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沙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型人才日为所需,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使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智能型人才,固然要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发展学生能力,使学生在学会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独立地去接受和探索新的知识。
一、良好的学习意志是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保证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意志是指向一定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来调控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同内部与外部困难作斗争而获得成功或失败的心理过程。积极的学习意志,虽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是时时可见,但结果会清楚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因此,一般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自觉性,这是一种可贵的意志,它使人自觉独立地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完成自定或指定的学习任务而无需家长、教师的督促,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二是自制力,即善于抑制干扰学习的欲望、情感,而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小学生的自制力一般较差,当然也不乏自觉勤奋学习,按老师的要求,主动获取各方面知识者,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完成任务而草率学习,努力不够;或要在师长监督下被动学习,因而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使一些学生常触规违纪,学习难以长进。三是学习毅力,缺乏学习毅力是当前小学生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弱点,学习虎头蛇尾,不能长期坚持,学习兴趣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回头绕道走,碰到几次失败就垂头丧气,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这样就往往不能最终高质量地完成学业。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坚强的意志,这是因为人总是具有根据旧经验、旧知识分析看待问题的情绪,要求他们立即动用学习得到的新知识和新理论来分析、判断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新知识对于旧知识、旧理论有一定的差距,要将之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常会在思维方面产生一些矛盾冲突,增加了思维强度,这就使人的大脑易于疲倦。而且,知识的深度和学习知识的难度总是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就难以承受逐步增加的思维负担量。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许多重要的学习习惯要培养,许多基本的操作或练习要达到熟练化,这些都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艰苦、耐心和细致的培养和训练。虽然小学生可能还要教师和家长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主要是靠自己的意志。优秀学生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而学困生的转变就更离不开意志的支持了。教育心理学认为,只要给孩子以学习该课程的充足时间,讲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绝大部分的孩子包括学困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问题是学困生能不能超过一般认为学习所需的时间,或者能不能够经受住心情的不快进行学习。换言之,即使是学困生,如若能在学习上有坚韧性和制止力,就基本能达到学习内容的目标,因此,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意志是转变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学习意志的方法和途径
从教二十多年年,面对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困惑了.这种困惑不是来自于知识、学问的困惑,而是学生没有学习意志力的困惑.很多学生不是学不会,而是没有意志力,不肯学.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呢?
培养学生的学生意志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如日本曾通过学习方面的各种竞赛活动,来激励学生的毅力;美国重视通过体育,特别是长跑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
1.要确定好一个目标。目标是产生学习自觉性的前提,是意志行为的坚实基础。有了目标,就有了意志行為的具体指向,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意志。要培养顽强的学习意志,就要树立学习抱负,把当前的学习行为与自己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溶化于行动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并经常在意念上进行强化。决不能使学生存在学习只是迫于家长教师的压力或应付考试的观念,否则,一旦家长和教师放松要求,或取消考试,学生必定会放松学习,也就难以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
2.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成功和顺境,但也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应通过组织好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活动中要注意:一是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力所能及的,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地完成各种作业,坚持参加课外活动,坚持为集体做好事等。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些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又能做到,这对于培养其学习意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很有好处。二是善于及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但又不能代替他们去克服。比如有意识地让胆小怕事的学生上台发言,教师适时给予成功的鼓励和暗示,即使是一时难以取得较大成功,也要相当地肯定其成功的一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尤为重要。
3.要善于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为学生个性心理及能力特征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出种种差异,因此,在学习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可能性和能力,有重点、有区别,逐步培养。对于盲从、轻率行事的学生,教师应多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多鼓励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容易厌倦的孩子,不要以开始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地连续学习,而是把单元时间分成若干段,间段稍休息几分钟,逐次逐步缩短间隙。在锻炼中,可记录下每次坚持学习的时间长度或学习量,让学生从记录或进展图示中了解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增强他们锻炼能力的信心。
4.要善于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里,同学们互相团结,每个人都珍惜自己所属的集体,尊重集体的意见,执行集体的委派的任务,努力为集体争光,二不是损害集体的荣誉。因此,教师应当通过班队会、集体竞赛等多种方式,努力使自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意志品质。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除了用科学家、发明家,革命先烈及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来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意志外,还要善于从学生周围生活中,从学生熟悉的人中,特别的同龄人中选取典型。因为,在榜样面前,学生可能会感到心理距离小,心理障碍少,从而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并经常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受到教育。
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方法,如通过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如制订学习计划,坚持写日记,检查并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等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