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跨国历程与现状探析

2014-11-12 15:58彭晓青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认同

彭晓青

[摘 要]柯尔克孜族与中亚的吉尔吉斯族是同源跨国民族,文章主要从柯尔克孜族的跨国历程、边界遗留问题及其影响、柯尔克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对柯尔克孜族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应当协调各方势力,促进柯尔克孜族的和谐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

[关键词]柯尔克孜;跨国民族;认同

国家的形成与族群密切相关,民族与国家的结合构成民族国家,全球3000多个民族分布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形成了许多民族国家,受国家政治疆域的影响,很多同源民族分属不同国家,形成跨国民族。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聚居区主要位于中国最西北,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东接阿克苏地区,南临喀什地区,西面隔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共和国相望,北面隔天山和吉尔吉斯共和国接壤,边界线约为1170公里。柯尔克孜族与中亚的吉尔吉斯族为同源跨国民族,柯尔克孜与吉尔吉斯都是该民族的自称,是对同一民族的不同译音,主要分布于中国、中亚以及西亚等国。吉尔吉斯斯坦是柯尔克孜族主体生活的地方,据2010年统计,其人口约为388.65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1%。

一、柯尔克孜族的跨国历程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古老民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族源可追溯至汉代,汉代史籍中称其为鬲昆、坚昆,魏晋南北朝时称为纥骨、契骨,隋唐时称黠戛斯,宋朝时称辖戛斯,元朝时称乞里吉思、吉利吉思,明清时称吉尔吉斯,到清代还曾被称过布鲁特。柯尔克孜族先民最初游牧于我国北方的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迫于战乱逐渐由叶尼塞河流域迁徙到天山、中亚一带,近代以来,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柯尔克孜族被划入不同的国家,正式成为跨国民族,中国境内的称之为柯尔克孜,对国外之同族则称其为吉尔吉斯。在历史时期,柯尔克孜族曾分别臣属于匈奴、突厥、回鹘、蒙古等民族,在战争的席卷下,一小部分柯尔克孜人逐渐迁往天山一带。这一时期的西迁人数少、历程分散且没有形成规模,但为此后柯尔克孜族的大规模西迁奠定了基础。由于沙俄大举入侵叶尼塞流域,柯尔克孜人被迫大规模的西迁到天山、中亚一带,与早先到达此地的同族汇合,西迁后的柯尔克孜族仍以游牧为主,并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其分布范围西起费尔干纳盆地的苦盏,东至喀什噶尔,北起楚河、塔拉斯河中游地区,南至帕米尔阿赖山一带。

柯尔克孜族的跨国而居与沙俄在亚洲腹地的侵略扩张密不可分,19世纪50代,扩张到中亚的沙俄进而南下,以武装占领、军事移民和挑拨离间等方式侵吞了柯尔克孜族的游牧地,同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企图通过划界的方式使其侵占的领土合法化,以便霸占更多的土地。自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后,又陆续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伊犁条约》、《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记》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我国西北地区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割占,根据“人随地动”的原则,大量的柯尔克孜族牧地和人口被沙俄侵占,中国境内只剩下很少一部分的柯尔克孜人。沙俄与苏联统治时期的政局十分动荡,十月革命前夕,欧洲战场失利,沙皇下旨在中亚征兵,导致矛盾激化,中亚各民族纷纷起义,在沙俄派军队镇压的过程中,很多柯尔克孜人因逃避兵役和战乱从吉尔吉斯斯坦来到中国新疆,通过投亲靠友的方式定居下来。虽然后期有一部分的柯尔克孜人返迁到中国,但并未改变其作为跨国民族的现实。

二、边界遗留问题及其影响

清朝中期以前,柯尔克孜族可以在边界地区自由来往,非常清晰的边界概念是到近代才产生的,沙俄的入侵导致中国传统的边界防守理念发生变化,中国政府加强了对西北边界地区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国际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分属两国的柯尔克孜族走上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在社会、经济、文化、民族观念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近代一系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西北边界问题隐患丛生,争端不断。20世纪60~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苏联在西北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小规模争端不断。西北地区边界问题长期存在,苏联解体后,由中苏边界问题转化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之间的边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时抓住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着手解决边界问题。1999年8月,江泽民主席再次访问吉尔吉斯斯坦时,双方签署边界补充协定,完全解决了边界问题,吉尔吉斯斯坦成为继哈萨克斯坦之后第二个和中国彻底解决边界问题的中亚国家。中国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和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邻,柯尔克孜与吉尔吉斯是位居边界线两侧的同源跨国民族,其关系会因所在国政治、外交关系的变化而疏密,两边国家所发生的大小政治事件都曾对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三、柯尔克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柯尔克孜与吉尔吉斯是同源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民族属性,并形成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能在心理上接纳和认同被国家边界分隔开的同一民族的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语言非常重要,是记载历史事件的方式与文化传统的象征,同时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柯尔克孜族的民族认同体现在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认同上。柯尔克孜与吉尔吉斯由于分属国家的不同,其所使用的书面文字差异很大,在空间隔离的情况下依靠书面语进行沟通难度较大,但柯尔克孜族的口语和中亚吉尔吉斯族的语言具有相似性,在交谈过程中能够准确听懂对方的口语意义。柯尔克孜族将语言和文化相等同,认为失去语言就是失去文化,但在语言取向上却是多样的,他们除本民族语言外,兼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蒙古语等,生活于城镇中的柯尔克孜人还通用汉语。相对于使用的语言种类较少的民族而言,柯尔克孜族体现在与他民族交流过程中的民族认同更强。民族历史记忆也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寻根认祖是民族认同的一种表现,柯尔克孜人非常喜爱和尊敬历史人物,他们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了吉尔吉斯斯坦民族精英的了解。

聚居在我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人数较少,其民族主体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并掌握国家政权,在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的、多方面的影响着我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基于对本民族的认同,柯尔克孜族会在政治上更关注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形势和发展态势,其对中国的感情认同会受到中吉关系冷暖的影响。此外,受边界遗留问题的影响,大部分柯尔克孜人在吉尔吉斯斯坦都有亲戚。因此,柯尔克孜族不仅有着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吉尔吉斯斯坦也有着一定的认同倾向。但是,由于地域的隔离和时间的推移,在不同政权之下跨界而居的柯尔克孜族相互之间的联系减少,形成了不同的国家认同。新疆柯尔克孜族的民族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在国家认同的问题上,其对于吉尔吉斯斯坦的认同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认同,认为其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上做得更好,但从整体来说,他们在政治权利、民族关系、教育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更认同中国,他们以无数的护边行动表现了他们对于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国家认同高出民族认同。

四、结语

中吉边境吉尔吉斯斯坦一方国小民贫,边境线漫长,其防御力量较为薄弱,成为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三股势力活动的重要地区。新疆南部地区是通往吉国的陆路口岸,是国家最重要的西大门,柯尔克孜族在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极易受到三股势力的威胁以及跨国民族主义、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的影响。在国际交往中,跨国民族的作用举足轻重,发挥好其作为友谊桥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双边或多边国家关系的良性发展以及地区的和平。此外,长期与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相邻或错居的柯尔克孜族,由于人数少,经济结构单一,容易受到大民族的左右。因此,国家应当从国际环境、宗教氛围、民族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协调各方势力,促进柯尔克孜族的和谐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阿达莱提·塔伊尔.中国柯尔克孜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调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0(11).

[3]万雪玉赵琴.柯尔克孜跨国民族地缘交通历史与现状[J].西北民族研究,2004(04).

猜你喜欢
认同
试论现代中国文学认同的价值取向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好莱坞影片的美国文化认同性诉求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