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富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 重庆 401220)
共享发展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构建
陈国富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 重庆 401220)
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发展实践的先导,体现着发展的思路与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实践为主要立论依据的五大发展理念,既蕴涵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奋斗目标,也蕴涵着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未来奋斗目标,体现出我们党由执政理念到理论体系的升华。共享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需要我们对资本与共享的关系问题要有正确的认知,以精准扶贫推进实现共享发展,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构建共享发展的合力。
共享发展 资本与共享 发展合力 路径构建
(一)共享发展理念蕴涵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经典马克思主义就曾指认,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1](P336)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比资本主义更公正、更富裕的社会。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的发展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而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关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并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4)这从一定的层面上指出民之所望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施政之所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信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和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进程中,只有充分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的获得感,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创造的激情和活力,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业已逻辑地规定了“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关键就在于它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离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离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也就会失去其本原的意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由执政理念到理论体系的升华
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共享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步落实。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发展的最终目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理念就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并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看到,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共同享有”,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共享性质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以共享性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可以看出,共享发展理念由经济成果共享,到经济社会两个维度的共享,再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其内涵和外延都历经了不断的扩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标志着“共享发展”由执政理念到理论体系、由思想意识到制度体系的升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3]中央作出这一具体的制度安排,既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拓展和升华了党的共享理念,更是由执政理念到理论体系、由思想意识到制度体系的升华。
(三)提出共享发展是发展理念理论创新和深化的逻辑使然。
共享发展理念虽然是当下中国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不过,在中国古代的《礼记·礼运》中就曾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囊括共享发展内涵的主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则提出“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从而建构起“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主张或构想,在深层次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共享发展的热切向往和追求。而在西方社会,无论从托马斯·莫尔所构想的乌托邦拟或康帕内拉所构想的太阳城,也无论是圣西门所构想的实业制度或者是欧文所构想的共产主义公社之中,以及在当下西方的一些改良主义或社会福利主义者的主张中,我们都能够探寻到人们对共享发展的向往追求及其实践探索。不过,上述所有这些非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共享发展的理想社会构想,既缺乏能够实现的社会基础,也根本不可能覆盖绝大多数劳动群众的诉求,所以,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或阶级的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首先是人民需要的发展,没有人民的需要,任何发展都毫无意义,这既是共享发展的基本起始点,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P413)毛泽东就曾指认:“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P109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因此,共享理念作为中国发展模式的落脚点和归宿,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特征的体现,也是对发展理念理论创新和深化的逻辑使然。
(一)经济新常态使实现共享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仍面临着长长的“问题清单”,并且正处于跨越“双重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期,而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也使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解决好蛋糕如何做大的问题,更要解决好蛋糕如何分配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回应了社会对分配问题的关切,也更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9.4%的速度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不过,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受长期短缺经济状态的影响,较为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发展主要强调经济增长,追求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并在实践中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在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系列与发展相伴生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其中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渐趋紧张,以及精神领域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蔓延盛行等,显得尤为突出,并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只是手段,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才是目的。正是这些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客观显现,构成了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和根本原因。我们如果不能从改革与发展的目的性层面进行中国经验的深刻反思与系统总结,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突破口。
(二)实现共享发展需要正确认知资本与共享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走向共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资本也存在着趋向共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视角下,资本只有依靠汲取新的社会劳动力才能够获得增殖,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资本必然体现为是对劳动者的劳动力的一种异化。劳动者只有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够参与到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并以此来获得与资产阶级的共享;而资本家享有的对生产资料的独占性,则必然使他们不可能与劳动者共享财富。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的资本共享只能体现在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作为一种能够带来新财富的财富,资本创造的财富应当为多数人服务。马克思就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P28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运作的语境中,共享是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是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在利益经济中的关系的体现,并且更多的表现为权利共享、关系共享与机会共享等层面的经济伦理共享。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也曾指认“公平机会原则的作用是要保证合作体系作为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7](P88)在罗尔斯看来,如果没有机会共享,分配正义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资本共享可以加速资本的运作,并且能够带来资本的增殖,那么资本本身不但不会排斥共享,而且必然使资本运作获得更大的扩张,而这势必带来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这需要进一步通过共享理念对资本运作进行伦理规约。由此可见,资本走向共享需要实现资本属性的良性发展,即实现资本发展与资本向善,而资本走向共享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主题和必然趋势。
(三)实现共享发展需要相关体制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推进实现共享发展的过程,维护和实现公正的制度安排成为共享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资产阶级虽然在反对封建专制与剥削压迫的斗争中提出了公平正义的口号和诉求,体现了历史进步性,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垄断资本的强势地位,又导致了劳资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也使资本主义制度走向了公平正义的反面。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8](P286),并创造出很多的社会财富,但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劳动产品却反而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9](P157)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最不公平正义之处就在于,工人创造的价值他们自己却不能占有和享用,而被资本家所占有与享用。我国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初衷首先就在于对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因为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机会平等还远远没有充分兑现,这就决定了共享发展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在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完善上,做出最有利于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的安排,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他还特别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0](P189)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在消除贫富分化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能否由少数人独享变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都是中国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共享发展的旗帜下,通过构建和完善有益于实现共享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一)推进精准扶贫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共享发展是推进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消除贫困,这既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深刻体现,也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始终关切并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其真谛就是要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11]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为谁发展”亦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精准脱贫则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党带领还没有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贫困群众“脱贫困、奔小康”,从而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的复兴梦想,这是我们党执政的价值追求。党中央把占全国总人口5%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作为国家战略,这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价值取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没有现存所有贫困人口的脱贫,既不能说实现了小康社会,更谈不上发展成果由人民来共享。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解决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既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必然要求,更是对我们执政党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的考验。广大劳动者才不仅能够获得创造财富的权利,更能够获得平等享有劳动成果的权利,真正成为他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主人。
(二)坚持以共建推进共享
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就是如何通过共建实现共享。共享发展绝不是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发展不共享或只共享不发展,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没有发展的共享和没有共享的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共享与共建是辩证统一的,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则是共建的保障。共建是为了共享,要共享必须先有共建;而共建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共享是共建的内在动力所在,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才能建构起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绝不是要走回头路,更不是要搞所谓的“均贫富”或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发展成果。缺乏共建的共享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而缺乏共享的共建则会导致群众不满情绪的集聚。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而得以实现的。因此,个人只有参与建设亦即参与共建才能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在为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才能使自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得到尊重和满足。而如果只注重共享而忽视共建则极易产生不劳而获的扭曲现象,只有坚持在共建中的共享才能促进财富总量增加和人民群众幸福感提升的良性循环。从另一层面来说,共享也为个人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个人经由共享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与关怀,也就相应获得了继续通过劳动提升自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指明了只有坚持共享中的共建才能实现社会发展动力和个人发展权利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共建的成果越多越好,共享的质量和水平才会越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越强。而发展成果共享又会激发共建的活力,推动共建进一步发展。
(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构建共享发展的社会合力
推进实现共享发展,是实现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确保社会稳定所必需,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关键是要真正将共享面覆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等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是对全民共享的深刻体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契合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全体人民共享的小康,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地区、一个人没有达到小康、出现掉队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则就没有实现。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按照人人尽力、人人参与以及人人享有的要求,要完善制度、坚守地线、突出重点,在机会公平以及基本民生全面保障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向小康社会的共同迈进。只有实现共享发展,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才会有最深厚的伟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也只有实现共享发展,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让十几亿人口都能过上好日子,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成真,最终步入每个人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总之,共享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永续追求。从人类社会崇高理想的视角来看,共享发展永远没有终点,因为社会历史发展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便会产生对共享发展的更高境界的新的追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未竟之业,主要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大奋斗目标,有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有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共享发展目标属于现实奋斗目标外,此后不断升华的共享发展奋斗目标无疑都属于未来奋斗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十三五”:拿什么缩小收入差距?[EB/OL].http://news.xinhuanet.2015-11/11/.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带着贫困人口奔小康[EB/OL]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1017/.html.
D616
A
1007-9106(2017)08-0005-05
* 本文为江苏省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念研究”(项目编号:15ZD001)阶段性成果。
陈国富(1971—),男,法学博士,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