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规划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基于分形理论的四川甘孜州城镇体系研究
张娇袁丽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16年为时空断面,对四川甘孜州城镇体系的城市首位度、等级规模分形特征、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城市首位度计算,甘孜州不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的城镇体系结构,区内没有较为突出的首位城市、城镇体系扁平化。(2)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服从Zipf定律,城镇体系中人口分布程度差异较小,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在分布较多;(3)空间关联维数显示,甘孜州城镇体系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差,城镇空间关联度较弱,分布较为分散。
分形理论;城镇体系;城市首位度;空间结构;四川甘孜
甘孜州作为四川攻坚扶贫的“四大片区”之一,在我国“十三五”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以保护甘孜州自然条件为前提,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有针对性的投入生产建设,对甘孜州城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基于分形理论[2-3],以2016年为时空断面,从城市首位度、等级规模结构特征、空间结构特征三个方面对四川甘孜州城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阐明甘孜州城镇体系现状特征,为制定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城市首位度
根据M.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度理论[4],计算出甘孜州首位度指数。城市首位度指数一般包括二城市指数S2、四城市指数S4和十一城市指数S11。根据甘孜州统计年鉴查询城镇人口数据,将2016年统计城镇人口数据带人公式进行计算。
按照城市首位度率,理想状况下的二城市指数S2=2,四城市指数S4和十一城市指数S11均为1。2016年甘孜州二城市指数S2=1.32<2,首位城市不突出。四城市指数S4=0.80和十一城市指数S11=0.86也均小于1。由此可见甘孜州不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的城镇体系结构,区内没有较为突出的首位城市,同时根据甘孜州各县市非农业人口分布变化图,可得出地区城镇体系扁平化。
(二)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的分形模型
因幂函数关系等价于对数函数线性关系,双对数坐标图上的“位序—规模”数据点的直线关系成立或部分成立,即可判定分形的存在[5]。对甘孜州18个县市的人口规模按照从大到小排序,得到城镇位序—规模。以lnr为横坐标、lnPr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0.743<1,说明甘孜州的等级规模分形特征较为明显,基本符合Zipf定律。由于分维度系数D=1.346>1,表明甘孜州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比较集中,人口分布较为均衡,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在甘孜州城镇体系中的分布较多。
(三)城镇体系空间相关性的分形特征
利用ARCGIS软件对2016年甘孜州交通图矢量化,量算出18个县市之间的直线距离和最短公路距离,构建矩阵。取步长为Δr=30km标度r,在r距离内,各城镇之间的直线距离的点数C(r)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故可以得到一系列对应的点对(r,C(r))。以lnr为横坐标、lnC(r)为纵坐标制作散点图。对散点图(lnr,lnC(r))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到线性回归方程:lnC(r)=1.353lnr-3.192,测定相关系数R2=0.912,得出空间关联维数D1=1.353。同理,根据最短公路距离,得到线性回归方程lnC(r)=1.665lnr-5.949,测定相关系数R2=0.942,得出空间关联维数D2=1.665。因此,牛鸦维数比ρ=0.812。结果表明:D1、D2值相对较大,说明该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分散;牛鸦维数比ρ比为0.812,说明城市之间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差,区域城镇体系各要素的关联度较低。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与方法,从城市首位度、等级规模结构特征、空间结构特征三个方面对四川甘孜州城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计算城市首位度,发现甘孜州城镇体系扁平,中心城市不突出。2016年甘孜州二城市指数S2小于2,四城市指数S4和十一城市指数S11也均小于1。表明甘孜州首位城市不突出,不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的城镇体系结构,区内没有较为突出的首位城市。
2.通过计算Zipf维数,发现城镇体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Zipf定律。分维数D>1,表明甘孜州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比较集中,人口分布较为均衡,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在甘孜州城镇体系中的分布较多。
3.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城镇空间关联度较弱。甘孜州牛鸦关联维数比ρ比为0.812,接近秦巴山区城镇体系(关联维数比ρ=0.819),对比成都平原城市群城镇体系(关联维数比ρ=1.174)、江苏沿江城镇体系(关联维数比ρ=0.951),表明甘孜州交通网络较差,城镇空间关联性较弱,分布较为分散,影响城镇间的物质、能量、信息流通交换,需要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状况。
4.实证研究显示,甘孜州城镇发展同我国西部其他地区对比稍显劣势,同成都平原等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甘孜州非均衡性存在明显不足。首位城镇不突出,未来发展应合理定位城镇规模和地位,促进城市体系发展。对于首位城镇发展做好规划,一方面要有梯度的建设大型城市和中小城市,增强首位城镇的地位,充分发挥首位城镇的“极核”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外城镇合作,尤其沟通成都及周围大城市的交流。加强交通体系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改善区域交通通信状况,密切城市联系。
[1]成受明,李宸强,陈春化.基于分形理论的四川秦巴山区城镇体系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6):108~114.
[2]曼德尔罗特(著).文志英,苏红(译).分形对象:形、机遇和维数[M].北京:世界出版社,1999.
[3]陈彦光,刘继生.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和分维[J].人文地理,1999,14(2):43~48.
[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等.城市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李传武,张小林,吴威.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J].长江流域与资源环境,2010,19(1):1~6.
张娇(1991.1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