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爱民 张爱佳 徐红 玛依拉·买代提
摘要: “艾列切克”女帽是柯尔克孜族姑娘出嫁穿戴的最隆重服饰之一,并伴随其一生,承载着柯尔克孜族女性的傳统文化、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及风土人情。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艾列切克女帽的形制,从造型、帽身结构及装饰等进行梳理和分类,同时对其配饰纹样、材质、工艺分析。艾列切克女帽主体结构由软帽、帽冠、盖巾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结构各异,造型独特,穿戴过程繁复,装饰手法多样,极具民族特色。通过对艾列切克女帽形制进行详细解构,对其内外层的构成方法、配饰纹样及材质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柯尔克孜;艾列切克;形制;装饰;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 TS935.529;J523.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5-0125-05
引用页码: 051301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5.019(篇序)
Abstract: "Alechek" millinery as one of the most solemn costumes for Kirgiz girls when getting married is also their life-long company that contain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esthetic appeal, thoughts, emotions and customs of Kirgiz women. Through a field research on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Alechek millinery, this paper sorted and classified its style, hat 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analyzed its pattern, material and craft.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Alechek womens millinery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a soft hat, a crown and a turban, which has different structure and unique shape, respectively. The wearing process is complicated and decoration methods are diverse, with extremely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composition methods of the inner and outer layers, accessories patterns and materials through a detailed deconstruction of the shape of the Alechek millinery.
Key words: Kirgiz; Alechek; shape; decoration; ethnic costume
柯尔克孜族世代生活在高山、草原地区,以游牧方式生活。受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方式影响,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其中帽饰在其服饰上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柯尔克孜族女性生活中最隆重的是婚礼时穿戴的艾列切克女帽。法国研究突厥的学者雷米·道尔针对阿富汗柯尔克孜族妇女们的艾列切克这样写道:“虽然艾列切克的制作是那么的复杂繁琐,当婚礼结束之后就几乎不戴,不过,每一个妇女一辈子都要收藏。”[1]艾列切克因部落不同有小艾列切克、鹅头式艾列切克、扎花艾列切克、冠形艾列切克、克依木艾列切克等,“克依木艾列切克”主要流行于北疆地区,“冠形艾列切克”主要流行于帕米尔高原的基普恰克部落[2],“扎花艾列切克”在邻国吉尔吉斯斯坦[3]。其他两种艾列切克没有文献记载其存在的区域或部落,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在帕米尔高原村落都有佩戴。本文所分析“小艾列切克”(半圆式)、“鹅头式艾列切克”和“冠形艾列切克”主要是指帽子的帽冠造型。
柯尔克孜族姑娘的辫子有40根,每根等于40条命,“柯尔克孜族姑娘的40条辫子是神圣的”[4],这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俗语。柯尔克孜族举办婚礼仪式前,将女孩子满头40根小发辫改成两条长辫,并用软帽上的帽尾与辫饰将发辫隐藏起来,在软帽上用长达几十米的白色丝绸(土布)缠绕成鹅头状或其他冠形、半圆式等帽冠,帽冠外包裹新娘亲手刺绣的盖巾,完成新娘复杂衣帽的穿戴也意味着女性身份的转变及新的人生开始。由于柯尔克孜族妇女非常喜欢装饰艾列切克,所以这种帽饰被柯尔克孜族人称为“妇女的花冠”[2],也是已婚妇女的标志。现今在隆重的大型活动中柯尔克孜族妇女都会戴艾列切克,彰显新时代柯尔克孜族女性独立的社会身份及审美情趣,如图1所示。
艾列切克整体结构由四部分组成:软帽或内帽、帽冠、盖巾、辫饰(缀缝在软帽上)。艾列切克完成的尺寸长度可在30~50 cm,高度在30 cm(也根据娘家的财力,艾列切克大小有别),配上辫饰及其他各种装饰物,帽子的质量可达几千克甚至十几千克,是柯尔克孜族妇女们美化自我的工艺精品。在新疆地区内各民族帽子中是最大的,其装饰品也极为丰富,镶饰串珠、金、银饰片或缀饰穗、珠饰与扣子,满目奢华[5],被视为珍贵的首服,如图2所示。
1 软 帽
第一部分软帽或内帽,柯尔克孜族称之为“卡其卡普”。软帽包括无檐软帽、耳扇及帽尾三个部分。
1.1 无檐软帽
无檐软帽材质为白棉布,有“平顶”“捆扎”和“瓜皮”等多种形式,本文以“平顶”和“捆扎”为例进行介绍。“平顶”式为简易平顶帽构成,其结构由圆形帽顶布片及长方形帽身两部分缝合组成,如图3(a)所示;“捆扎”式软帽是将白棉布包裹自身头部,在头顶捆扎,减去多余的布料后将帽身裁剪为布片,缝合为贴合头部的软帽,如图3(b)所示。软帽完全将头部包裹,一是保暖,二是保护头发、保持清洁。
1.2 耳 扇
耳扇为内帽鬓角处的部分,它具有修饰脸型及缝合辫饰挂坠的作用,在耳扇的下部有扣子將左右耳扇扣系在一起,能起到护颈抵御风寒的作用。一般耳扇结构为三角形、矩形或直角梯形,材料为白棉布,布面绣满了红色、粉色和橘色等暖色调的彩色刺绣,样式精美,质感丰厚。其边缘处装饰着贝壳纽扣、红色珊瑚珠等饰物,两边耳扇各挂有长1~1.5 m的辫饰挂坠,佩戴时外侧的一对搭在身前作为胸饰,内侧的一对缝挂在软帽后面与耳扇交接处,为身后的辫饰。这些挂坠以圆盘、圆球形或三角形的银饰为基本构件,类同的多个圆盘或三角形牌饰用珊瑚珠上下串联垂坠,形成链条状的饰品。有的还会在圆盘形或三角形银牌饰的底部加坠小的菱形、环形、花蕾形、叶形、铃铛形饰件[6],银饰挂坠的末端还挂有流苏,一般多为黑色和红色,这些各式饰件起到了点缀与强调的作用。
1.3 帽 尾
帽尾部分是长条形的白色棉布为底部,宽度一般在6~12 cm,长度依据辫子的长度有长及腰间的也有到脚跟处。帽尾底部上布满精细而复杂的刺绣,多为辫针绣,用红色为主的丝线、绒线绣成多种多样的几何和花卉卷草图案纹样,以二方连续组合,其底端也缝有大量扣饰及多色穗状流苏装饰,帽尾及辫饰将新娘的两根发辫完全遮盖,显示女性身份的转变。
2 帽 冠
第二部分为帽冠,柯尔克孜族称之为“阿克特克”,由白色缠头布演变而来俗称缠头布。缠头布的材质有白色纱布或土布,缠头布使用白布的长度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将白布一圈圈缠绕而成帽冠的形状,帽冠形状大小与用布多少有关,造型与地区或部落传承有关,但从文献中未找到相关资料记载。调研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阿克陶县不同村落,克孜勒陶乡以平顶冠式的帽冠为主,在帕米尔高原的盖孜村则有橄榄式(鹅头式)、半圆式两种帽冠,走访当地的长者后考证白布的材质、长度要依据家庭境况而定。
帽冠是艾列切克的主体结构。从功能性看帽冠主要起到支撑盖巾的作用,但从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帽冠还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调研中走访柯尔克孜族的年长者讲述缠头布的重要性与实用性。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白布是非常稀缺的物资,帽冠选择的材质及大小与娘家的财力有关。而在牧场转场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老者离世或新生儿的降临,缠头布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缠绕的白布裁剪成不同长度使用。帽冠因不断消耗的白布,到女性暮年之时帽冠也会越来越小,由此推断帽冠形状大小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2.1 帽冠的造型特征
柯尔克孜族妇女缠绕帽冠的方法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半圆形”帽冠结构,四周的缠布较为均匀,底部较平用以贴合头部,如图4(a)所示。第二种为“橄榄形”或鹅头式帽冠,其特点是前小后大或前大后小,倾斜的角度不同,如图4(b)所示。两种帽冠的制作方式相同。首先将白纱布或白棉布紧紧裹缠出帽冠的造型,然后用洁净的白棉布包覆在最外层,同时将长度为1 m的红色土布交叉缠绕帽冠,以防走动时脱落,由于帽冠体积大穿戴时需要多人协同捆扎固定,最后将饰有银铃、银片、银币、扣子的额饰固定在正面,遮挡帽冠正面的白布。第三种“圆台形”的帽冠,可以直接戴于头顶之上,而不用借助人力进行捆绑。这种包缠的方法需要长达5 m的白棉布,缠绕数层后厚度达4~6 cm不等,帽顶直径大过头围直径处并且头顶十分平展,使得帽身外观更加规整且美观,如图4(c)[7]所示。帽冠上带有额饰,将柯尔克孜族用羊毛编织的花织带[8]缀以钱币、贝壳、银穗、红玉髓、绿松石、珊瑚珠、扣子,琳琅满目,如图4(d)所示。
2.2 帽冠结构
以图4帽冠实物图为例,对三种不同形状的帽冠结构进行分析。对于“半球形”帽冠,在测量时分别选择最高点及最宽点,宽度为30 cm,高度为24 cm,底部的长度为头围一周的围度;“橄榄形”帽冠属于不规则形状,因此需要测量3个部分,即侧面最宽处长度为41 cm,最高处长度为20 cm,正面最宽处长度为15 cm;“倒台形”帽冠顶它与前两种相比较缠绕方式更加规则,帽顶直径为39 cm,底部直径为头围直径加厚度,帽冠厚经测量为6.5 cm。三种帽冠结构[8]如图5所示。
3 盖 巾
第三部分盖巾。在帽冠上盖的一块正方形绣花方巾,长宽为100~130 cm,材质为优质白棉布或丝绸,盖巾的两边用钩针钩出宽约3~5 cm的边,再用五彩线、白扣子、小珠子与金色丝线编成有串珠的五彩丝穗。方巾中的图案以对称、四方连续等形式呈现,用自然花草图案作为装饰纹样,刺绣采用排针绣,绣满鲜艳的藤蔓植物图及花卉纹样,线迹密实。色彩则选用深枣红色、红色及绿色,展示柯尔克孜族女性特有的审美情趣及热爱生活个性。盖巾在艾列切克女帽的最外一层,绣品的好坏直接反映新娘刺绣的技艺。
披盖方巾的方式以对角线折叠,方巾的图案纹样分布在一个三角形区域内,另外一个三角形区域留白,如图6所示。穿戴时沿对角线对折方巾形成三角形,将布满刺绣图案的正面朝上,底边放在帽冠头顶的2/3处,其余两个边从两侧折叠到头顶形成重叠,将帽冠的白色缠头布全部遮盖住。盖巾还有遮挡紫外线的功能,在高原紫外线照射强烈,而柯尔克孜族妇女却能保持皮肤白皙,在劳作时将盖巾的三角形两边放下来就能将脸部遮盖住,避免太阳照射,既能美化自我又能保护皮肤。
4 辫 饰
从结婚那天起,柯尔克孜族女性就拥有了一个统一的符号性饰品——辫饰[9]。辫饰与艾列切克的内帽构成一体,饰品有各种金属材料(银、铜、铁)、贝壳、珊瑚、钱币、纽扣等。金属材料被打造成三角形、矩形、圆形、圆球等形状,锻成所需大小后,表面经模压、堑刻、镶嵌等方式作出花纹。各种饰品缝挂在内帽的耳饰与身后的挂饰形成了不对称却又均衡的关系,来装饰和掩盖发辫。放在前胸由三角形、矩形银饰用红色珊瑚穿成的链条状鬓-胸饰。在胸饰上的三角形银牌饰物寓意生命、太阳,矩形银牌的纹样饰物寓意财富等。除加工的金属饰品之外,她们还会将银元、纽扣、贝壳缝制在软帽辫饰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不便携带更多的家产,只有将财富变换成饰物装饰、佩戴在身上。日积月累,这些佩饰也成为财富的象征[10]。
金属饰中的纹样,涵盖了太阳、贝壳、鱼、水波、天鹅、花叶、卷草等自然环境中的美物,难以盖全。耳扇、帽尾及盖巾中布满了刺绣,图案的题材也极为丰富,山川流水、植物都是描绘和创作的对象。柯尔克孜族人早期使用植物纹样较少,随着从游牧向定居放牧的生活转型,在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之后,图案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树木、花卉纹样,也借鉴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图案艺术,植物纹样的采用多少受到中原图饰文化的影响[11]。这些图案纹样既是本民族生命力的客观表现,也是他们情感与艺术的结合(表1)。
5 结 论
柯尔克孜族女性在不同年龄佩戴的帽子截然不同,不同形制的帽子贯穿柯尔克孜族女性的一生,体现其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和礼仪。柯尔克孜族婚后佩戴的帽子均有着“以大为美”的特点,造型大而突出,艾列切克是女帽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从软帽、帽冠、盖巾、辫饰按风俗延续传承,工艺繁复、内涵深厚。帽子的形制在柯尔克孜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既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也传达出柯尔克孜族服饰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表征。此外,大量的饰物装饰在软帽、帽冠、盖巾、辫饰上,从图案到装饰纹样都寓意着民族的精神情感和美好寓意,其制作的材料也极为广泛,这种独特的造型和装饰审美也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瑰寶。
参考文献:
[1]闫文奇, 葛梦嘉. 域里欲外: 新疆柯尔克孜族服饰艺术形成与嬗变之思[J]. 设计艺术研究, 2019, 9(5): 27-32.
YAN Wenqi, GE Mengjia. Desire in the domain: thoughts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lothing culture of the Kirgiz in Xinjiang[J]. Design Research, 2019, 9(5): 27-32.
[2]凯瑟琳·马嘎特尼, 戴安娜·西普顿. 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 王卫平, 崔延虎, 译.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117.
MAGATENI K, SHIPTON D. The Memory of Diplomats Wife[M]. Traslated by WANG Weiping, CUI Yanhu. Urumqi: Xin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7: 117.
[3]АНТИПИНА К 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 Μатериальной Κультуры и приклад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южных киргизов-Фрунзе[M]. Из-во АН Кирг. ССР, 1962: 288.
ANTIPINO 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Arts and Crafts in South China Kyrgyz[M]. Bishkek City-vorongze: the Kig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of Vorongze, 1962: 288.
[4]查尔雅. 柯尔克孜族婚俗及婚礼会面舞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艺术学院, 2019.
CHALYA. Research on Marriage Customs and Wedding Meeting Dance of the Kirgiz People[D]. Urumqi: Xinjiang Art College, 2019.
[5]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中国柯尔克孜族[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 202-206.
JUMATUERDI A. Kirgiz People of China[M]. Yinchuan: Ningxia Peoples Publishing Press, 2011: 202-206.
[6]吴艳春, 尹一帆. 柯尔克孜族传统首饰艺术初探[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2(2): 1-6.
WU Yanchun, YIN Yifan. Preliminary study on Kirgiz traditional jewelry art[J]. Journal of Xinjiang Art College, 2012(2): 1-6.
[7]饶蕾. 新疆柯尔克孜族工艺美术[M]. 乌鲁木齐: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45.
RAO Lei. Xinjiang Kirgiz Arts and Crafts[M]. Urumqi: Xinjiang Art Photography Press, 2015: 45.
[8]吴厚林. 帽子结构设计研究[J].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0(3): 281.
WU Houlin. Structure design of hat[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20(3): 281.
[9]万雪玉. 女性与柯尔克孜族文化[J]. 喀什大学学报, 2012, 33(2): 40-43.
WAN Xueyu. Women and Kirgiz culture[J]. Journal of Kashgar University, 2012, 33(2): 40-43.
[10]万雪玉. 社会转型时期的柯尔克孜族传统手工技艺[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 83-90.
WAN Xueyu. Kirgiz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4): 83-90.
[11]古丽努尔·库尔曼白克, 郑瑞平. 柯尔克孜族服饰文化探索[C]//2010年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国际研讨会. 2010.
KUERMANBAIK G, ZHENG Ruiping. Exploration of Kirgiz Costume Culture[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