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宝芳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思考
苏宝芳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通过理论解读、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榜样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思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当前,在全社会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把个人价值追求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认同。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就说过:“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样去做,知道怎样去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2]由此推论,要使人们理解并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明确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问题。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只有广泛深入人心,才能引起共鸣。也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能够以真实的依据、严密的逻揖、科学的论证让公众接受和认同,最终都将流于形式而失去阐释力和说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P11)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人们的心里播下种子,才有可能生根、开花、结果。播种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灌输”过程。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P317)当然,这种“灌输”并非完全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性灌输,而是把灌输和引导相结合,形成双向互动的精神交往活动,凸显出“人与人的交往时双方(你与我)的对话和敞亮。”[5]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
由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必须首先加强对大众的理论解读工作:一是要以理论的彻底性,促使人们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判断、内心感悟,逐步达成理性共识,实现其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进而促动人民大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通过生动鲜活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清楚、说明白,让全体公民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三是要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6]
加强宣传教育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恩格斯曾在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真理观时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7](P426-427)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够强制个体接受他并不认同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念。要使某一社会价值观念在个体的认同中产生作用,就必须首先使个体“对之存感激之情”,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进行大量的教育宣传,用对话消弭对抗,用交融消解交锋,用“文明和谐”取代“文明冲突”,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在公众意见的双向和多向的互动传播中发生影响”[8](P338-339),使认同个体自愿地将自我融入群体之中,并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着力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充分融入、体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贯彻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最大利益所在、是其根本需要所在,从而引导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为更加努力地建设美好国家、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是要结合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三是要结合对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进行宣传教育,把先烈们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正能量,把先烈们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追求正义、为国争光的实际行动,把先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百折不挠、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四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手机等多种载体,创作反映核心价值观、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将抽象的一般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价值、思想、理念,坚持主旋律是总要求,正能量是硬道理,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满腔热情地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经验、好典型,理直气壮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通过清晰地回答而非回避人民热切关心的现实问题来实现价值认同,更好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断提高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媒体公信力,真正在全社会形成文明道德的良好风尚。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9](P55)只有当人们自觉地实践,开始认知、认同某种价值观的时候,这种价值观才最终被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实践、在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0]通过实践,使价值主体在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思想道德情境中,不断对自我进行调整、不断改变自我,从而做出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选择。
就领导干部来讲,可以组织他们到农村、到基层、到国家比较落后的地方去了解、调查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了解老百姓的真正需求,真正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领路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情境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感受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与义务,进而加深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
就企业家们来讲,可以鼓励他们到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使其清楚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的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为他们传授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致富经验,进行最新的项目引导开发,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就大学生群体来讲,可以组织大学生群体到各种公司、企业、政府和农村等情境中,参加社会实践,并鼓励他们运用己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服务社会,在社会中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既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又能使其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利益是价值认同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建立价值认同必须从解决社会成员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着手。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个别的人,作为这种国家的市民来说,就是私人,他们都把本身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11](P201)。马克思更是深刻地指出,在人类的一切历史中,“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他还强调:“群众对这样或那样的目的究竟‘关怀’到什么程度,这些目的‘唤起了’群众多少‘热情’。关键在于这些目的能否满足人们的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P165)毛泽东同志曾经就满足群众利益的重要性问题郑重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们看得见的物质利益”。[13](P563)他还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4](P137)可见,只有当个体在认同中意识到某一社会价值观念与自身利益相关联,个体才会产生自觉自愿意识。此时,该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容才会被看为“自我的一部分或分享关系的一部分”,就会在“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中发生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效促动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是,要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广开言路,倾听群众呼声,通过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制度以及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各项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起利益诉求表达的制度性平台。
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首先,要突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各级政府应加强督导,强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公平分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防止资本利润对劳动收益的过度侵蚀,真正做到劳动收入与劳动贡献相匹配。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在信息不对称、投资拉动依然是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背景下,资本依然处于强势支配地位,力量分散的劳动者则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在分配关系中往往存在大量的资本侵蚀劳动者利益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完善相关法律,把工资集体协商由选择性规定变为强制性规定。最后,要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和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不应低于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要切实保证职工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同步增长,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三是,要建立健全利益统筹与调节机制。首先,要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在税收、金融、财政等政策上更多地向落后地区和农村倾斜,支持和帮助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发展,并形成发达地区帮助带动落后地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政府还要通过加大公共教育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充分就业政策、反贫困政策等创新力度,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次,切实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力度。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税收政策,抑制高收入人群收入的过度膨胀,缩小贫富差距。再次,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致力于逐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制定规划,分步实施,把尚未纳入社保体系的农民工和农民逐步纳入社保体系。最后,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培育慈善组织,着力建设慈善队伍,开发多种慈善救助项目,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救助困难群体方面的作用。
四是,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首先,利益补偿必须做到公平合理、足额到位。对当事人利益受损情况必须作出准确的评估,根据受损情况给予当事人公平合理足额到位的补偿,基层政府和村集体不得截留补偿款。其次,公益性项目和商业性项目要区别对待,不能相互混淆。再次,国家应适时对相关补偿标准作出调整,不合理的要使之合理化,过时的要重新修订。特别是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补偿标准要相应提高。最后,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维护好受损群众的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寻求补偿方与受损方的利益平衡点。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受损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
五是,要建立健全利益矛盾调处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与冲突预警体系。加强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及时收集掌握社会舆论,准确把握社会利益矛盾的苗头和发展动向,尽可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其次,要高度重视并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化解已经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要构建利益各方协商对话的平台,坚持社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采用适宜的调解方式,理性地解决利益矛盾。最后,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协调各方的作用,对因利益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解决处理,绝不能贻误时机,激化矛盾。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约束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入脑,必须抓好制度建设。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力和刚性约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之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利益导向的体制机制。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三是各行各业、社会各方面要结合各自职能,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将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包括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婚姻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等等在内的相关制度之中,用制度固化核心价值观,力求逐步做到制度设计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15]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奖惩考核评价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力量,促使人们自觉遵守。
四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使之成为公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遵循。
五是要健全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搭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监督体系。
六是要强化督促检查力度,运用督办、约谈、专项检查、问责追究、执纪查处、通报曝光等方式,确保核心价值观建设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七是要健全完善奖惩问责机制,对好的行为给予肯定、赞扬,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问责、惩戒。褒扬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6](P320)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榜样具有替代型强化的作用,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学习者表现出榜样的行为,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和仿效,可以使先进者受到激励、平庸者受到推动、后进者受到震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教育自我的效果。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发现榜样、培育榜样、推出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激励和引领作用,促进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首先,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治、清正廉洁,以示范引领认同。“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引领群众。
其次,公众人物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言行随时都可能成为关注,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有着很大的关联度。如知名文化人士、明星、运动员等,由于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公众人物参与社会事务时比普通百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号召力,他们的行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响应。
再次,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一个好人就是一盏灯。当下,在我国可谓榜样群星璀璨,有航天英雄、奥运冠军,有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有诚实守信、见义勇为者等等。道德模范俨然已成为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我们要把典型宣传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坚持培育先进与学习先进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康德著,赵鹏译.论教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贤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
[6]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陈新汉.权威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1][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程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广东社会科学,2013(2).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D261
A
1007-9106(2017)08-0018-05
*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研究”(13CKSJ03)。
苏宝芳(1966—),女,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