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7-04-11 00:05蒲玉娇甄红菊
社科纵横 2017年8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蒲玉娇 甄红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蒲玉娇 甄红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具有理论新表现,传播形式多样化、大学生历史知识薄弱以及社会思潮教育不足是造成这一思潮得以传播的原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削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认同感,妨害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并助推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政府层面应重在铲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土壤,高校层面应重在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应当重在自我学习中提升自身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免疫力,通过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的协同努力,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

历史虚无主义 大学生 影响 对策

改革开放催生出一个文化多样化时代,表现在社会意识领域,就是多种社会思潮的兴起。在诸多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在以“新”的面孔沉渣泛起,尤其是在大学生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表现,揭示这一思潮传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构划应对这一思潮的策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任务。

历史虚无主义,简言之,就是虚无历史。作为一种具有偏激倾向的思潮,它采取极端保守或者极端激进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阐释,通过“任意打扮历史”试图形成一种另类历史观,从而挑战甚至颠覆主流历史观的影响力。

一、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表现

我们要想深入了解并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面纱,首先需要弄清它的理论表现。

(一)以“解密”为名,以臆造的历史掩盖或者否定真实的历史

当今思想界出现了一批以“解密”、“还原历史真相”等关键词的历史作品,他们在对某一历史事实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一系列“可靠”的数据来论证其文献的“真实性”,从而起到“揭示”历史真相的目的。一些学者为了提升自己作品的点击率,不惜虚构数据、捏造事实,通过呈现“与众不同”的观点吸引人们的注意。

例如,有学者在解读抗美援朝事件时指出,抗美援朝是中国“替苏联火中取栗”,“白死几十万人”,并且还编造出“毛岸英违反条例在司令部做蛋炒饭,炊烟被美军飞机发现找来轰炸”的荒唐的谎言;再如,有学者将“三大改造”说成是“强迫工商业主交出财产”“打着公私合营的旗号抢劫”;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归结为“毛泽东好大喜功”;甚至在艰苦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这样的丰功伟绩都被说成“饿着老百姓的肚子搞自己独裁统治的武器”;尤其是对我们党历史上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事件更是进行过分解读。在某学者的文章中,不考虑前涝后旱或前旱后涝的情况,仅凭全年旱涝平均值就轻易推断出1959至1961三年时间是“风调雨顺”,从而得出是人祸酿成饿死3000万人的惨剧的谬论。无独有偶,这种玩弄数字游戏的手段也被用于论证1959至1961年间饿死3000万、5000万甚至8000万人之类的谎言文章中。类似抹黑历史的事件有很多,在他们眼里,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们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招牌,却在有意无意中质疑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基础。

(二)以激进的观点重新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妄图颠覆历史共识

近年来,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某些专家学者主要就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再评价理论:一是对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发生提出再评价问题。他们提出,中国革命并不是非发生不可,革命是以中国人民的伤亡换来的某一方胜利,不仅破坏了中国和平发展之进程,而且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近现代中国如果以和平方式而不是以革命方式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已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了。二是对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再评价问题。他们以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改造结束时一句话“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再搞资本主义”为根据,提出“社会主义歧途论”,批评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三是对改革开放前后30年提出再评价问题。他们认为,这两个30年是历史发展的断裂期,后30年的改革开放恰恰是对前30年错误的印证和说明,针对历史中业已形成结论的重大历史事件要一一考证、重新评价,以此形成一套“史外史”的叙事方式,颠覆以往的历史共识。

(三)以“艺术”的形式戏说,恶搞和丑化历史事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演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历史剧在荧屏火热开播,并创下了好口碑和高收视率。近年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其中不乏有思想内涵和历史厚度的优秀作品,但也同时出现了一批以“戏说历史”和“恶搞历史”为特点的低质作品。为了博取收视率,他们突破正史的“限制”,随意杜撰历史情节,随意勾画历史人物,这种对历史实际的不尊重态度在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又一理论表现。

例如,某些非常流行的影视作品中,恶搞和戏说历史事件成为主要的叙事方式。2015年出现了一大批被观众吐槽的所谓“抗战神剧”。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我爷爷8岁就被鬼子杀害了”“裤裆藏雷”等等,无一不是八路军打鬼子影视剧之中出现的荒唐剧情。抗日神剧神话般的情节在满足了人们对日本憎恨情绪发泄的同时,也间接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出口,扭曲了群众对历史的传统正确认知,给予了别有用心者歪曲历史,美化战犯的基本素材。

(四)以“游戏”的形式传播,抹杀民族的历史记忆

自2015年开始,出现了几十部以历史人物为主角的手机网络游戏。游戏商借助历史人物的知名度和人们的恶搞心理,迅速推动网络游戏走红。尤其是最近十分流行的《王者荣耀》,“李白成为刺客,扁鹊成为用毒高手……”,这款游戏不仅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同时,中小学生也成为游戏的热衷参与者。正如有学者评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与这些杰出历史人物分不开的,他们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符号,而手机游戏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拨弄”是在抹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五)吸收“时尚元素”产生世俗化新趋向,影响领域逐步拓宽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时尚元素”,出现世俗化的新趋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受众由知识精英扩大到普通大众。通过各种“艺术”包装,“文化快餐”的形式来“改写历史”“揭露历史真相”。根据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时尚话题”来为历史整容,用所谓的“时尚元素”牢牢抓住普通大众的好奇心和心理需求,以博取普通大众对其错误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认同,达到为未来毁容的最终目的。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现代传媒迅速发展,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大众新传媒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互联网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自由性,大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与他人零距离交流信息,深受大学生喜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传播其思想,让处于特殊成长时期、缺乏辨别网络信息优劣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除此之外,有些影视作品、报纸书刊等传统媒体为了不被新媒体技术淘汰,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把大量未经审核、缺乏历史严谨性的文章、照片或者图像等大量转发,在提升书刊影视作品的阅读率的同时,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又一块阵地。

(二)大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历史文化素养低

一部分大学生普遍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历史认知能力较差。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呈现零散化特征。所谓“零散化”是指大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并非整体的、全面的和联系的,他们很少通过阅读专门的著作或文章去了解和认知完整的某一历史事件,而通常是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孤立的、个别的部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搜索成为获得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网络搜索和社会化媒体让我们获得的历史知识更加趋于碎片化,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的、整体的认知和评判,这就影响了他们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宏观了解和系统把握,容易接受对历史事件的偏激认识。同时,大学生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但其历史认知偏重情绪化,有逆反心理,缺乏理性思维。在学习中,大学生对教科书里的内容和结论不求甚解,甚至有所抵触。而对于一些与教科书内容不同、“标新立异”的学说,他们会感到新鲜,如果符合他们的心理偏好,他们就会对此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继而乐于通过各种途径去查询相关资料。因此,一些自我标榜为所谓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解密档案”“真相揭秘”等类似的资料对大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吸引力,大学生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开始怀疑我们的主流教育内容,力求揭秘所谓的“历史真相”,顽固坚信自己的判断并通过各种途径去追寻“历史真相”,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心理和思想条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思潮教育相对不足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涉及社会思潮部分的教学内容较少,与当前时事衔接不够密切,而且一般以批判教育为主,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面对大学生历史知识的薄弱以及历史评价能力的不足、对社会思潮理解不够全面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对大学生的引导性教育,课堂教育只注重显性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对于隐性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重视不够,大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不能够有效提升。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大学生对它缺乏了解,也不会去探究这一思潮的本质及危害性,不愿、不能辨明真伪,造成大学生宁可接受这些他们认为“真实”的思想,却不愿去相信课本中结论性的共识。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思潮教育的不足,是造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危害

(一)削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认同感

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对中国近代现代史进行断章取义的解读,特别是通过“虚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虚无”中国近现代史达到解构历史的目的。他们以“学术”的名义,消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让大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产生质疑,对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符号失去情感支持,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缺少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使大学生否定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对西方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向往。这将导致大学生陷入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知、不认同和不自信,动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合法性的正确认识,削弱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二)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

大学生对于很多历史知识一知半解,并不能完全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容易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偏激的、片面的历史观,使他们在看待和分析一些历史问题上,不够深入地、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在错误历史观的引导下形成看待历史的偏激甚至错误的思维方式。近些年大学生中出现的“去历史化”、淡化历史甚至丑化历史的现象,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大学生一旦被这一思潮所主导,他们就会由历史虚无主义的接受者转变为新的传播者,进而影响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大学生。

(三)助推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政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使他们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的首选目标。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来传播其理论,对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选择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众所周知,信仰的形成得益于对我国历史的认知和情感认同,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制度自信心。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是以各种方式解构大学生信仰的历史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动摇大学生的信仰体系,模糊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使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产生信仰危机,对中国共产党失去认同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质疑。在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种种不良言论对大学生正确信仰的建立产生了恶劣影响。

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性的应对策略

2013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日活动时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1]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心是否健康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种危害。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仅仅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多管齐下,进一步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进一步蔓延,行之有效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危害。

(一)政府层面应重在铲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土壤

1.加强学术监管,建立并完善高校学术报告会监督机制和严惩机制

历史虚无主义形式多种多样,其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打着“学术”旗号的文章和论坛、报告。这对大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国家应加强学术监管,建立健全高校学术报告甄别监督体系,及时有效戳破历史虚无主义的阴谋。与此同时,国家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严惩机制,严厉打击传播和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组织和个人。

2.加强网络和新媒体的监管

现如今,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惊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国家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使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重社会效益,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识别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输送高质量历史题材的作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影响力。

(二)高校层面应重在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高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自觉预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相关知识”的“猎奇和渴求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开展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专题教学,使大学生对这一思潮的历史渊源、理论特征以及传播方法等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将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散播的典型案例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辨别是非真伪。《中国近代史纲要》侧重于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讲授,注重揭示历史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但同时也应当注重对历史人物这一主体性维度的揭示,历史发展是由这些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推动的,历史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这样的讲授增加历史的真实感,能够调动起大学生了解历史的情趣,也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结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典型案例,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其进行剖析,培养大学生认识这一思潮正确的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应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不能否定”为抓手,结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散布的几大“否定说”,对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开展专题讲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情境分析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现实推进以及改革中的问题进行专题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理性认识改革开放进程中还未解决的种种问题,使大学生理解党和政府推进改革开放解决中国问题的努力。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旦发挥“合力”作用,就如同给大学生穿上坚硬的“盔甲”,就能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

(三)大学生应当重在自我学习中提升自身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免疫力

1.大学生应该自觉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习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同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自觉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共党史等的学习,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历史人物传记,一方面能够弥补自己历史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以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增强辨别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2.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对红色资源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教育,培养自己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所谓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精神及物质载体的总和。[3]红色资源对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最珍贵的记忆,它是一代革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大学生通过观看、阅读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作品,不仅能够使自己看到中国革命历史的至情至性,更能够使自己受到红色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也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中国革命必然性的错误观点和违背历史规律的所谓的“学说”,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用红色精神武装自己,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3.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甄别信息的能力

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从事信息活动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4]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超大的信息量使大学生有时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会迷失自我。由于有限的知识储备以及网络信息素养不高,很难甄别信息的真伪性,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相关信息所吸引,最终受到影响。因此,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热点话题时应当多看、多问,多参考有价值的官方史料和政府的主流网站,不盲从于某些人的评论,不传播偏激性言论,不随意在网络上留言点赞,让某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得不到网络回应从而自生自灭。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06).

[3]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4]姚建东.信息素养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吴仁华.社会思潮十讲[M].福州:福建出版社,2014.

G64;C912.67

A

1007-9106(2017)08-0081-05

* 本文为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教育科学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实践”(BX15017);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学术课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17BSH228)的阶段性成果。

蒲玉娇(1991—),女,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甄红菊(1972—),男,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