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就业结构性矛盾探讨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改革与创新,应在厘清会计技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呼唤技能教育归位。基于社会新经济变革探讨高职会计技能的演进与发展,遵循“任务引领、产教融合、能力为本、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训练、技术技能特色等方面重构与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体化路径,探索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技能教育改革之路。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会计技能;立体化;分层分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19-05
在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深化阶段,中国情境下的会计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这主要表现为:会计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的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显;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源流出远大于流入;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将被商业、管理科学及其他融合的多学科复合教育所取代。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教育归位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
一、综述与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会计职业教育研究
随着企业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加深,在会计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结构层次上逐渐与国际趋同。如在教育理念方面,倡导美英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1],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化”的共同办学理念[2]。在目标定位方面,强调通过细分职业市场,对高职高专会计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3];培养最基层单位符合小企业需求的实战型会计人才[4]。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课时,课程内容与会计实务领域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5]。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多种教育方法并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6];提出教学设计上体现“三个课堂”联动[7]。在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强调采用英国的“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利用资源的能力,采用“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灵活教学方式[8]。在教学评价方面,建议通过学生分组、师生共同制定考核目标、作业自评与互评、组间权衡评定成绩、教师全面综合评定成绩的程序和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9]。
上述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综合性设计。在现实的会计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间的衔接、教学层次不清和教学内容重叠,体现不出特色和差异性;马列和英语等公共课时比重过高,在总课时受限的情况下,难以增加实践课时比例;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虽然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会计人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及其重要性的看法是相通的,借鉴国外CBE、TAFE等职业教育理念,厘清高职教育的现状,呼唤会计技能教育的归位,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厘清与呼唤:高职会计职业技能教育现状与技能归位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的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缺乏,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目标定位偏差,教学导向偏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通才教育”培养与“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矛盾突显。高职会计教育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综合性院校、工科学校或财经等专业性院校,还是示范校、骨干校,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重点等各不相同,仍实施基于单一的培养目标的“通才教育”,体现不出“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差异[10]。二是“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摩擦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为高职院校所接受。文化素质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担当和教养并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良好职业态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解决不了职业岗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然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普遍基于学生的社會能力培养而开设,对各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并非只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三是“门槛类技能”培养与“区辨类技能”培养问题显现。学校的职业教育应是基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教育。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成长为会计人才并非易事,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人和等客观条件,受自身的智力水平、品性、悟性、修养和职业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高校的会计教育只是基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门槛类职业技能教育,围绕专业素养这一主线,为学生可持续成长打下职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但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影响力”和“结果导向”等区辨类技能显得束手无策。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微观层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基于工作流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间缺乏有机联系;二是实践教学项目实施存在时间、空间的多维不足,实践教学项目业务类别单一和模式化,尚未形成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体动态的、电子的、立体化的实验教程,同时受场地、时间和师资等条件制约,实训室难以全天候开放,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匹配,学生仿真实训难以模拟企业产供销的业务环境和利益相关者间的社会环境;三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缺位,诸如校企联合培养、全过程育人、企业化课堂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难以开展,出现了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缺位,处于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专业技能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境地。
会计毕业生的技能目标是会计人才最终的质量标准,是教育产品被社会认可的标志。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业界在呼唤回归技能教育的本位,重塑“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的本质,切实做好学生技能培养工作。
三、演进与发展:新经济变革下的高职会计职业岗位内容与技能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与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会计这一职业的最初印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已成为这一职业的基本内容,账簿和算盘成为这一职业的标志。无论是现实还是预期,伴随着信息革命的管理工具创新、处理能力提升及大数据下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和共享,传统的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加工已被计算机所取代,从大数据迈向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内部数据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导致会计人员从核算管理型向战略决策支持型转变。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资产观念发生重大改变,会计计量单位多元化和非货币化,实业界与虚拟业务融合,促使管理核心工具不断出现;业务复杂化、交易关联化、市场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扩展到全球,利率、股价、汇率等金融环境瞬息万变,致使企业风险不断增大,要求会计人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以应对飞速变化的商业挑战,提升企业的智慧资本。
在新经济变革条件下,基于会计已成为一个超越数字的信息管理系统,会计职业岗位内容及技能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职业界对会计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见表1。会计毕业生要树立超越数字的会计理念,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应用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重构与实践: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路径
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技能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任务引领、产教融合、能力为本、知行合一”理念指引下,着力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训练和技术技能型特色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
(一)以启发智慧为基础,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会计教育是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素养训练的胜任能力教育,更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教育。学校根据教学资源条件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形成独特的通识教育体系,强调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摒弃统一规范的教材和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通过大课堂讲座和小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设计第二课堂启发学生智慧,嵌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参与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创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学习的顺序性、逻辑性、连贯性、完整性的思路来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构建“通用基础课程+技能课程+证书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四位一体”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即“1(宽口径的“通用基础课程)”+2(两部分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含实践环节)+主专业课程(含实践环节)”)+1(会计证书课程)+X(X门一般专业选修课程)+Y(Y门其他选修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不低于30%。
(二)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优化“学做互动,课证对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构建完善的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开设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仿真实训项目与职业岗位工作技能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学有所用[1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融入教学计划,并在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实现了课证的有效对接。通过专业基础课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单项实训培养学生专项技能,通过毕业顶岗实习、代理记账和校内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由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三层”递进。
(三)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4T+1A+1G”的项目化课程训练体系
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4T+1A+1G”的项目化课程训练体系。即4个学期项目+1个学期代理记账项目(或顶点训练项目)+1個学期的毕业项目,形成融临岗认识实习、单项实践、综合实践(含代理记账)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内外结合、四段梯级渐进”实践教学体系。
学期项目(Term Project)按照会计职业能力框架引入能力要素,培养学生在财务环境中进行会计确认R(Recognition)、计量M(Measurement)、记录R(Records)、报告R(Reporting)的核心胜任能力。按新经济变革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在这4个学期里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施融“教、学、做”一体的单项实训和课程仿真综合实训项目。在这一期间,同时安排2周的企业临岗认知实习,增进对职业岗位了解;开设证书课程,鼓励学生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取岗位资格证书;运用金蝶、用友等主流含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ERP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代理记账项目(Account Keeping Agency)或顶点课程训练项目(The Capstone Course)实施在第五学期进行。代理记账通过与代理记账公司合作,以企业12月份真实的经济业务核算和财务分析为学习领域,让学生实现真账真做,在完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实现角色、环境的双仿真。一个角色完成后,根据学生自主选择情况由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学生又被轮换到不同的岗位,达成既独立又相互渗透,实现岗位间的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顶点课程训练项目主要综合模拟所有职业岗位一个会计期间的工作内容,是紧密结合、综合应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项目,通过工作岗位系统化流程,以仿真实训业务为背景,通过手工和电算化“双轨”训练,在掌握记账、算账、报账、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技能的同时,提高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12]。
毕业项目(Graduating Project)在第六学期实施,是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载体。根据学生到岗时间灵活安排,学生在企业中进行真实的会计岗位实习,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个月完整的单一职业岗位的会计核算项目,提交可展示的实习成果,实行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加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与认知,完成从理论到实战的提升,培養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技术技能型”特色,立体化缩短能力需求缺口
深度挖掘教学资源,构建融“做、学、教”为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内容。开发涵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系列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系列微课和慕课的实践学习教学资源;通过引进不同业态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设计融“做、学、教”为一体的不同行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实践教学项目,配备实训指导书、实训标准和专业技能标准等,加大技能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创新过程型实践形式,探索“长时间实习实训”立体化模式。建设具有职场仿真氛围的单项业务实训室和会计一体化实训室,配备相应的教学软件及训练标准,供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实践、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课内与课外的“三结合”,满足多样化实训需求;科学设置会计职业岗位,通过角色扮演与分岗轮岗,实现低年级的纵向专项训练和高年级的横向分岗技能训练,实现学生技能纵横向贯通;通过“学生进企业、师傅带徒弟、能师进课堂”等方式,创新“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业态进学校”、“能师进课堂”等方式,把会计工作原汁原味地引进课堂,教室工场合一,满足不同实训环节的“长时间实习实训”模式。
创新育人实践平台,打通“课证践赛、三师联动、技能素养融合”立体化通路。搭建经管文化节、创新创业、学苑讲堂、学生社团、技能竞赛等平台,打通了课程、考证、实践、竞赛等多途径培养道路,立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积极推动第二课堂,实现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辅导员“三师联动”机制,融专业知识传授、实践操作指导、育人成长成才于一体,集人文素养、创新创业与技能融合发展,培养于搭建职业能力素养立体化发展平台。
五、探索与创新:基于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会计技能教育改革
在高校扩招、考生数量下降和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生源、基础和需求各有不相同,针对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团队协作能力不足、持续改进能力薄弱、反思精神缺乏的现状,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同年级实施全程“走班制”上课。从分类角度而言,主要从生源类型(普高生、三校生、五年制学生)、学生职业规划意向类型(就业类、创业类和升学类)和就业倾向类型(对口就业类、非对口就业类和等待就业类)进行分类,以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区别对待;从分层角度来看,主要从管理型、技术型和技能型进行分层,正视个体差异,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及分层定位,即:财务管理方向、税务管理方向、会计核算方向等,制定既有区别性又有同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不同的课程侧重点区别对待,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兴趣特点和价值取向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接受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将精力转移到技能锻炼上来。
鉴于会计技能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运用能力,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应设计多种考核标准,对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实施统一的考核标准;对专业课程基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考核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特长生设计转换性考核标准。同时设计多元考核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性考核,主要从课堂笔记、课堂讨论、作业、课内外活动、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评判,促进学习能力的养成。对培养成管理型人才的学生,除传统的书面试卷考试外,采取小论文、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等书面性考核形式;通过布置税收筹划课题,要求学生就不同行业进行筹划研究,融学于考,采用研究性考核;在技能考核中不仅涉及原始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的判读、记账凭证的填制等技能,还涉及记账凭证的审核与签章、账簿的登记、会计档案装订与整理等,拟采用展示性考核。此外,基于会计软件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合成,对于可利用软件进行仿真实训技能点应充分利用教考自主考核平台进行自动化打分,以减轻所带来的教师工作量。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班内分层教学,改变以“粉笔+黑板+PPT”为主的教学手段。对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财务管理方向和税务管理方向)的教学,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管理型人才培养同,创设问题情境,集合融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问题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同时拓展学习内容和开展课外活动;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集合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综合研讨等手段,以论文研讨、案例解析等形式开展学习;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宜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集合互动式教学和仿真模拟教学等手段,在不同职业岗位间“交叉循环”,强化训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起来,用仿真业务实训资料演练,提高职业实践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何昊.基于美国教改经验的中国会计教育革新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19-121.
[2]刘臣,牛慧,石瑞芹.中国和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之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05(6):75-77.
[3]赵瑞婷.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几点建议[J].会计之友2009(5):74-75.
[4]黄晓榕.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论小型企业实战型会计的培养[J].财会通讯,2007(12):122-125.
[5]易玄,刘冬荣.环境变迁、需求变化以及大学会计教育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56-161.
[6]刘国武.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方案设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4):19-22.
[7]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11-17.
[8]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
[9]刘莹.高职阶段会计教育问题及职业能力培养框架——基于问卷调查和企业招聘信息的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4):33-38.
[10]李芸达,陈国平等.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2015(5):87-92.
[11]叶玲莉,陈松雪.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20-22.
[12]汪榜江. 基于“双仿真”的代理记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74-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