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洋
【摘 要】文章对《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一书做初步介绍和文本解读。文章从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内容分类,分别阐述柯尔克孜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鬼神宗教信仰、爱情传说故事,解读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和存在价值。让读者能够在阅读《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一书之前对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柯尔克孜;历史;非遗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235-01
《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是黑龙江省文化厅组织编纂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采取名录概览分别独立成卷的方式陆续出版发行。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编孔庆山以及富裕县参与编撰的团队历经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居住在富裕县、黑龙江农垦富裕牧场的柯尔克孜族村屯,采访上六十五岁的老人二十多位,整理原始材料及出版刊物文字材料近十万字。
一、生活在草原上的柯尔克孜
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是我国除新疆外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地。柯尔克孜族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从叶尼塞河流域途径各个河流一路跋涉东迁到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靠河流而居,以狩猎、捕鱼和散养的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同时随着时间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各个民族融合的影响,也形成了柯尔克孜族生產生活的历史缩影。
刚刚到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柯尔克孜族发现这里是一个草原辽阔、水草肥美、人烟稀少的牧业宝地,这对于以前在叶尼塞河流域生活,以渔猎放牧为生的柯尔克孜人是再好不过的生活环境了。在这本书里“柯尔克孜族早期牧业生产的故事”就详细的讲述了柯尔克孜族的牧业生产方式。随着“胡子”的出现,柯尔克孜人“散放”的牧业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有了“马不吃夜草不肥”的说法。各个人家搭起了棚子和围栏,生产方式从牲畜散放到半散放半喂养。
在书中有关柯尔克孜族生产生活的民间故事有很多,有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民间故事,但对于了解柯尔克孜族早期的生产生活历史是很有价值的。
二、多元信仰崇拜的柯尔克孜
“马”对于柯尔克孜族可以说是崇拜信仰的符号,从而在《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中出现很多有关“白马”“马神”的民间故事,表现出“马”与柯尔克孜族的密切关系,也是柯尔克孜族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白马神的传说故事》《白马神东迁前后的传说故事》《白马神显灵的传说故事》都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有关马的故事。
除了“马”之外,书中还有《蛇神治病的传说故事》《雷劈神树的传说故事》《“耍钱鬼”遇到“抹达鬼”的故事》等故事,可见柯尔克孜族有对蛇神“吉林都斯”、树神的信仰同时也相信鬼的存在。相信蛇神可以为出行的人们带去平安、相信树神可以保护全村的人给村人指引。
柯尔克孜族人的信仰或者对自然鬼神的原始崇拜,有的是因为历史久远的过去科学并不发达,有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不能完全用科学来解释,所以将鬼神、信仰崇拜灌注于各个出现的现象之中,同时也是柯尔克孜族人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爱情传说故事中的柯尔克孜
爱情不分地域、时间、民族都是文学故事中永恒的主题,在书中,也有很多流传已久的柯尔克孜族爱情故事。例如《黑龙岗的传说故事》《白鹤报恩的传说故事》等都是柯尔克孜族人追求美好爱情,纯洁的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传说中的柯尔克孜爱情大多超出普通爱情的范围,是对爱情理想化的表达,为爱情放弃众神身份、为爱情放弃生命化身动物等相关故事情节。
《黑龙岗的传说故事》讲述的就是北海龙王的小儿子敖丁爱上柯尔克孜族姑娘丹姆,放弃天神的身份,甚至冒着被贬入凡间、变成动物或被处死的命运。两个人之间最真最纯洁的爱情打动了龙王和王母,不但大恩将敖丁赦为凡人还为他置办了新婚房子,在黑土岗平淡的生活,直到敖丁死后,丹姆才将丈夫敖丁的故事讲出来,从而黑土岗改名为黑龙岗。
在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故事中,每一份爱情都表现了柯尔克孜族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四、结语
主编孔庆山及编撰人员在整理收集到大量的文字资料后,需要对这些文字故事进行分析整理,在分类的过程中,更需要根据历史的沿袭辨别故事的真伪性,虽然民间故事并不全依靠于历史,但还是需要辩证的分析整理。故事整理的方式主要有:原有故事进行查阅历史修订;多人讲述重复性故事进行整合合理化,进行补充修订;将不完整的故事根据讲述人的素材挖掘添加。读者看到的往往都是整理过后呈现出来的每一个完成的故事,但个人觉得编撰过程中背后的故事更值得读者去了解。
《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生动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的生产生活,更具文字魅力,融入百姓的生活经历,加入了集体和个人的想象力,增加了阅读的可读性。是柯尔克孜族人民对物质精神的追求、对文化生活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柯尔克孜族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推动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进程,为更好保护传承非遗做出了较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