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栩 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有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中西马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李泽栩 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有机马克思主义试图将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起来,形成一种融通中、西、马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案,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有机整体、过程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问题境遇,三者在本体论、理论基础以及具体思想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存在冲突。要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分析中国哲学、有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从理念融合、实践对话、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实现中、西、马生态融合的路径进行探索,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批判地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有机马克思主义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融合
近年来,中国学者主办多届“中西马哲学专家论坛”,积极开展哲学对话,试图“在中西马对话的基础上,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出场学。”[1]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近年来融通中、西、马的创新范式,其主张应该注重应对现代性危机尤其是生态危机,倡导马克思主义应从宏大的、普遍的革命叙事走向微观的、本土的建设纲领,坚持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原则,其生态思想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菲利普·克莱顿提出:“在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当中,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2](P7)而如何将有机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融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如何发挥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作用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争议与质疑,这些理论产生于不同时代背景,面临不同的问题境遇,各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能否相容,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通过在有机马克思语境下对中、西、马生态融合的可能性探析,探讨有机马克思主义融通中、西、马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与思想精华,深入分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因素和理论局限,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基础的理论探索,形成一种适应中国文化传统和当代国情的有机马克思主义。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且是现代性。基于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西方哲学中以怀特海有机哲学为代表的有机主义的后现代世界观应运而生,与其他后现代主义或其他西方思想家相比,怀特海本人认为其过程思想更贴近东方,尤其是更贴近中国思维,中国传统智慧中包含丰富的过程思想和生态思想,柯布在2004年“汉城世界过程大会”上提出:过程哲学在西方科学与东方智慧之间架起了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3]。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任平教授指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过程思维拥有深刻的洞见,再加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三者的联合将是一支改变这个世界的重要力量。”[4]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究竟存在哪些内在联系与融通之处呢?它们三者之间又存在哪些对立与差异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
(一)异曲同工:中、西、马哲学思想的内在契合
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关注的话题。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提倡以“社会善”来衡量社会进步。“社会善”指的是对社会好的,在谋求社会发展与进化中对社会好的有利的事物、方式或者选择。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哲学、有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秦儒家的孔子主张“知命畏天”,认为人类生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对资源的开采也要讲究时节和限度,“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他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赊则不孙,简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孟子也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道家的庄子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天”的主张,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鼓励人类要与自然等更大的整体和谐共存;怀特海首先将自然看作为一个与人类平等的独立主体,是一个具有生产过程的现实存在。基于此,怀特海强调作为整体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这样的认识误区,确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整体自然观,将自然作为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对自然界要存有敬畏之心,要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和认识自然,致力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马克思强调应在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的实践论认为,自然为人类提供生产和实践的场所,在实践中人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因此,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兼顾人和自然这“两个尺度”。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5](P122)他认为这也才会是人类最终完美的归宿。
2.有机统一的整体思想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有机共同体,强调共同体的重要性,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家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在未来几年中,环境外交必将上升到首要位置,有机马克思主义渴望人们相互之间以及和自然之间能够建立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同心同力以降低污染程度。这种有机统一的整体思想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怀特海有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结构,把宇宙万物视为不可分割的具有连续性结构的有机体。《周易》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系辞传》)思想和“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等观点充分体现了天地人一体的宇宙整体观。儒家各个时期的思想家也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主要体现为董仲舒的“天人相类”说和宋儒阐发的“天人想通”说。道家的老子则以“道”来纵观整个宇宙,构成了天、地、人于一体的朴素系统整体观,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性思维;怀特海反对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认为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生命整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整体的一员,并不是作为唯一的主体而存在,能量在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流动,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关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怀特海还从有机体感受的视角强调系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统一性,把生物的演变从历史的维度统一了起来;马克思的有机整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强调社会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以现实的人为主体,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的再生产以及精神的再生产等过程,还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诸多要素。社会有机体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不断进步的活的有机体,是一个动态的、辩证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由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的演进过程,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3.生生不息的过程思想
有机马克思主义借鉴吸收中国哲学以及有机哲学思想,指出过程思想的四个核心特征:关系实在论、非确定性的影响、审美价值、公私平衡。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在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中,或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过程思想。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易传》阐述了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变动不居、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万物都处在“天下之至动”之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经·系辞上传》)道家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人类是这个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怀特海有机哲学反对传统本体论将终极实体归结为某种静止不变的东西,其基本原则即存在就是过程。怀特海认为,世界是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的活动的有机体,整个宇宙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物发展过程构成的历史轨迹,这个过程就是现实实有的生成。有机哲学的“共生与过程”原理阐明了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承继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整个宇宙表现为生生不息的能动的流变过程”[6];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是历史的产物”[7](P76),与怀特海同样认为存在即过程,而最基本的存在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表现为动态发展过程,只有人的存在,其他事物的存在才有现实意义。“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P60),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作为人的社会也必然地表现为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
(二)同中之异:中、西、马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冲突——基于孔子、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比较
中国哲学、西方有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诞生于他们对当时社会现状和思想体系的批判与反思,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相通之处,但是作为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认识,也必然会存在差异与冲突。有机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它以有机哲学为根基,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并以各国文化传统为现实境遇,强调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有必要将有机哲学分别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差异与冲突进行比较,探讨中西马生态融合的可能性,从而为探讨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建构上面临的理论困境以及挑战提供重要的借鉴。
1.孔子和怀特海的思想差异比较
中国哲学中典型的有机主义代表当属孔子。首先,孔子的易道本体论与怀特海的有机本体论虽然都具有有机主义的特征,但是孔子的有机主义是建立在整体论基础上的,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互动性和内在一体性,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而怀特海的本体论特别强调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合生作用及其自身的自我维持功能,“成为现实的就一定意味着所有现实事物都同样是客体,在形成创造性活动中都拥有客体的不朽性;同时一切现实的事物又都是主体,各自都包含着它由之产生的世界”[8](P90)。其次,孔子强调人为万物之灵,强调人类的尊严与君子之德,强调人类相对于动物的高贵性。而怀特海认为,不仅人有主观经验感受,动植物,甚至地球、宇宙都有自己的主观经验感受,不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差别,把精神作用看作是属于构成自然界的因素。再次,在过程思想上,孔子和怀特海虽然都强调世界、社会与人生的变化性和过程性,但在孔子看来,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其变化具有周期性和可预测性。孔子强调过程是为了把握自然、社会与人生演变的规律,为当时的乱世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给绝望的时人对未来有信心,他讲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9](P17)。最后,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是建立在神性基础上的。尽管怀特海反对神的实体性和绝对性,但在他看来,神是宇宙的创造者。“上帝与世界是相比较的对立,通过这种相比较的对立,上帝的创造性活动完成了它的最高任务,把具有对立差异的分离的多样性转变为具有比较差异的合生的统一性。”[8](P496)孔子虽不是无神论者,但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他不谈“怪、力、乱、神”,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来自对上帝的信仰,而是来自于“天”和“仁”,来自于对形上的“天”和“仁”的关怀。
2.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比较
柯布博士在《论有机马克思主义》中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联姻,是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怀特海主义或者是带有怀特海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不可否认,马克思与怀特海的结合必将形成一种新的智慧,但是在结合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思想差异与冲突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大难题。
从二者的哲学体系来看,在本体论和哲学前提或理论预设方面,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相比较,在哲学体系最基本的起点是什么的问题上,一个是以物质为本体,一个以过程为出发点。过程哲学坚持过程为本体,过程居第一位,然后才有现实存在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则是包含过程及其联系的实体,主张先有现实存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然后才有它们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怀特海并没有实质性超越。在具体观点上,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论述也存在着差异。在过程思想上,怀特海采取批判传统哲学的方法,以过程范畴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孤立的、静态的实体范畴,试图重建新的形而上学,他的目的在于重新理解宇宙,也即是马克思所说的“解释世界”。与怀特海不同,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P57)马克思的过程思想强调以现实为基础,将现实的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克服传统哲学只关注思辨的缺陷,更加关注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其理论目的在于实现人的最终解放。另外,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怀特海坚持的过程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而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主体性哲学,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现实存在本质上都是积极能动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体,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客体,二者是相互统一的主客关系。同时马克思的物质观揭示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并提出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利用并改造自然,而不是盲目地改造与征服,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之为人类服务。
无论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有机整体思想还是从过程思想看,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大思想流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联和深层的亲和,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追求个体、共同体和自然的共同福祉。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新的创造物,而是对早已进行的这一智识发展的新命名”[2](P190)。另一方面,有机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以及认识论上存在差异与冲突。不仅孔子与怀特海的思想存在差异,柯布博士试图建立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克思式的怀特海哲学思想,同样面临挑战。有机马克思主义应该从理念、实践、本体论三大路径将中、西、马融合,实现自身发展。
(一)和而不同——有机马克思主义理念的融通取向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有机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生成中的新流派,在借鉴吸收有机哲学、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汲取三大思想流派中共有的能够指导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精华,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自然,致力于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要将世界看作是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生命整体,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有机共同体,强调共同体的重要性;宇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人类是这个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存在表现为动态发展过程,作为人的社会也必然地表现为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整个宇宙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物发展过程构成的历史轨迹,这个过程就是现实实有的生成。
2.要在比较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论发展方向。如在“马克思主义的怀特海主义”或者”怀特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怀特海哲学有关“动在”与“互在”的有机整体主义的思想还仅仅局限于自然哲学的领域,并未直接触及对社会秩序的分析,而马克思对社会秩序有深刻的“洞见”。因此柯布先生要求以马克思主义补充发展怀特海哲学,这一理论路径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若把怀特海的自然哲学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怀特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将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哲学化。并以自然哲学为基础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那么,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再度被自然唯物主义所遮蔽,这在理论上是一种不可理解的倒退。如果“有机马克思主义”真正要为中国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抛弃一切自然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秩序的“洞见”补充怀特海哲学,在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理论范畴内进行深度理论探索,重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凭借这种精神在实现中国哲学思想现代性转换的同时,使之与有机哲学的积极价值理念融合起来,以建构有机马克思主义新形态。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中、西、马对话的实践路径
有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西马生态融合,还必须基于现实实践,通过中、西、马之间的深入对话,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智慧,创造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新哲学形态。
1.基于实践层面的路径思考,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可以通过关注和参与世界哲学大会,通过国际间的学术对话,发掘中、西、马哲学体系各身独特的话语系统、言说方式、学术焦点和思考向度,找到中、西、马之间的结合点或交汇点,并通过交流和对话来相互丰富和相互补充。
2.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中、西、马融合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各种学说、各种理论适合自身发展的思想,而且同时应学习他们面对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通过与不同学术共同体进行交流和对话,尽可能广泛地开发哲学资源,为创造新思想寻求更多的生长点。
3.有机马克思主义以人类福祉为核心的理论旨趣,而中、西、马三大哲学形态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基础,即人文关怀,它们虽然表现各异,但它们都是以一种理性思维的表达形式,承载着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自我理解和自觉的过程,都内在地蕴含着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思。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并回答时代的课题,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创造性。
4.有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西、马的融合与互动,还依赖于研究主体的自我敞开和自我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中、西、马之间的“屏障”和“隔阂”,超越学科界限,自觉地接纳其他学术群体内的学者进入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允许并鼓励别人在学术上“越界”。当然,跨越学科界限而进入到相对陌生的领域,在学术实践中可能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因此,对话的方法和规范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跨界双方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融通,有宽容的心态,遵循良好的学术规范,营造良好的辩论文化。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本体论路径
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是多重的,包括地球生态系统演变规律问题、国家利益问题、个体价值追求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等,单纯地停留在传统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并不能满足克服生态危机的需要。有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自身发展,实现中西马生态思想的有机融合,不仅要借鉴吸收中、西、马三大思想流派的思想,而且其自身也需要建立恰当的生态本体论、认识论以及生态治理理论,建立合理的技术批判和社会批判理论,并加强在社会治理、市场治理以及民主制度治理等方面的实践研究。
1.在本体论层面上,有机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本体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人与自然相对立的错误观念,我们今天面对的自然已经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类实践的对象。有机马克思主义不能完全倒向自然主义,必须注意发展技术,研究人、技术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人类可以基于实践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力为人类服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要建立合理的技术批判和社会批判理论,进行技术批判并不是反对技术本身,而是在新时代语境中对新技术和新媒体批判性反思,反对技术的非理性运用。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其思想上缺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自信和勇气,对社会主义原则的坚持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还需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基于多元视角加强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加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异化消费以及生态不友好行为的批判,要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勇气,关注阶级不平等问题。
3.除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批判理论的建构以外,有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自身创新发展,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与思想创新层面上的实践研究。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方案上具有鲜明的中国指向性,而就具体方案和策略来讲,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国家利益不再是政府决策的唯一参考指标”、“回归传统农业”、“取消商业银行”……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国际地缘政治利益博弈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如何在保证国家经济发展与稳定的基础上,致力于创新发展方式,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必须思考的问题,单纯地抛开“国家利益”,抛弃“GDP指标”的实践路径是不可行的;另外,有机马克思主义欲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建设生态文明,让市场经济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基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是我国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而且明确指出让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利用市场,又能驾驭市场才是马克思主义需要思考的方向。
《易经》中写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恩格斯也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0](P234)。哲学应当而且必须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进步而不断进步。有机马克思主义也必将在中、西、马融合的实践中改变自己的形式,逐步走向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有机马克思主义将中、西、马融合是可能的,而且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中国传统智慧、有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融合必将成为一支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可以批判地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1]冯颜利,孟献丽.有机马克思主义:融通“中”“西”“马”的新范式[J].社会科学家,2015(11):20-24.
[2]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美]小约翰.B.柯布.为什么是怀特海[J].世界文化论坛,2004(12).
[4]任平.呼唤全球正义——与柯布教授的对话[J].国外社会科学,2004(04):80-8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颜峰,罗方禄.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人生命本质的诠释[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3-4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七)[A].十三经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B089.1
A
1007-9106(2017)10-0052-06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CZXJ02。
李泽栩(1992—),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林美卿(1963—),女,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