存“活力”。在草原上玛纳斯奇得到了人们的推崇、赞扬,人们认为玛纳斯奇参加的活动才是最隆重、最能赢得名声的活动。所以,“自古以来,在柯尔克孜族社会中,人们因其优秀的表演而给予玛纳斯奇相应的物质奖励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延续至今。”[3](P107)也就是说,玛纳斯奇通过《玛纳斯》事业,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使《玛纳斯》成为了柯尔克孜人的民族精神。
其次,玛纳斯奇是综合性的特殊巧能。在柯尔克孜族的说唱文化中,只有《玛纳斯》史诗的说唱最具有融合性特征,其他说唱文化均无此特征。玛纳斯奇可以容纳柯尔克孜族“士”阶层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及其“内容”。“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讲,‘玛纳斯奇’最基本的含义是《玛纳斯》史诗的说唱者。但是,它的内涵却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得多。作为一个掌握了特殊技能的民间口头艺人群体,他们是集部分史诗的创作,以口头形式世代传承以及史诗内容的加工发展为一体,具有综合身份的艺术家,是柯尔克孜族口头语言艺术传统最主要的承载者,也是民间口头艺人最杰出的代表。”[3](P30)这意味着玛纳斯奇以说唱《玛纳斯》为主,拥有了其他艺人“有和没有”的全部巧能,肩负着使人们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为这样的人的重任。所以,玛纳斯奇成了综合性的特殊巧能。例如,他们拥有了“萨满”般的神秘和玄的巧能,“散吉拉奇”①“散吉拉奇”:讲述部落谱系的人般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巧能。就其三大巧能阐述如下:
第一是玛纳斯奇拥有“额尔奇(irqi)”般的巧能。“在柯尔克孜语中‘额尔’指的是任何韵文体形式的语言艺术,而“奇”是一个名词附加成分,指的是具有某一方面专长的艺人或匠人。所以,‘额尔奇’是掌握了语言艺术技巧的,能够创作和表演任何形式韵文作品的民间艺人。”[3](P31)“额尔奇”是以诗歌为武器的艺人,也是柯尔克孜族口头文学的最早创造者、传承者和说唱者。我们从哈萨克族学者乔坎·瓦里汗诺夫和俄国学者拉德洛夫在柯尔克孜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的记录可知:直到19世纪下半叶,玛纳斯奇还被称之为“额尔奇”和“阿肯”。当时“额尔奇”指说唱长篇史诗作品的歌手,主要指玛纳斯奇。其实,这并不单单是“名称”的问题,更多的指向“名称”背后的巧能。也就是说,玛纳斯奇具备了“额尔奇”所有的基本巧能,只不过玛纳斯奇将此巧能主要运用在了《玛纳斯》史诗上。因为玛纳斯奇的第一项任务是继承《玛纳斯》史诗的“传统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创作,而不是创作什么新的其他作品。因此,评价玛纳斯奇巧能的首要条件是能否说唱《玛纳斯》史诗的丰富内容。在说唱“对象”的性质方面,玛纳斯奇与“额尔奇”具有一定的差别。在“创作民歌歌词”、为“文本配曲乐”、“说唱和表演”等方面相类似。从古至今的很多大师级玛纳斯奇的名字后面都冠有“额尔奇”这个头衔。第一个玛纳斯奇是谁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根据研究者们的观点,第一个说唱《玛纳斯》史诗的是作为英雄玛纳斯四十勇士之一的额尔奇吾勒,第二位是14~15世纪的托合托古里额尔奇、19世纪的巴勒克额尔奇等。这些歌手的名字后面都附加了一个表明他们职业特长的词语“额尔奇”,原因主要是这些“额尔奇”除了说唱《玛纳斯》外还可即兴创编民歌等其他类型的作品。
第二是玛纳斯奇拥有“阿肯akin”般的巧能。“在柯尔克孜、哈萨克族中,人们通常把那些能够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人物以及当时的情景的观察即兴创编诗歌的语言艺术家称为‘阿肯’……。在柯尔克孜语中,“阿肯”是一个普泛的概念,可分为传说中的‘阿肯’、即兴‘阿肯’、书面‘阿肯’(即诗人)、大型韵文体叙事作品的说唱者等。”[3](P31)“阿肯”是善于即兴创造、能够弹奏民间乐曲的艺人。因此,玛纳斯奇还被称之为“阿肯”。当时“阿肯”也指说唱长篇史诗作品的歌手。由此可见,玛纳斯奇与“阿肯”都拥有“即兴创作能力”“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雄辩的智慧与竞技”等文学创作天资和才华,能够张扬和展示族体的勇气、意志。所以,任何一位杰出的玛纳斯奇除了说唱《玛纳斯》之外,都能创作任何形式的韵文作品,而每一个“阿肯”不一定说唱《玛纳斯》史诗,只有创作能力达到最高境界时才能成为玛纳斯奇。但是,“阿肯”不是玛纳斯奇。他们的说唱在规模上也有很大的差别。“‘阿肯’基本上都创作小型的抒情性韵文体作品,而玛纳斯奇所创造的是容纳大型叙事章节,具有众多英雄人物,情节复杂,内容宏大的史诗作品。”[3](P31)
第三是玛纳斯奇拥有不断走向更高“认识境界”的巧能。自从人有了自我意识,能区分主体与客体后,就开始了“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玛纳斯奇就是在说唱《玛纳斯》艺术中无穷尽地追寻自我的群体,是游牧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承者。因此,玛纳斯奇之群体按照各自说唱创编水平的高低被分为各种等级,“玛纳斯奇相对而言分为四类:学习过程中的玛纳斯奇、不完整的玛纳斯奇、真正的玛纳斯奇和大玛纳斯奇。”[4](P72)“人们一般讲玛纳斯奇分为两类:‘琼玛纳斯奇’与‘科契克玛纳斯奇’。‘琼玛纳斯奇’是大玛纳斯奇(大歌手),‘科契克玛纳斯奇’是小玛纳斯奇(小歌手)。”[5](P150)“玛纳斯奇分为扎勒卡尔玛纳斯奇(《玛纳斯》大师或《玛纳斯》高手)、冲玛纳斯奇(大玛纳斯奇)、觉恩玛纳斯奇(平常的玛纳斯奇)和玉润曲克玛纳斯奇(学徒玛纳斯奇)等四个级别,其中,扎勒卡尔玛纳斯奇的地位最崇高,我国的居素甫·玛玛依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萨根拜·欧罗孜巴克、萨亚克拜·卡拉拉依等三大玛纳斯奇都属于这个级别。”①阿曼吐尔·阿不都拉苏尔:《玛纳斯》演唱艺术——独特的文化现象,2012年在克孜勒苏召开的“中国.新疆.克孜勒苏玛纳斯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这些都是玛纳斯奇“认识境界”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中大玛纳斯奇对于《玛纳斯》史诗的内在理念并不只是做口头上的了解,而是要由浅入深,理解融合于他们的生活中。也就是说,要把说唱《玛纳斯》作为自己的生命,“身体力行”。《玛纳斯》史诗的内在理念,如果身体力行,是会对人的精神进步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所以,玛纳斯奇是一个动态性更强,意义更深刻的概念。当今玛纳斯奇这个概念从其说唱规模方面,还可以指说唱《玛纳斯》史诗各部、一部或某一诗章的歌手群体的总称。只有说唱《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的歌手被另称为“赛麦台依奇”。如今,绝大多数玛纳斯奇都会说唱史诗的第一部《玛纳斯》或第二部《赛麦台依》等传统篇章。能完整说唱三部以上史诗的歌手,被誉称为《玛纳斯》说唱大师。20世纪以来,在中国仅发现四位《玛纳斯》说唱大师:艾什玛特·玛买提居素普(1894~1963);居素甫阿洪·阿帕依(1884~1922);额不拉音·阿昆别克(1882~1959);居素甫·玛玛依(1918~2014)。
玛纳斯奇是《玛纳斯》史诗的承载者与传承者。“有柯尔克孜人的地方就必有《玛纳斯》”,这是柯尔克孜人历来对于《玛纳斯》史诗积累与传承的“价值理念”。因此,柯尔克孜人分布的地方都流传着《玛纳斯》史诗。我国新疆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新疆北部的特克斯县、昭苏县等柯尔克孜族人聚居的地区是《玛纳斯》史诗的主要流传区域。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阿富汗北部,也是《玛纳斯》流传的重要地区。
根据史诗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到目前为止,从我国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等国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已经搜集到了《玛纳斯》史诗的各类唱本150多个。其中,生活在玛纳斯英雄时代的额尔其吾勒和19世纪的吉尔吉斯斯坦的特尼别克·加披、萨根拜·奥诺孜巴克、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以及20世纪中国的居素朴阿昆·阿帕依、额布拉音·阿昆别克和艾什玛特·玛木别特居素普等人都是著名的玛纳斯奇。当代的玛纳斯奇中,出生在我国阿合奇县的居素普·玛玛依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玛纳斯》史诗虽具有基本的叙事结构,但也会因地域的不同,形成多种异文,史诗的情节、传统篇章、说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根据各个地区《玛纳斯》说唱本的特点,研究《玛纳斯》的学者在对各个地区说唱本比较的基础上把玛纳斯奇分为不同的流派,每一个流派均以一位或数位杰出的玛纳斯奇为代表人物。因此,有些学者以20世纪吉尔吉斯斯坦两位著名的玛纳斯奇萨根拜·奥诺孜巴克和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为代表把玛纳斯奇的风格分为“纳伦流派”和“卡拉阔勒流派”。[6](P203~277)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则将玛纳斯奇分为萨根拜·奥诺孜巴克为代表的“纳伦流派”、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为代表的“伊塞克湖流派”、以19世纪两位凯勒德别克·巴热波孜和巴勒克(别克穆拉特)库玛尔为代表的“楚河—塔拉斯流派”、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和帕米尔地区玛纳斯奇为代表的“南部流派”和以我国著名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为代表的“中国流派”等五大流派。[7](P3~4)我国著名学者郎樱则根据《玛纳斯》史诗的流传地域将《玛纳斯》史诗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天山流派”和“帕米尔流派”。“我国20世纪以来著名玛纳斯奇说唱的《玛纳斯》,吉尔吉斯斯坦著名玛纳斯奇萨根拜·奥诺孜巴克夫与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说唱的《玛纳斯》,均属于‘天山流派’。所谓《玛纳斯》的‘帕米尔流派’主要是指在环帕米尔地区流传的《玛纳斯》变体。环帕米尔地区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阿富汗北部地区,塔吉克斯坦以及我国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临近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的阿克陶县。”[5](P117)其实,玛纳斯奇流派的划分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玛纳斯奇的各个流派都是学习柯尔克孜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校’。每一个‘学校’都与一位或数位大师级玛纳斯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每一位属于这个学校的玛纳斯奇都是某一位大玛纳斯奇前辈的徒弟,也都从大师那里学习到了《玛纳斯》史诗的说唱艺术和技巧。同时,他还要在接触和交流中借鉴其他玛纳斯奇的特点。”[3](P35)
依据我国柯尔克孜族的分布地域,柯尔克孜族史诗的传承情况大致也分为三个类型:一是阿合奇县、乌恰县史诗传承类型;二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昭苏县史诗传承类型;三是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史诗传承类型。目前,阿合奇县和乌恰县的史诗传承类型占主要地位。因为通过对我国柯尔克孜族分布地域的柯尔克孜人口所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阿合奇县与乌恰县是柯尔克孜人主要的聚居地区,柯尔克孜族在这两个县占绝对多数,同时,这一地区又有着悠久的口头史诗说唱传统,在这两个县,史诗歌手层出不穷,最有名的有两位史诗说唱大师:一位是乌恰县的《玛纳斯》大师艾什玛特·玛木别特居素普(1870~1963),一位是阿合奇县的《玛纳斯》大师居素普·玛玛依(1918~2014)。这两位大师在阿合奇县与乌恰县的现当代史诗传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典范作用,并对这两个县的史诗传承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因此,这两个县的史诗歌手比较多,老、中、青史诗歌手队伍实力较强,拥有着悠久的口头史诗传统,是柯尔克孜族史诗传承的重点地区。即使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史诗的“活态”传承,在这两个县依然具有浓厚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基础。
总之,史诗传承人,是史诗的创作者,史诗的传播者、史诗的传承者。玛纳斯奇是《玛纳斯》史诗的传承人。一代一代的玛纳斯奇在传承前辈玛纳斯奇演唱传统的同时,根据各自的才能即兴创作能力对史诗进行加工雕琢,使其更加完美,不断走向艺术的高峰。同时还产生了各种风格的演唱变体。因此,《玛纳斯》被学者们称为活形态的史诗。正因为有了玛纳斯奇的演唱、传承与创编,《玛纳斯》才可能流传至今。玛纳斯奇在《玛纳斯》的传承、弘扬、保存方面作出了杰出的、不朽的贡献。
[1]吉尔吉斯百科全书:第4卷[Z].比什凯克:吉尔吉斯百科全书总出版社,1979.
[2]马克来克·玉买尔拜.玛纳斯之光——“玛纳斯”智慧[M].阿图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2011.
[3]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玛纳斯”百科全书:第2卷[Z].比什凯克:吉尔吉斯百科全书总出版社,1995.
[5]郎樱.玛纳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6][哈]阿乌艾佐夫.吉尔吉斯民间英雄诗篇“玛纳斯”[M].马昌仪,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7][吉]撒特别克·阿里耶夫,图如斯别克.库勒玛托夫.玛纳斯奇和研究者[M].比什凯克:吾楚昆出版社,1995.
I207.9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6.15
①*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史诗哲学思想”(项目批准号11BZX0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3&ZD144)的阶段性成果
洪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