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林
摘要: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教育信息化是为了最终在课堂上促进师生的成长,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三通两平台已全面实现的今天,传统的课堂结构已不能适应这种形势,新生态课堂的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云平台 重构 生态课堂
近年来,通过实践总结出的“依托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和交互功能,全面改革备课方式”,对生态课堂进行了重构。
一、借助智能终端,让师生关系在“翻转课堂”中“翻转”
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而在互联网时代,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随着“翻转课堂”进行了“翻转 ”显得尤为必要,也更具可行性。
随着微课、慕课的推行,加上“云平台”的助力, 教师在“云端”推送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情况在家自学,也可以在课堂上互学。学生学习环节结束后,可以在学习小组内或同桌间通过电子书包互相展示、检查、批阅,也可以通过智能大屏展示本组探究出的问题结论、思维过程、方法规律或即时生成的问题。教师则随时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强化学习目标,归纳方法和规律,或指出学生展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教学通”“教师助手”“班级优化大师”“希沃白板5”等教学应用软件,通过小组评分、随机抽人、对比展示、屏幕分享等功能,提高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优化师生、生生关系,实现课堂的充分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借助智能终端和应用软件,教师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间共享智慧,彼此对话的过程。
在我市部分学校形成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标导学——互学解疑——展示交流——点拨提升——训练巩固——反思总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指导,与学生交流,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彰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通常会遇到困难,教师就利用动态图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电子书包上操作演示,交流互动,变抽象为具体,变被动为主动探索,化难为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云”助学,起承转合,让课堂更精彩
通过小组建设和电子书包,强化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我区有几所学校的老师在尝试建立一种协作学习生态,使师生、生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讨论,交互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在开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学生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起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引导他们把学校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主题,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认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有位老师在讲《搭配问题》时,将小组协作内容提前安装到电子书包中,并把学生完成内容的情况分发给各小组,引导全班学生协作学习,提出建议,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并在小组里讨论各自的方法,总结搭配的原理。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作业并让各小组全体成员分别上台协同组长讲解,以“小老师”的形式协作交流。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并极富生成性,温馨和谐,充满感染力。
三、“云教研”提升教师网络教研能力
课堂生态的重构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网络教研能力。而“云教研”的开展,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师教研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能够快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促进合作能力和交互能力。
很多学校利用云平台大做文章。一方面,積极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岗位需要,建设个性化的个人空间。在教师的带动下,班级、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空间建设,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了教师空间带动学生和家长空间的新模式。教师空间内容丰富,形式美观,使用方便 ,促进了师生和家长间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建立了各类群组,教师加入各群组,将各自的资源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同时分享到多个群组,实现资源的自动分类并汇集成体系,各教研组,备课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云群组通过教师分别开发,共同分享,由易到难,自成体系。学生和家长可随时随地根据需求在线或点击下载使用,并随时随地使用云空间交流心得,打开了教育学习的新格局,开创了教师和家校联系的新途径。
总之,悠悠云端,师成云中,学在云间,乐在云间。“云端”助力教师,重构生态课堂。毋庸置疑,只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才能充分彰显。所以,利用云平台进行生态课堂的构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