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在不断恶化,与此同时,促进生态城镇发展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是艺术与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生态城镇发展的成功与否。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新型城乡和城镇化建设,并着重探讨了在新型城镇生态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扮演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同构关系,旨在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生态城镇事业。
关键词:绿色设施;生态城镇;有机结合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主动地追求精神文明的建设。众所周知,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在改善自然环境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与此同时,也就对生态城镇建设有着全新的要求,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为人们提供协调、舒适和优美的良性生态。在整个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做到艺术与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显得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更是生态城镇发展的难点以及重点。通常情况下,借助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植物配置即参照园林布局以及植物生态习性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正确配置园林中的地被植物、花卉、乔木、草皮和灌木等各个种类植物,目的是充分发挥其观赏价值以及园林功能。植物造景即正确的配置园林设计中的各个植物种类,尽可能地实现其色彩、姿态、线条和形体等自然环境自身特有的美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观赏需求。总之,植物配置與植物造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般来说,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过程中,正确借助各个种类植物,从而设计出优美舒适的植物景观。与此同时,相关的其它园林景观与植物景观共同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极大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
1.建设生态城镇
1.1生态城镇核心目标和特征
生态城镇也就是以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以及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核心目标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少数人先富城镇化转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镇化替代城市优先发展城镇化;集约式机动城镇化替代放任式机动城镇化;质量提高型城镇化替代数量增长型城镇化;低能耗城镇化替代高能耗城镇化;低环境冲击型城镇化替代高环境冲击型城镇化。思考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城镇化道路,力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摒弃了不顾生态后果而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从而以生态效益为最高准则,转向兼顾城乡资源、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以发展优美城镇环境,人文生态、社会、自然、经济统筹兼顾的生态系统为最终目标。
1.2生态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生态化实现城乡自然、经济、社会协调统一的复合生态系统,就是要遵循生态优先以及整体优先的原则,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包括时空纵向和横向、城乡精神和物质的各系统层次的各个方面,也就是对生态重构和重建的过程,继而对整个城镇生态系统的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等结构等进行重构以及创新。
1.3城乡规划角度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空间建设
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空间旨在借助城乡规划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以及生态产业培育生机勃勃、天蓝、地绿、吸引力高、水清的生态景观,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建设,其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空间关系:首先,各层面综合构成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空间建设,微观层面生态社区内部的生态空间建设;其次,纵观层面乡村、城镇、城市内部的生态空间建设;最后,宏观层面城乡外部和城乡之间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建设。
2.生态城镇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2.1绿色基础设施概念
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是突出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功能,由自然环境决定土地使用,将社区、城镇、城市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性生态功能网络结构,具有休闲、生态及社会经济价值,以自然、人类以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为核心目标。
2.2在生态城镇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作用
一方面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将乡村、郊区、城市等连贯起来,创建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网络。一是提高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构建城乡连续的乡土生境与人文生态保护网络。二是城乡生态安全基底关键构成,为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提供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另一方面绿色基础设施包含多种生态用地,强调不同类型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结合。生态用地间有效的连接规划建设,使绿色基础设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像河流湿地、公园、人工绿地、自然林地等。
2.3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城镇化迫使人们逐渐远离自然,内涵在于尊重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是与人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绿色空间,疏导人们的心理压力,美丽的人文、自然环境有益于身心健康。其次,是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重塑半自然与人工自然绿色环境,保护原生自然生态环境,模仿自然过程提供植被、清洁水、土壤、空气等自然循环系统要素。
3.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生态城镇发展同构
3.1空间尺度同构
建设生态城镇高度关注乡村、城镇以及城市的协调统一、统筹兼顾的发展,重视城乡之间、之外和乡村、城镇以及城市有必要构成一系列完整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注重城镇生态空间网络化、系统化、一体化建设,主要涉及以下2个层面:一方面能够依托于城市或城镇,特别是乡村的生态社区,这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城乡之间、之外空间范围,涉及到穿越该区域的重大工程建设、产业园区、人居环境背景区域、乡村、生态社区以及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区以及工业园区生态化问题,这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与此同时,绿色基础设施具有多范围适应性,还涉及绿色街道、垂直农场、绿色屋顶和绿墙等建筑单体和建筑综合体空间范围。
3.2目标体系同构
借助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结合,使生态建设和生产生活建设相适应,资源利用、区域开发与自然、生态保护、人文绿色空间网络系统能够更好地相衔接。主要涉及到:一方面推广生态文明教育与城乡居民绿色文化认同,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之根本,进而积极、主动参与、监督以及维护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使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乡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完善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以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缝合生态环境,从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4.结论
总之,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不断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且其作用一定不容忽视。借助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切实有效实现促进生态城镇发展。但我们应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针对促进生态城镇发展问题的探析还处于起始阶段,其发展之路任重道远。由此一来,就要求相关学者必须本着严谨的态度,虚心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方案。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为具体工作提供重要参考。由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进一步稳定进行,并为其研究利害关系,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从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进而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