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丽涛�オ�
文章的立意高低,由文人的眼界决定。文章的立意高下,决定了文章的格局。文章合为事而著,为时而作。为事而作,合于当世,就不会流于空泛,无病呻吟。文章有意,言之有物,千载流传,泽被后世。冗杂随性,无由而生,空耗心力。文章的立意,就是文章的道。文章所道,所谓文意。境界高低,取决于意之所向。意由心生,境由意张。高远疏朗的心境,必是繁星灿烂;俊朗飘逸的品格,定会文恣意脱。
唐代杜牧认为:“文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也是论述这个道理。文章如无主题,就只能由一些杂乱无章的文辞拼凑成文,构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杂乱堆砌的文辞,就像乌合之众。动笔行文之前,一定要先立意。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意犹帅也”,可说一语中的,十分准确地突出“意”。辞采、技巧都要在“意”的统帅之下,服从主题思想的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王夫之还认为“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等客观自然景物必须贯穿作者的强烈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作品寓意则灵,文学史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留传后世的诗文佳作,无一不是有“意”的,而有“意”的作品也往往是佳作。诗圣杜甫说:“诗清立意新。”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做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在古代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指文意、内容、主题思想、构思等相近的概念,“意”属于内容的范畴,“立意”自然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总结创作经验时,曾概括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弊病:“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就是文意。古人写作,重视文意,由意生境。
苏轼在创作中也十分注重“意”的统帅作用。有人向他请教“作文之法”,他以有钱才能在市场上买到东西这一浅显的道理作比喻,认为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集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 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所谓“事”,这里是指古代十三经、子书和史籍中的典故,苏轼认为作文使用这些典故,必须用“意”来摄。文必须以意来摄之,“不得意不可以用事”。得意忘言,也是指文章不可以文害意。
立意先行,作文先构思。古今中外,文人学者,多践行此。《悲惨世界》从1828年起构思,到19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才完稿出书,历时三十余年。早在1832年,构思已相当明确,雨果却迟迟不动笔,继续搜集素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几部小说;参观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酝酿二十年,雨果终于开始创作,同时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这部巨著问世,取得成功,不是凭空而来。中学生写作,动笔之前先有整体构思,养成良好习惯,作文才不致虎头蛇尾。拟提纲就是整体构思的一种方式。高考新材料作文受时间所限,要想写出得意之作,就要先审读材料,构思立意,不可枝蔓杂谈,随意旁逸。
茅盾谈《子夜》的创作方法这样说:”先把人物想好,列一个人物表,把他们的性格发展以及联带关系等等都定出来,然后再拟出故事的大纲,把它分章分段,使他们联接呼应。”巴尔扎克起初并不想做什么小说家,他打算做一个书坊老板,翻印名著袖珍本,他同一个朋友讲好,两个人合办,后来赔了钱,巴尔扎克也得分担一半。但是他没有钱,只得写小说去还债。他和书店订下合同,限期交稿。但时间仓卒,经常来不及,他便想下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是先写一个极简单的大纲,然后在大纲上填写补完,这样便能如期交稿,收到稿费。写文章离不开构思,构思也就是确定立意,拟定提纲,有意写文。
立意鲜明,溯求本真。韩愈《师说》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不流于時俗,认为师道应该流传于世。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倡导摒弃时俗,打破常论,疾呼革除旧弊。在同时代能够如此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难能可贵,他的师道观,对后世影响深远。高中生写作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
立意讲求实际,渗透理想。豁达乐观的人,心境才会开阔,文章才能把人带入一个高远境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境由心生,文章在心。立意要准确,解读材料要全面。立意是立足现实,对材料的全面认识和感悟。由材料触及内心,生发情感。立意要新颖,文章不拘一格。作文只有立意新颖独特,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有大局,才能成大器。开阔的视野,才能成就伟业。为文亦如此,要有大格局,才能揽尽风景,开创大境。意之所至,境之所止。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中学(0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