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扬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在急功近利的应试原则的主宰下,文言文教学重讲轻读。这里所说的读主要是指诵读,就是出声音朗读并熟读成诵。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或作品的理解,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全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尽力营造诵读气氛。2、借助现代教育手段。3、鼓励学生竞争。4、选诵读的方式。其次、注重诵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诵读质量。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2、指导学生科学的背诵。再次、握诵读的一般进程。包括:1、诵读的准备。2、课堂诵读练习。3、课后巩固。文章最后提出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1、预习“三读”的习惯。2、读思结合的习惯。3、勤动笔的习惯。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教学法 兴趣 积极性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以教师串讲为主要方式,以为只有讲才能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古人的思想感情。殊不知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只靠听取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学好的。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多读多练,而“读”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读主要是指诵读,就是出声音朗读并熟读成诵,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应当继承的。当然,在旧私熟中诵读的目的仅仅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内容,所采取的那种机械的千篇一律的哼唱和反复刺激、强行记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今天提倡诵读,不但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背适量的文言文,而且是为了让学生取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或作品的理解,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提倡的诵读要采用普通话的语音,读出文章或作品的应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或作品中内在的情绪、气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把诵读训练的过程变成对文章或作品深入理解的过程,要把诵读和其它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文言读本》提倡以诵读为主,即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到可以背诵。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诵读教学进行把握:
一、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一种因素。语文学习兴趣则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与掌握语文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美国进步教育党学派的代表人杜威提出了“兴趣中心论,”他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特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成就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实践也证明,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映最灵敏,思维最敏捷,学习效率最高。因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激发学生兴趣:
1、尽力营造诵读气氛。首先,给学生讲诵读的好处。告诉学生诵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理智了解,而且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的东西。”诵读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放声朗读,轻胸通肺。可使入神气清爽。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非常重视诵读。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昼课赋、夜课书……以至口舌生疮(《与元九书》),韩愈日记数千言,”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讲学解》)。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小时候能把一年中念过的书从头到尾背下来。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八岁能熟背《唐诗三百首》。巴金老先生少年时代能背好几本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两百多篇古文)。其次,将诵读教学法的方法。告诉学生诵读教学法不是“旁门左道”,而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有效的方法。再次,组织同学通过讨论区分“诵读”与“死记硬背”两个概念,使学生明确“死记硬背”是对知识没有理解,也不要求去充分领会,更不管是否灵活运用,硬性规定死记硬背。读时,对内容置之不理,为背诵而背诵。而诵读则是要求多读,熟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既得之于口,又铭记于心,从而达到闭目成诵。记忆深刻,牢固掌握,运用自如的境地。通过讨论,使学生清除对诵读的逆反心理,并认识到通过诵读向大脑输送信息,储存知识财富,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最后,要制定规矩。规定语文早自习必须大声朗读课文;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感情地诵读完教材上的所有课文,并在教室前面张贴学生诵读一览进程表,定期小结;我还建立了检查制度,成立了诵读检查小组,对全班同学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通过这些途径,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2、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用它的形、光、声、色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可以引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提高诵读效率。有时,我用标准规范、声情并茂的录音进行范读;有时在播放录音的同时,出示幻灯片或投影画面来创设情景,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感知具体的形象,再由感知进入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学生记忆。有时安排朗读能力强的同学配乐朗读,激發同学的诵读兴趣。
3、鼓励学生竞争。通过各种各样的竞赛形式,使学生处于兴奋,精神集中而又兴趣盎然的状态。竞赛活动有时侧重于读:看谁读得有感情流畅;有时侧重于背:比谁背得多,背的好。背诵形式也力求多种多样。比如规定时间背诵,看谁用的时间少;抽签背诵,抽到哪篇就背诵哪篇;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宿舍之间打擂,在限定的范围内,相互出题背诵,然后评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
4、选诵读的方式。千篇一律的诵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教学诵读方式,比较而言,难的课文,就采用领读的方式;人物对话比较多的文章,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词论说文就让学生齐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时,就让学生誦读与默读结合……力求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对艺术特点的认识。
二、注重诵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诵读质量
要想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明确诵读的重要,而且要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成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而且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而只有读之以情,学生才会“感之以趣”,才会达到叶老先生所说的把吟诵“看成一种享受”的境界。我告诉学生,语气中的“语”,指有声语言,“气”指朗读时的气息状态,即语气流露出来的气韵。这当中,不但有语意,而且有情思,不但音随意转,气随情动,而且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这样一来,一段文字读出来,既有外在声音又有内在的思想感情。学生诵读文言文时,常犯的错误是不善于把握句子的感情,我引导学生从句中品“情”。“情”品准了,再引导学生根据“情”的表达需要,选择不同的语气去读。例如表达爱的感情应读得气徐声柔;表达憎的感情应读得气中声硬;悲的感情应读得气沉缓;喜的感情应读得不偿失气满声高;惧的感情应读得气提声凝;怒的感情应读得气中声粗……
因而,诵读应有波澜,有气势,要阴阳有别于,抑扬顿挫。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气的同时,我指导学生读准语调。例如《木兰诗》的语调应平而高,多扬而少抑。语调处理也需要把握感情,同一篇文章,感情变化了,语调也应随着变化。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第一段,语调要轻松活泼,而“悲大”到结尾部分语调则要低沉,暗缓.像这样严格训练,使学生也能有感情的朗读,从朗读中品情,从诵读中得到享受。
2、指导学生科学的背诵。可以加强以下诵读方法的指导。第一、目标法。一些比较长的课文,短时间背不下来,就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规定每天背的内容,使每一个学生有奋斗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击破。第二、归纳法。指导学生把背诵的对象进行分类、归纳、梳理形成提纲,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输入头脑中,了解轮廓,再去背诵其中的细节。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归纳出这样的框架“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期三进,”有了这个框架,背诵起来就方便多了。第三、加工法。根据具体情况对背诵的对象进行加工,使背诵对象进一步简化或重点突出,这样不但省力,而且记得牢固、准确。如《望天门山》,可以记住每一个句后边的动词,“开、回、出、来”.这样去背就会终身难忘。第四、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事物的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才会越发清晰。不少文言文节与节之间句式或词语有诸多相同之处。若背诵一节,再比较与另外一节的不同之处,可以加深记忆。如《赵威后问齐使》中“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与“叶阳子无恙乎”以及《硕鼠》《伐檀》篇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背诵。第五、紧缩法。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悲诵起来不便,就可以将他们紧缩成短句或词语,如〈〈阿房宫赋》的第三段,六个多的排比句,就可以紧缩为“柱多于农夫;椽多于工女;钉多于粟粒;瓦缝多于帛缕;栏槛多于城郭;管弦多于言语”六个短句,这样一来紧缩后再背诵,就会大大提高背诵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