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梅?杜向阳
摘 要 农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求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农业职业能力。借鉴台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可从国家政策层面、院校决策层面和专业教师自身层面采取相应措施,以提升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
关键词 农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65-04
行业职业能力是指拥有丰富的本行业专业知识、相关技能以及从业经历,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解决生产与经营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受教师成长路径的局限,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这已成为困扰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瓶颈[1]。
一、农业高职院校教师行业职业能力现状
(一)具备连续性行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低
高职教师应是“工匠型教师”,连续而系统的行业工作经历是打造“工匠型教师”的前提条件。本文把连续而系统的行业工作经历定义为在本行业的生产一线连续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目前农业类高职院校符合此条件的教师比例很低,要么是碎片式三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有的连碎片式三年的行业工作经历都不具备。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各系教师的行业工作经历为例,具体见表1。
(二)具备高含金量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比例低
现有的农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中获得高含金量职业技能证书的比例很少,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各系教师的证书获得情况为例,具体见表2。
(三)兼任企业业务指导工作的教师比例低
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以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高职院校教师要适应农业行业生产一线的需要,具备行业企业业务指导能力,能够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养殖场、加工厂等现场指导。目前,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兼任企业业务指导工程师(咨询师)的比例低,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各系兼任企业业务指导工作的教师人数为例:动科系占比67%,植科系占比28%,园林系占比19%,农生系占比24%,农经系占比11%,农信系占比11%。究其原因,教师自身的行业职业能力不强,无足够底气参与一线生产技术指导。
二、农业高职院校教师行业职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从教师来源看:“门到门”教师比例高,缺乏行业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70%以上都是“门到门”(本科院校校门到高职院校校门),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与职业素养,教学中只能从理论到理论,无法担当实践指导教师重任。另外一部分教师,是从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调入的,缺乏理论知识功底及教学方法技能,其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二)从生师比例看:高生师比使教师的技能培训与提升时间不足
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比例高。《2013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年度发展报告》显示,全国86所农业高职院校生师比平均值为22.5∶1,而农业高职院校生师比的合格标准为18∶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过程性强,其技能的了解和获得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这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技能。农业高职院校教师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连续的时间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连续时间少则7~8个月,多则1~2年。但现有的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为了保证平时课堂教学,专业教师不可能有这么长的时间去生产一线锻炼。
(三)从国家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看:鼓励接纳实践,存表面应付隐忧
国家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企业作为执行的主体并没有充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要讲求效益,而且还要考虑到生产安全的因素,所以对额外的成本支出要再三权衡。
(四)从职称评审制度看:与本科院校类似的职称评审制度使得教师缺乏行业技能提升的主观能动性
本科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学术性,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突出职业性。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与晋升标准都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标准实施,而没有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过分强调论文和专著的数量,没有体现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忽视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评审,教师的主要精力被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而没有放在行业职业能力提升上。
(五)从培训体系看:专业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培养与培训体系不完善
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都是来自于相关高校,缺乏生产第一线的知识和技能,而行业职业能力只有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形成。从农业行业生产发展情况看,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先进装备技术以及农业资源节约技术已在农業生产中大量运用。从这一层面上看,农业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学习和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据了解,农业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存在针对性不够和系统性不强的问题。针对性不够是指对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停留在知识层面,而真正的职业能力层面较少。系统性不够是指对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提高,没有放在职业教育战略高度来看待,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法以及可持续培训等没有有机统一,而是临时性、盲目性、脱离实际等。
(六)从专业教师传授知识看:知识老化导致业务指导能力不足
与农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相比,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严重老化,与当下的行业需求脱节。当代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理论与实践内容与现代农业科技脱节。师资队伍知识老化和业务指导能力不足已成为阻碍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办学的瓶颈性问题,直接影响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农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国家政策层面
1.投入专项资金,提升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接纳教师实践的积极性
大部分企业认为,教师下企业是政府行为、形式主义,接纳教师企业实践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支出,所以企业接纳教师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特别在行业龙头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以必要的资金作为后盾。政府可以财政专项或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重奖企业,从而引导他们把职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做实做好[2]。
2.改变职称评审制度,增加“企业连续性实践”指标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把教师评聘的权利下放至高职院校,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各省市在制定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相关标准及要求中,将“企业连续性实践”作为职称评聘的基础条件。一线教师只有连续而系统地到企业实践,才能发现、解决产业难题,了解最新的产业动态。刚性规定的目的是利用好职称评定这个指挥棒,改变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脱节问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院校决策层面
1.学校决策部门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始终是放在第一位。实践教学是决定专业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掌握工作岗位技能和操作技能,适应就业工作岗位。学校决策部门对此要有清楚认识和准确定位。
2.学校要制定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政策方案
政策机制会影响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提升效果和工作态度,科学合理的政策机制,对教师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政策机制不完善或不合理,会对教师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形成反作用力。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佰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3]。因此,高职院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机制促使专业教师积极提升行业职业能力。
(1)建立专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企业见习制度
要依据专业课程规划与系部发展目标制定计划和方案,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基层去锻炼,提供教师到企业参观访问与见习的机会,让教师带着具体任务到生产岗位去锻炼和学习,教师实习完毕后,需上交实习日志(包含实习机构简介、实习工作项目与心得)、进行口头简报,并由实习单位指导人员针对其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实习技能及成果等进行考核。教师再将实习技能及成果融入教学。要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师产学合作或运用研究成果进行农业推广服务。利用农业推广服务机会,使教师了解农业企业的运作与产业需求,也可进一步将产业需求转化成专题研究与教学资源。学校要有计划地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工作,参与企业的横向合作研究课题,鼓励教师进行兼职活动,促进教师行业职业能力获取和提升。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和台湾中兴大学要求教师每隔一定期限(两个月暑期实习或一年企业登点)去业界实习,鼓励教师对外承接一些业务,在实践中学习企业新的理念,了解产业动向等,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多数教师在各种行业协会中担任职务,通过系所、协会、申请课题和参加研讨会与企业等多种途径为产业服务。台湾屏东科技大学还设有专门的育成中心,作为校方和企业合作的桥梁推进产学研合作,政府有专门经费支持将技术转化为生产成果;同时学校设有专门的研发处对外协助教师争取各方经费,激励教师进行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
(2)建立提升行业职业能力的教师评聘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依据院校发展目标与专业课程特色聘任教师,对于新任教师要严把入口关。在招聘新任教师时,要特别注重考查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建立教师评聘制度,将教师去企业实践作为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采取一票否决制。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行业职业能力,从学院层面逐步形成职业能力突出者录用优先的教师准入机制,职业能力突出者奖评优先的考核评价机制,职业能力突出者晋升优先的职务评聘机制,通过评聘制度构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保障机制。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的教师工作考核中,将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的比例定为40%、40%和20%,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并有专门的经费和部门支持,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科研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台湾屏东科技大学直接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任课教师,“双师型”和“科技推广”教师队伍强大。这些教师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学校还邀请农场主、专业农民来校讲课。同时也要求学校从制度设计、部门支持、管理体制和资金保障等方面,保障教师行业职业能力提升的持续性。
(3)建立提升行业职业能力的教师激励机制
职业学校应通过经济补偿和报酬的方式,吸引教师去企业实践。有职业院校调整教师课程安排,教师一个学期去企业实践,并将去企业实践折算成平均课时量,发放课时补贴。有些院校因人少课多,只能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去企业实践,为了弥补占用教师假期,学校规定,教师完成顶岗锻炼任务后,经人事部门考核合格后发放3500元/月及25元/天市内交通补助。此外,灵活的时间安排也是激励的有效方式。由于专业特点不同,有学校对不同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时间做了区分。例如,文科类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零星时间,累积去企业时间,工科类专业课教师必须集中时间去企业实践。针对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去企业实践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
(4)建立教师在职培训制度
在职培训是培养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方式,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在职培训,并给予支持和鼓励。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高质量的专业与技能培训班。
3.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教学和技能竞赛。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相关的生产工艺和最新的技术信息,以及岗位设置和操作规范,遇到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请教,再反馈于课堂教学,缩短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的差距,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而学生参加技能比拼,更是指导教师之间专业技术水平的比武。
4.加强校际、校企之间合作交流
主要以研讨会、产学论坛及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校际、校企之间合作交流,建立彼此间的伙伴关系,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出国参加国外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以及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邀请国内外知名大专院校相关学术机构莅临学校参观访问,并提交相关报告,交换、分享心得,让教师了解各领域相關行业的信息。
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莅校授课以及举办各种短期训练班,邀请企业与相关学术研究单位参与专业论坛或研讨会,以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标。通过相互学习与参观访问,随时了解国内外产业环境变化及政策方向,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期能培育出符合产业需求的农业企业管理人才,使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专业教师自身层面
1.专业教师要有职业认同感
人的工作动力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内因是主要方面,学院层面内容是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外在因素。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属于教师对农业领域的了解、认知和热爱,有意投身于农业教育事业,教师要热爱专业,对自己涉及的专业领域有兴趣,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农业技术在不断更新,这要求教师主动联系企业参与到行业实践中,以实践经验反哺教学和科研,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2.专业教师要有职业的成就感
职业成就感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职业成就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较高的成就感,就会表现出乐教、爱教、愿教的积极职业情感,就会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充满信心,就会想方设法在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同时主动提升教学质量。
3.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还习惯于传统教学,即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务处的课程安排,缺乏自主性及个人长期规划。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校企合作,从相关企业中提炼实际工作任务,才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
参 考 文 献
[1]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09-111.
[2]李毅.管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124-128.
[3]王寿斌.职校教师企业实践尚存四大隐忧[N].中国教育报,2016-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