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指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化*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境研究之二

2017-04-10 02:54魏在江
外语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张籍心智唐诗

魏在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510420)

1 引言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蓬勃兴起,但语境在认知语言学中是如何定义的,语境对认知语言学的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认识。笔者曾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语境定义为:语境是一种基于身体体验并通过范畴、概念、意象图式等识解出来的心智现象(魏在江 2016:40)。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中的语境因素既包括语境中的常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以及人们的百科知识、背景知识、逻辑知识等,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继续探讨、论述语境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聚焦于转喻指称在诗歌中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听话人在语境中又是如何识解的,以唐代朱庆馀呈现给张籍的诗歌《近试上张水部》以及张籍《酬朱庆馀》的诗歌为例,分析转喻对于诗歌语篇结构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证明认知语言学必须重视语境的重要性。

2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认知语言学在过去30年中,经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创期,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强调基于自然语言表达的语义学需要在更大的认知语境中进行研究;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聚焦于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原型、辐射网络、概念隐喻、意象图式以及Langacker 和Talmy基于识解的语法方面,关注语法使用层面,关注作为抽象语法构式的词汇意义,关注语言的社会语境;第三阶段始于21世纪初,见证语境类型的扩大,著作大多数都是词汇、用法、社会语境方面的研究。Andrea Tyler等在LanguageintheContextofUse一书的导论中指出,语言是在语境中使用的观点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篇分析两个分支的中心观点。“懂得一门语言就是懂得语言是怎样使用的。”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I):理论前提》一书中有一章是:Categories and Context(Langacker 1987:401-405)。所有的语言单位都依赖语境, 语言单位发生在特殊背景中,对于一个给定的语言单位来说,不论有多抽象,都依赖下面两个因素:(1)背景设置中的各种因素,决定语境的特征如何;(2)背景设置中语言单位的一致性程度,决定其配价的关联性。(同上)Langacker把语境分为3类:系统语境:语言单位在图式网络中的位置;情景语境:引起特殊用例事件的语用语境;句法语境:复杂表达法中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pertaining)。Langacker认为,认知语法属于更大范围内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意义多于字面意义,意义的附加主要靠语境来提供。(Langacker 2009:7)Kurt Queller提出探索性原则——语境解释:从与最大可能程度相关的用例事件中推理。(1)与规约用例一致;(2)适合给定语境(语言的和非语言的);(3)与说话人明示意图相关。(Queller 2003:211-241)

认知语言学中大多数有关转喻研究的文献都集中在转喻的指称用法上。一个实体,或者说一个认知参照点实体,如下例中的Your ham sandwich,Thevasectomy, Lakoff and Johnson等提供心理可及的目标实体。

① a.Yourhamsandwichleft without paying.

b.Thevasectomyin 312 is ready for his bath.

c. I picked upLakoffandJohnsonfor five dollars. (同上:212)

很明显,在例①a里,点的菜代替顾客;在例①b里,用手术名词代替被手术的病人;在例①c里,作者代替作者的作品,这些都是转喻最普遍的用法,主要是一种指称转喻,这样的转喻很容易被识别和理解。然而有的转喻指称必须依赖语境才能被识别和理解。对于认知语言学家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境的概念应被认为是一种心智现象。Langacker强调心智概念的重要性,把认知域的中心概念定义为作为语义单位特征的语境(Langacker 1987:147)。van Dijk(2008)认为,对语境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和认知。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2015:112-113)认为,一个话语或用法事件中的语境对于认知解释非常关键。一个词被使用的语境对于词的意义有重要影响,语境与话语产生和理解的背景知识有关。须要强调的是,与大多数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语境不同,认知语言学的语境概念不聚焦于具体言语中的言语事件,而是关注言语描写的认知表征,它不是孤立的心智经验,而是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相关知识有关,让人立刻产生联想:一是有关范畴的特殊语境知识;二是当前语境可以唤起与之相关的长时记忆中的其他因素。言语产出和言语理解不是简单的镜像图式意象,听话人须要选择相关的图式、相关的路径来整合相关语境信息,聚焦于语言的、非语言的语境。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语境这个概念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心智概念,这与认知语言学特别强调语言的心智属性密切相关。心智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智模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

3 中国古典诗歌中转喻意义的识解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读唐诗。唐诗语言的各个方面,如格律、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都值得深入研究。高友工、梅祖麟(2013)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做过唐诗语言学批评的尝试,他们对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以及唐诗中的隐喻和典故进行语言学的分析和研究。蒋绍愚(2008:2)认为,关于唐诗语言的研究却显得很冷落。朱子辉(2015)从语言学角度探寻唐诗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挖掘和阐释唐诗语言形式背后所蕴藏的审美意蕴与情感内涵。曹逢甫(2016:序)认为,最近10年与认知哲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诗学相关的巨著MetaphorsWeLive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曾引起很大的震撼,也重新激活世人对隐喻与转喻的研究,同时也带动语言学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下面拟通过一首古诗的案例分析,来说明语境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1 基于说话人视角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我们将语境定义为一种心智现象,是因为语境因素特别复杂、特别杂乱,语境因素的选择涉及到一系列的认知加工运算和推理,涉及到理想化认知模式、原型、框架、意象图式等诸多认知现象。语境需要通过心智浮现其表征结构,心智影响认知运作和语境选择,语境影响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推理与认知加工。语言具有不完备性(underspecifiation),人们很难同时也没有必要把所有信息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只需点到为止,即可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转喻思维能提高语言使用和交际的效率。张辉、卢卫中论述转喻的语境依赖性,认为转喻确认和理解的依据也是语境。他们同时将语境中的转喻分为:前指转喻、后指转喻、前后指转喻。转喻在提高语言和非语言信息配置的经济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张辉 卢卫中 2010:2)。吴淑琼在论述语法转喻对句法的影响时,提到语境对语法转喻操作的调控作用,认为人的认知与语境密切相关,她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认为它们之间并不是壁垒分明、互不相通,而是常常交叉渗透,共同对语法转喻操作进行调控。(吴淑琼 2013:139)

下面,我们以唐代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为例,分析转喻在此诗中的作用。在唐敬宗宝历(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作此诗。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生与韩愈齐名。临到要考试,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指,以新郎转指张籍,以公婆转指主考,写下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诗人的转指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有典型性。

②《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例②的诗词大意是: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构思巧妙,以“入时无”3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这首诗中的转喻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近试上张水部》的转喻指称关系

心智模式为我们理解这首诗提供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影响到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在图1的认知框架中,转喻的指称关系是:婚姻关系代替诗歌本身,夫婿代替诗人张籍,舅姑代替主考官,新娘代替朱庆馀本人,它们之间相互形成一连串连贯的互相关联的转喻关系。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根据Lakoff和Johnson(1980)的观点,转喻和隐喻一样,也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思维方式,他们把转喻分出9个类别,并强调转喻植根于人们的经验中。程琪龙认为:转喻过程不是简单的本体通达喻体的过程,而是受框架效应的影响;转喻认知过程不是随意的,而是受限于上下文和情景(程琪龙 2011:4)。诗人通过转喻的形式,做到整首诗歌“首尾周密,表里一体”,各语言要素之间呈现出互相关联、互补一体的效应,形成血肉完整、骨骼健全的生命实体。转喻的普遍使用,说明转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例外或特殊用法,转喻因此也成为诗人手中的利器,尽显其能、尽显其力。这也说明转喻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思维方式之一。从转喻到转喻思维是心智的体现,也是思维的升华。此诗中的转喻指称,通过语境得以现实化,人们在此认知框架中产生一系列心智联想,这也体现出转喻思维的普遍存在。

3.2 基于听话人视角

张籍怎样回答朱庆馀的呢?从听话人、读者的角度,张籍同样以诗歌的方式回答朱庆馀的关切,并同样使用大量的转喻指称,以便与朱的诗歌进行对接。既然朱用的是婚姻关系的指称,张籍也同样如法炮制。

③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张籍用一位采菱姑娘来代指朱庆馀,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意思是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这首诗中的转喻指称如图2所示。

图2《酬朱庆馀》的转喻指称关系

我们看到,图2中的转喻指称关系是:越女转指朱的作品,新妆则是相对朱的诗而言,转指朱的新作,明艳表面指新妆的颜色艳丽吸引人,转指作品的影响,即朱的诗写得好。这两首诗说的是同一件事,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成为诗坛佳话。朱庆馀终于如愿以偿,考中进士。诗中的这些转喻指称,依赖于语境中的背景知识激活,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境信息,我们无法理解这样的转喻到底是指代什么人、什么事情。这样的语境信息依赖于人的心智和推理,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决定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心智模式指导我们思考和推理,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影响我们的判断。人们根据诗歌提供的框架线索,对原有感性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人们对已知事物沉淀和储存,结合大脑对语境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借助转喻通达目标实体,使转喻指称现实化,实现从转喻到转喻思维的跃迁。两位诗人都大量使用转喻,如果没有相关的语境知识,是无法理解诗歌的真实意图和所表达的意义,诗歌中转喻的表达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那样就会让两位诗人枉费苦心。

3.3 基于说话人与听话人互动的视角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经验世界主动创造的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像,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Gibbs(2007:21)认为,认知语言学主张转喻是由思维提供理据的,人们常常以转喻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语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物理环境或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语,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性的文化假设以及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猜想都可以在对话语的解释中起作用。(谢应光 2003) 张辉和卢卫中(2010:2)认为,正是概念转喻起到这种“桥梁”作用,人们在运用语言时常常把感知、行为和认知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3者的连锁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的想象力,是心智的一种体现。下面我们仿拟Kurt Queller(2003)的图示说明说话人和听话人互动的关系,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视角来表征上面两位唐代诗人诗歌中的转喻指称与语境的关系,以此说明转喻指称如何通过语境得以现实化。

说话人听话人⇩⇩原则语境选择语境理解语境:婚姻关系语境:作品质量案例画眉化妆好坏作品作品质量↓  ↙    ↓结果(主题1)画眉深浅入时无(主题2)一曲菱歌敌万金

图3基于语境的转喻意义现实化

图3说明,转喻在具体的语境中形成转喻链,说话人(作者)和听话人(读者)之间在“新郎与新娘”这个转喻的导引下生发出一系列的指称转喻,形成特殊的互动关系。通过转喻,各语言要素之间彼此关联,相为呼应,形成合理的句法结构和完整的谋篇布局,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语境在转喻的设定和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离开语境,我们将无法理解诗歌的真意。上面所论述的两首诗,都是通过一系列连贯的概念指称,建立起转喻的指称关系,如部分代替整体、事件代替结果、结果代替行为、事件代替过程等。从前面引用的两首诗来看,两位诗人对转喻的使用可谓别出心裁,具有创造性。他们的语言以日常生活语言为源泉,转喻在两位诗人之间、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传递,超越时空,转喻的符号象征性得以体现,转喻成为思维和日常事件描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千百年来,成为佳话。从字成句,从句成篇,转喻的作用何其大矣。人类拥有的概念是体验性的,它们为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所塑造,特别是由我们的感官系统和运动所塑造。为什么人具有某种特定类型的智能行为?因为人具有对情境的视觉表像,人具有在这些表像上进行操作,诸如扫描和旋转的加工能力,这些用以构造和操作表像的过程产生出智能行为(萨伽德 2012:118-119)。语言影响人感知客观世界,人置身于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中,就会形成对外部世界、客体、事件的心理表征,就会运用心智和想象来观察世界、表征世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人以转喻的方式来思考、来表达,语境是转喻的诱发器。可以肯定地说,语境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转喻指称通过语境才得以现实化,人们通过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转喻的指称。

4 结束语

在很长的时间里,概念转喻的研究仅仅是从属于概念隐喻的研究。近年来,情况大为改观,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概念转喻甚至是比概念隐喻还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那么转喻的指称、转喻的意义究竟从哪里来?本文的研究表明,是从语境而来。对于什么是语境以及它包括哪些因素,各家论述不一,观点各异,认知语言学至今没有对语境进行定义,没有对语境的范围进行界定和说明,这是我们须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新进路,它并不排斥语境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语境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转喻指称必然通过语境体现出来。本文结合中国古典诗歌的案例,论述转喻与语境的关系,论述语境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论述转喻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进行认知加工,并进一步论述和说明语境的选择和认知推理的重要性。唐诗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艺术的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析中国古典诗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讨论是初步的,语境在认知中的作用和理解还需进一步研究。

保罗·萨伽德. 心智——认知科学导论[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曹逢甫. 从语言学看文学——唐宋近体诗三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程琪龙. 转喻的认知机制与过程[J]. 外语教学, 2011(3).

高友工梅祖麟. 唐诗三论:诗歌的结构主义批评[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蒋绍愚. 唐诗语言研究[M].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8.

沈家煊. 转喻和转指[J]. 当代语言学, 1999(1).

魏在江.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境:定义与功能[J]. 外国语, 2016(4).

吴淑琼. 《语法和词汇中的理据》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1).

谢应光.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3(3).

张 辉卢卫中. 认知转喻[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朱子辉. 唐诗语言学批评[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Evans, V., Green, M.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5.

Langacker, R.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umeI:TheoreticalPrerequisities[M].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Langacker, R.W.CognitiveGrammar:AnIntroduction[M].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Queller, K. Metonymic Sense Shift: Its Origins in Hearers’ Abductive Construal of Usage in Context[A]. In: Dirven, H.C.R., Taylor, J.R.(Eds.),CognitiveApproachestoLexicalSemantics[C].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3.

Tyler, A., Kim, Y., Takada, M.LanguageintheContextofUse[M].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8.

van Dijk, T.DiscourseandContext:ASocio-cognitive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猜你喜欢
张籍心智唐诗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秋思
秋 思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秋思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