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压力状况及化解对策分析

2017-04-07 19:32李冬梅
人力资源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办教师

李冬梅

摘要:2000年以来,相当一批民办高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这给民办高校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发展平台。但同时也对民办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了升格本科院校后,教师面临的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科研工作等压力状况,以及教师压力偏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从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等角度提出了化解对策。

关键词:新升格民办高校 民办教师 压力状况 化解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一批办学实力强、教育质量好的民办高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的评审通过,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在相关机构的研究调查中表明,我国高校一部分教师的压力过大,并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本科学历,甚至是专科学历,大多数的民办专科学校原来把重心放在招生、扩大学校规模上,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后,民办高校的发展开始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这使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科研工作等诸多的压力。

一、压力状况

1.学历提升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创办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和社会团体的投资。1997年7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办学条例》,确立了社会办学力量的法律地位。大量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办高校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民办高校开始大量的招聘教师,但由于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都与公办高校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多数是专科或非全日制本科的毕业生。民办高校升格本科院校以后,原来相当一部分的老资格的教师的学历明显与学校层次不相匹配。所以他们就面临着提升学历的压力,专科提升到本科或者本科提升到研究生。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教师提升学历方面的学费补贴较少甚至没有,并且大部分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但学校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提升要求比较迫切,所以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的压力。

2.职称晋升的压力

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数量占了近四分之一,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总人数超过五分之一。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教师职称评定是主要因素之一。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师队伍里大多数教师只是助教、讲师职称,副高职称的很少,高级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升格本科院校后,学校对职称的要求也提高了a而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由于资源缺乏、专业研究基础较弱、起步晚等原因,在申报副高以上职称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评审资格条件中,要求论文、著作类理工类4篇(部),文科类5篇(部),其中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少于2篇,同时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民办高校的教师长期以来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日常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在缺乏一定的指导下,对于确定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如何申报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并发表非常模糊,缺少方法和思路。

3.科研工作的压力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科研是现代大学办学功能的集中体现。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的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反复实验的过程,由于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学术积淀浅、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同时也难以获得官方提供的科研立项,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但由于院校的升格,不论是学校对教师科研量的要求,还是职称评定对教师科研质的要求都不同于以往。这种科研压力突然增大,使大多数教师一时适应不过来,对职业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心理负担很重。

4.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比较紧张,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的专任教师都要承担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公办高校的教师一般周课时是8学时,而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的周课时达到16学时-20学时。学校升格本科后,对老师不仅有教学任务的要求,还增加了科研工作的量和质的要求,并且大部分的教师还面临着提升学历和职称晋升的压力。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一般都只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原有的一批教师的年龄现在大多位于30 40岁之间,这一批老师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的中坚骨干力量,但同时也是家庭的主要支柱,承担着教育小孩、照顾老人的繁重的家庭责任。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的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5.职业前景规划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教师不属于事業单位编制,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而言,不仅收入待遇较低,同时也不能享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及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但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一样承担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任务,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升格本科院校后,教育部门及社会对于学校的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要求更高。在较低的社会认同和较高的社会要求的矛盾中,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对职业前景的规划比较迷茫。而由于其前期积淀少、专业视野狭窄、科研观念落后等原因,升格本科院校后,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与规划完成学历的提升及职称的晋升,也遇到了较难突破的瓶颈。

二、教师压力偏大的不良影响

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压力状况如果不能较好的化解,会带来以下的不良影响。

1.对于教师本人

教师在工作中职业压力过大,往往会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各种生理、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不良的情绪如果带到工作当中,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形成恶性循环,那么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绊脚石。

2.对于学校来说

教师的个人职业压力过大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会导致教师产生负面情绪,出现冲动、脾气暴躁、消极怠工等现象。甚至有部分老师会在日常教学中把不良的情绪、对社会的消极、偏颇的看法传播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消极的行为也会相互传染、影响,形成一定的群体行为,给学校开展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三、化解对策

1.对教师的建议

(1)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勇于接受挑战

个体由于性格、气质、能力的差异,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也会有所差异。作为高校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个性、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差异很大的个体,所以要因材施教,这本身就对教师的工作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学校升格本科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发展,作为学校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一专任教师应该主动调整心理,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后,虽然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但同时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科研教改等方面也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资源,老师应该抓住机会,利用好这些资源,主动迎接挑战。

(2)认识民办高校发展前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民办本科院校成立时间晚,大部分本科院校基本是2。OO年以后才成立的。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确实存在建校历史短、底子薄弱、社会认可度低、获取政府支持资源少等劣势。民办高校能在困境中走到今天,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就,是因为它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产生的,它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公办高校主要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民办高校则更强调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2015年10月《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国家将推动一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而相当一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前身是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校企合作发展平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灵活的管理机制使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民办高校教师应该调整对民办高校发展前景的认知,学校升格本科后,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原来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转变为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使自己和学校共同成长。

2.对学校的建议

(1)做好职业岗位发展激励,使教师认识工作本身的价值

制定公平、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形成具有指引性、激励性的绩效考核体系。美国心理学家斯戴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而参照对象既包括组织内部的也包括组织外部的。所以薪酬设计的公平性问题,既包括内部公平性也包括外部公平性,要考虑校内各岗位对组织的贡献设计薪酬级别,同时薪酬水平与同等学校相比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学校升格本科后,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要求更高了,不仅体现在教育质量上,更體现在科研教改和社会服务功能上。为了激励教师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上,可适当的加大科研教改和社会服务绩效指标的比例,从而对教师工作的努力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中存在两种影响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指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保健因素只能预防和消除员工的不满,起到维持员工工作现状的作用。而激励因素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这里所指的激励因素主要是指工作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要化解教师的压力,使其转化为动力,最好的方法是让教师认识教师工作本身的价值,享受工作所带来的愉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在学校里要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阶段是对他们踏入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师德教育、毕业生与教师交流回访等活动,形成良好的“爱生、尊师”的工作氛围,使教师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提高工作责任感,享受“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2)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增强教师归属感

民办高校人事部门长期面临着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压力,无法深入研究制定出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过去,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更多的考虑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比例,但忽视了师资队伍梯队的建设规划,做到了人员编制的总量控制,但没有细分到“二级”单位,甚至更细的单元,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团队。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后,学校的管理层和人事部门应该重视并且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梯队建设规划可以将所有教师的发展培养都纳入到规划中,让每一位教师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降低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感。教师梯队建设规划应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制定出从新入职教师到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各层级教师的动态发展模式,同时明确各层次培养对象的选拔标准和考核要求,实现滚动发展。目前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规划中主要考虑到师资总量和职级结构的设计和调控。但如何把总量细分到二级学院、系部,甚至是教研室,这对人事部门来说是一个难题。升格本科院校后,学校应提倡把人事权下放到二级单位,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协助人事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各二级单位应从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好师资的配置,形成年龄结构、专业能力、教学经验等都相对合理并且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这样的团队能够使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安全感,从而缓解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3.对政府和社会的建议

(1)认识民办高校的地位和功能,探索分类管理模式

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一部分是来源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的认同感低、认知模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有序竞争、协调发展。公办高校主要提供相对均衡、基本标准的高等教育,而民办高校主要提供特色化、选择性的高等教育,两者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是地位平等、互不替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保障其法律地位,把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质和非营利性质,探索分类管理模式。

(2)落实、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保障民办高校教师权益

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但现实中,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出台或落实具体的政策法律法规,出现“有管理没服务、有鼓励没扶持”的情况。自然地,民办高校教师在社会保障、教学科研、职称评定、业务培训等方面就比公办高校教师享有的资源要少得多。我国政府、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或落实具体的资金扶持、表彰奖励、资源支持等细则,切实建立和落实民办高校教师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拉近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猜你喜欢
民办教师
新民办教师进退
对民办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的探究
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中国民办教师“转正”琐议
民办高校补充养老金制度初探
民办教师学习策略偏好调查问卷的编制
我任民办教师工作时间能否计算为工龄并视同缴费年限
民办教师在职学习活动的模式及其有效性
残酷的现实 浪漫的理想
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