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玉
浅谈如何制作一节温情的地理微课视频——以“气候”的微视频制作为例
李妍玉
(海沧实验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平时多留心选题,精心设计,重视视频材料的生活化、拟人化、趣味化,关注学习对象的个性化,让视频有温情,有吸引力。
温情;用“心”造温;以“情”提温
什么样的微课视频才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没有阳光的普照,大地孕育不出万物生灵;没有情感的温暖,教育不能滋养人的心灵。因此一节微课视频要有“温情”才会有活力。
一般来说视频的选材可以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考点,也可以是学生认知中的疑点、盲点和偏差点,更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用点和学生兴趣点。所以老师平时除了要认真解读课标、教材,还要深入了解学情、研究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如气候这部分内容根据重点、难点,可以开发出:《如何看气温分布图》、《如何看降水分布图》、《如何看气候直方图》等多个微视频;根据学生盲点和易错点可以开发出《看懂等值线的五个要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习世界气候的几个误区》等视频;根据生活中的实用点和学生兴趣点可以开发出:《厦门的气候分析》、《了解生活中的气候知识》等视频。只要老师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就会找到最佳选题,达到最好效果。
微课视频可以有酷炫的制作技巧,强大的音频、动画技术支撑,但这些都是外包装,要为核心内容服务。教学设计是微视频的核心,它就像电影中的故事,一部电影能把一个故事讲精彩了,就是一部好电影,拍的技术高超只是锦上添花的事,反之就是舍本逐末。任何一节微视频都要本着“教学设计最优”原则。我觉得一节好的微视频教学设计要达到以下几点:
1.2.1 定位宜“明”
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定位准确,教学设计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微课视频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发出不同的类型。制作之前要先调查所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认知规律,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选择视频使用的语言风格、图文材料及提问的角度。这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了解:①“借力用力法”:多浏览一些微视频网站(如“微课网”、“微课在线”、“中小学微课程网”等),看看哪些视频点击率高,分析它们受欢迎的原因,在制作中可以借鉴;哪些点击率低,症结在哪里,在制作时要避免。②“投石问路法”:自己做一两个微视频放在学生群里,回收微调查表进行研究。第一种方法掌握的是大群体共性,第二种方法知晓的是小群体的共性,会更有针对性。
1.2.2 设计宜“巧”
设计的“巧”来自于教育理念的改变,教学模式的创新,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初中生喜欢新鲜的、有创意的东西。微课视频主要利用的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只有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去看。以“华师慕课”的两个微视频为例。例1:“影响气候的因素”微视频中,潘丽玲老师采用了“诗话地理”的形式。以张静忠《边词》里的诗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导入,设置问题:为什么五原春天来得晚?引出了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结合白居易的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配上若有若无的古筝,不徐不慢,娓娓道来。整个视频中地理图表和古诗词结合得非常巧妙。既像是诗文赏析,又充满了地理味道;既有美妙的文学意境,又是一幅幅充满地理风情的画卷;既有人文的熏陶,又有地理图表能力的培养。多学科渗透,打破了思维定势,让人耳目一新,意犹未尽。例2:周公艳老师的“季风成因分析”的微课视频,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导入,设问:郑和为什么要选择冬季下西洋,而不是夏季?引出中国及太平洋一带冬季盛行西北风,船只在冬季出发可以顺风航行。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导课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季风的形成原理比较抽象,视频采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加以突破。①将同体积的水和沙子同时加热几分钟;②用手摸一摸,比较哪边的温度高。通过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热同样的时间,沙子温度比水高?从而得出海陆热力差异,这种差异是季风形成的原动力。小小的实验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2.3 环节宜“全”
微视频的着眼点宜小不宜大,内容宜简不宜繁,用时宜短不宜长,每个微视频只需要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展开即可。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堂教学需要的几大环节:情境导入——图文讲解——小结---- 练习等,微课视频都要具备。丰富多样的情境导入,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清晰明了的知识小结,有针对性的分层练习,配套多种维度的评价方式等,都可以为微视频的制作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但“全”不是“杂”,而是完整而精巧。。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初中地理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地理知识会遗忘,而地理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但不会忘记,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不断增强。这才是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通过问题的引领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问题的设置要多费心思。微视频制作可以以问题为主线,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逐一突破。如“雨带推移”的微视频中将一个大问题“同是季风区,为什么南方的雨季比北方长?”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①5月份中国的雨带在哪里?②6月份雨带会推到哪里?③7、8月份呢?④9月份呢?为什么?⑤为什么中国季风区降水集中在夏季?⑥为什么南方的降水比北方多?每个问题之间既有逻辑联系,又有一定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合地理图表的展示,通过问题的推进,指导学生在观察地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演绎、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就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让他们一步一步爬上高一级的思维平台,达到自主建构知识、自我提升能力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里。一节微视频要处处有情感的流动,才能走进学生心里。
2.1 关注微课视频材料的“生活化”。新版地理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微课视频的制作也要遵循这个思想。我在《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视频中引入手机中“天气附件”的查询,学生很感兴趣;在《如何看气候直方图》的微视频中选取厦门的气候直方图,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分析,学生的反馈不错。平时多关注中国新闻、厦门新闻,常和学生交流沟通,感知当前的热点、趣点,学生身边鲜活的案例,家乡日新月异的自然人文地图,这些都是我们制作视频中最好的素材。
2.2 强调微视频语言的“趣味化”。语言是视频的化妆师,生动有趣的语言会为视频增添很多鲜亮的色彩。如在“雨带推移”的微视频中,将冬夏季风比成两军作战,用“相遇”、“胶着”、“强大的夏季风”“十分嚣张的冬季风”等语言形象地描述了中国雨带的推移过程,加上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听故事。
2.3 尝试微视频表现形式的“拟人化”。拟人化的优点在于亲切、有趣。“如何看气温分布图”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微视频的制作中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方式,把等温线变身一个大家庭,以0℃等温线为第一人称,像介绍家庭成员一样,从图例、等温线的延伸方向、等温线的疏密和数值变化等逐一讲解,最后总结递变规律。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鲜活起来,大大增加了知识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如何看降水分布图””“如何看气候直方图”等视频都可以采用这种手法,拉近了人机的距离,让学生想看、爱看。微视频制作时虽然没有学生,但老师要创造一个虚拟课堂,努力设置交流的情境,把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变成暖洋洋的师生互动。
2.4 重视微视频细节的“个性化”。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因此接受教学信息的速度和能力也就有所不同。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是课堂上教学的时间紧,老师面对的学生人数多,教学内容杂,没办法有太多个性化的教学考虑。微视频的制作时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性,重视个性化的细节设置。如“雨带推移”的微视频中,在每个问题抛出去时都设置了暂停键,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暂停的时间长或短。一个小小的暂停键,照顾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一次次地暂停才有可能推动学生思维一点点地提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暂停键,问题一提出,教师马上引导得出答案,即使问题设置得再有梯度、再完美无瑕,也难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教育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微课视频制作中分层练习的设置,多种评价方式的使用,可以让学习者得到及时、有意义的反馈,激发学习兴趣,更大限度地发挥微视频的实用价值。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多用“心”探究、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就可以制作出一节温情的、有生命力的微视频,让微视频“小”题“大”做、以“小”博“大”,让学生从“他育”逐步走向“自育”。
[1]高胜滨地理教学》2014.5
[2]华师慕课潘丽玲诗话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3]华师慕课周公艳季风的成因
always take care of the topics, carefully design, pay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personification and interest of video material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the learning objects, and make the video warm and attractive.
warmth; warm with "heart"; warm with "emotion".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11.326
G633.55
A
1672-9129(2017)11-0263-02
数码设计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