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涛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彷徨悲歌里蕴含的希冀
——浅析《海滨故人》仿徨里不曾泯灭的抗争
宋 涛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海滨故人》是庐隐主观抒情的杰作。庐隐把自己的身世、前半生的经历通过“露沙”所表现,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五位主人公来传达。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庐隐的影子,看到了青年的仿徨,看到了悲观苦闷的心境。但在这曲仿徨的悲歌里却蕴含着雄浑的力量,有着一颗澎湃的抗争之心。现从心理分析的视角结合文本和作者生平,浅析在主人公仿徨苦闷的心态背后所传达出的抗争之义。
庐隐;《海滨故人》;心理;仿徨;反抗;抗争
文学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但有成就的女作家却凤毛麟角。“五四”新文化唤起了众多女性灵魂的复苏和觉醒,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庐隐—便是这洪流中的“弄潮儿”,被茅盾誉为“五四的产儿”。庐隐原名黄淑仪,庐隐的出生极富戏剧性,她出生时外祖母刚好过世,因此,她被认为是一个灾星。小时候体弱多病,被家人嫌弃。16岁那年考取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里,叛逆的她私自读着学校规定的“禁书”,在文字的海洋里,结识了姨母的儿子,两人互吐爱慕,萌发感情,不顾家人反对也要维持这段感情。后来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升入大学后庐隐在思想上更为激进,她爱上了思想同样进步的有夫之妇郭梦良。庐隐不顾家人、挚友的反对和强烈的社会舆论,与郭梦良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庐隐憧憬的那样,反而被柴米油盐所包围,而两年后郭梦良的去世给了庐隐沉重的打击。在悲痛的时光里,庐隐结识了小她9岁的四川诗人李唯建,两人迅速发展成为了恋人关系,便结为了夫妻。但好景不长,庐隐再生第三个女儿时,死于难产,一代才女就此陨落。庐隐的一生是坎坷的、叛逆的,恶劣的环境和人情的冷漠让她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以至于在作品里大都流露出哀婉的情调,与她本人豪放乐观的气质不同。这是她深受那个环境压抑的结果。但她并没有消沉,为险象所吞没。相反,她实践着封建时代下新女性的一切反抗,反抗包办婚姻、与家庭决裂、追求恋爱自由、个人幸福,投入“五四”的洪流中去。这些与封建社会相违、与封建礼教相悖的行为,不是庐隐随波逐流而为之,而是她内在情感压抑的爆发。她真实的个性、对现实的抗争、对理想的追求仍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海滨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是庐隐与郭梦良结婚后所写的作品。多数人认为,《海滨故人》是苦闷的,是庐隐消极彷徨思想的流露。但是,虽然她用多愁善感、又极具主观色彩的笔墨,讲述了五位青年少女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到纷纷陷入人生、爱情彷徨中,美好破灭的故事,谱出一曲彷徨苦闷的人生悲歌,这曲哀婉中却隐藏雄浑,感伤中蕴藏力量,悲苦里蕴含理想,彷徨中仍有一颗不泯的反抗之心,透视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小说彷徨苦闷最突出在爱情和友谊方面,因此,从这两方面入手,以分析彷徨背后的心理流动和反抗。
《海滨故人》里,让我们叹息最多、感触颇多的情节当推选五位女主人公的“恋爱之曲”了。恋爱是庐隐偏爱的主题。在爱情中,我们看到了一次次的徘徊、一次次烦恼、一次次的彷徨、一次次的苦闷,在一次次彷徨苦闷中流露的哀伤里又传达着主人公和作者的反抗意识。五位年轻少女,她们追求美好,渴望爱情。当爱情来时,却又若即若离,加之现实与理想的鸿沟,让其陷入了彷徨迷离的网中。在苦闷里仍奋力反抗,反抗封建礼教,传统婚姻,追求自由权利,其露沙、云青、宗莹的恋爱最能体现。
(一)露沙的抗争
露沙是庐隐笔下一位锋芒毕露的封建传统婚姻的反抗者。在小说中,露沙的身世与经历与庐隐颇为相似,有人说:“《海滨故人》是庐隐前半生的自传,露沙就是庐隐自己。”所以露沙的思想便是庐隐的思想,露沙的经历亦是庐隐的经历,因此,露沙的彷徨与反抗也是最为频繁和激烈的。
美宁:叔叔过世后,三万元存款,一万归你,另二万请你交给欧阳橘红。两间房子,一间给你,出租收点租金,补贴家用;另一间给欧阳橘红。家具等物品,全部归欧阳橘红……
云青的爱情让人感叹。在蔚然与父母之间,云青是彷徨的。最后云青忍气吞声为礼教、家庭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还不愿别人“误会”,强调自己是自愿的,心甘情愿做了爱情的殉道者。为排除苦闷,笃意佛门,归隐山林。但云青并没有就此放下一切,她对事业、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之心并没有就此泯灭。在即将离开时,她曾说:“…至于对社会的贡献,也看机会许我否,一时尚且不能决定。”可以看出,云青并不是六根清净归隐,若有机会,她的心仍然愿意为社会贡献,为反抗封建出力。后来她给露沙写信,信中是一篇小说—《消沉的夜》,文中的主人公便是云青。强烈投射出向顽固封建礼教抗争的精神和决心。小说通过女子缅怀旧情和男子的内心剖白,用悲戚愤怒的笔调和尖锐的笔墨强烈控诉了“戴紫金冠的魔鬼”——封建礼教。云青把心中压抑已久的情感倾进小说,表明了自己与封建礼教抗争的决心。云青笃意佛门,不过是在失恋后平复爱的创伤,而在小说中体现了云青已在思想上不在囿于历史陈规,奏出了时代最强音。她的刚毅一扫先前的柔顺犹豫,她的抗争之心从未消弥。在云青小说的最后她写道:那消沉的夜已经将要完结了,东方已经发出青白色了。夜的结束,黎明到来,也就预示着封建黑暗被推翻,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这是云青对未来胜利的坚信,也是她抗争之心的坚定。
而当露沙处于丧母之痛、云青归隐的阴霾中时,她曾对云青说:“…一方面我仍理我教员生涯,一方面还想念点书…。”可以看到,露沙在人生最低谷时也从未放弃过读书、放弃事业,可以看出露沙对知识、新思想的渴望。同时,梓青对露沙这样充满信心的说:“我们的事业,正在发轫之始,必要每个同志集全力去作,才有成熟的希望…。”庐隐这里所构想的结局,尽管在逻辑上不无勉强之嫌,但其心理用意恐是用这种进步的态度召唤露沙走出“精神恋爱”的峡谷,重新投入生活的激流中,用事业作武器同封建礼教作抗争,这样便更加突出露沙这一时代觉醒者的形象。
本次计算研究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行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Pearson相关性分析TMT时间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宗莹的抗争
2.事业过程里透出的抗争
宗莹作为最后的论述对象,并非不重要,也并非陪衬。宗莹在他们中是最娇艳的一个。她喜欢向人夸耀她的美和学识,也最喜欢和同学谈情。可当面对父母的逼婚,而宗莹不甘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与官僚青年时,她陷入了人生彷徨的围城中。在彷徨中她曾说:“若果要为父母牺牲,我何必读书进学校…现在既进了学校,有了知识,叫我屈服在这顽固不化的威势下,怎么办得到?…”她对封建传统婚姻的抗争达到了顶峰。宗莹是“五四”烟火的余烬,对于婚姻,她既不追求不着边际的精神之爱,也不走压抑人性的归隐之路。她有她自己的主见,她要反抗,反抗这不公的世界。表现出了她那不屈的抗争之心和透露出时代青年高度的觉悟性。
(二)云青的抗争
“露沙有一个很清瘦的面庞和体格,却十分刚烈。朋友们给她的赞语是短小精悍。她的脾气很爽快,但心思又极深,对于世界的谜,仿佛已经识破,对人们交流总是诙谐的”。露沙对未来是憧憬的,她喜欢在图书馆分析走过的每一个人。“一个很体面的女郎,她时时向人微笑,多么美丽呵!只有含露的荼蘼能比拟她。…并且像斜阳熏醉的玫瑰,又柔媚又艳丽呢!”这段文字传达出了露沙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只有乐观向上的心方才能看到阳光美丽的事物。然而,梓青的出现让她陷入了爱情的彷徨。她的校友梓青是有妇之夫,长期的接触和共同的理想志向使他们产生了爱慕之情。她与梓青的恋爱是对“人自由权利”的追求和对传统观念的反抗。露沙心中之所以陷入彷徨,是因为梓青是有妇之夫。她在拒绝梓青时曾写道:“来信收到了,人生不过尔尔,苦也罢乐也罢,几十年全都完了,管他呢!且随遇而安罢!”这里露沙看似看透了红尘,实则不然,一是露沙当时正在研究哲学,所接受的是庄子之类的思想,青年人的思想并未成熟,极容易被书所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梓青是有妇之夫,露沙考虑到那位梓青太太的感受,若离婚将会毁掉梓青太太的人生。所以露沙才会产生一时的消极心理,但这并不是对封建婚姻的妥协,为世俗非议所动摇。相反,后来她与梓青的精神之爱更体现了她心里不顾世俗眼光的反抗意识。新思潮的影响让露沙觉醒,发起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为争取人权自由而向旧道德的挑战。
露沙与梓青的苦恋让人潸然泪下。或许是柳暗花明吧,在两人处在失意茫然时,庐隐给他们指明了“又一村”——把一切都放在事业上,用事业继续着抗争之义。露沙在拒绝梓青后,梓青曾写信:“什么读书,什么事业,只是于无可奈何中聊以自遣,何尝有真乐趣…。”露沙接信后,只感万种凄凉,最后竟落下眼泪。这其中不免有对梓青放弃事业的伤心。露沙曾在给莲裳的信中说道:“…若果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只有吃饭穿衣服两件事,那末我早就葬身狂狼怒涛里了,岂有今日?…干枯的世界,除了精神上,不可制止的慰安外,还有别的可滋生趣吗?…”可见,露沙对于物质的不屑,对精神的重视。而她与梓青的精神之爱正是建立在他们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的事业——学潮,对封建传统的反抗上。对于因为自己而使梓青在事业上的彷徨,她心中难免会感到伤心悲痛。在后来,梓青因为因友人之约,将要离开北京,露沙最初心中觉得怅怅。但转念一想,“若不叫梓青去,与他将来发展的机会,未免有碍,而且也对不起社会,想到这里,一种激壮之情潮涌于心…”,对于梓青的彷徨,她说道:“你若不去,你就未免太不谅解我了!”从中便可看出,露沙对事业的热衷,对反抗封建传统之事业的投入坚持。在事业面前,他宁愿舍弃与梓青相聚的时光,爱情是以事业为寄托,投射出内心那股觉醒的激进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的矛盾与抗争。
1.爱情彷徨里透出的抗争
关于恋爱,庐隐说过,“我自然不会主张来恋爱要以金钱地位、年貌为条件,可是也不相信是绝对无条件的。”她的条件是什么?是精神!露沙与梓青的精神之爱正是她与郭梦良爱情经历的翻版。但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庐隐与郭梦良最终喜结良缘,生下了爱情的结晶。但在小说中,露沙却是一直与梓青是精神之爱,直至最后也是飘零而去,不知所终。为何小说不像现实那样有个美满的结局并终成眷属呢?现实生活中,庐隐在婚后却不如她心中所憧憬的那样,整天为柴米油盐所忙碌,同时还要接受婆婆的挑剔。自己的理想被生活所羁绊,为琐事而包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小说最后露沙与梓青未能成婚结合,正是庐隐不希望露沙成为第二个自己,被世俗琐事所阻遏,让事业、理想被生活消磨,影射着庐隐对婚后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投射出庐隐心中对于这段爱情婚姻的重新审视,在恋爱的彷徨里传达了现实中庐隐的反抗之心。
事实上,初中英语在起步时很大一部分是对小学英语的回顾,教师如果能够抓好这一过渡期,就能缩小班级内部英语水平的差距,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持续用同一标准要求不同学生,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大,英语教学的开展将越来越困难,英语课堂甚至会沦为少数学生的课堂。如何在满足中上水平学生的进步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平偏下学生的查漏补缺,是每一位初中英语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分层教学积极探究的内容。
都市生态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自然生态之外,还涉及到了都市的人文生态,因此都市生态不仅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其精神层面的发展[1]。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都市生态分为两个部分,其中自然生态即是指城市环境,人文生态则是指一些历史遗留的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阶段的市政工程管理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普遍存在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忽视人文生态保护的情况,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泥巴和左小龙的第二次碰面还是在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事隔一年的现在。左小龙的摩托车停稳当以后,泥巴给了他一本书,书名叫《切·格瓦拉》,下面是大大的CHE。
异性之间的爱情和同性之间的友谊在小说中大概是最打动人心的吧。《海滨故人》中,露沙、云青、玲玉、宗莹、莲裳都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们曾在海边勾画自己理想,她们个性鲜明,但又与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不同,她们都是有抱负的人。可是,当她们踏入社会,陷入红尘后,快乐的时光越来越少,彷徨和苦闷却越来越多。随着莲裳的出嫁,宗莹的结婚,海滨联袂的倩影已不复当年,当年的抱负不知是否还如初衷,姐妹之间不知哭过多少次,彷徨过多少次。但小说最后仍然可以看出她们的理想并没有被生活消磨,抗争之心并未泯灭,对于未来她们仍然憧憬,心存希冀。小说最后,露沙在当年的海滨觅得一佳地,准备修建了“吾辈努力事业之始”的海滨精庐,精庐的建成,象征着露沙事业的继续,为事业的奋斗,透露出对未来的信心。庐上“海滨故人”四字是对当初梦想的坚守,寄托着露沙的希望,有朝一日姐妹能重回此地一同继续理想的希望。晚上,天空星光闪耀,云青自叹道:“海滨故人!也不知何时才赋归来呵!”,在星光闪耀的夜晚,这一声叹息里包含着对逝去的纯真美好的青春的叹息,同时也寄托着好友心中对露沙的美好期望,对未来的希望,希望露沙能将理想进行到底,希望有朝一日姐妹能团聚,希望露沙的事业取得胜利,也投射着庐隐心中那不灭的反抗之心。
透过“恋爱舞曲”我们捕捉到了庐隐在《海滨故人》中闪现的思想火花——对封建婚姻、封建社会的反抗。虽然主人公在对封建礼教的宣战中在今天看来不够凛然,同时,时代的局限性使结局也未解决好这一现实矛盾。茅盾曾说:“我们现在再读庐隐的全部的著作,就仿佛在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我们看见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的徘徊,我们又看见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可他们脆弱的心灵又动辄多所顾忌。”没错,《海滨故人》正是这种忧郁里透视出时代精神的作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庐隐潜意识里真实的个性、对现实的抗争、对理想的追求仍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海滨故人》反映了新时代女性的觉醒,她们把爱情当作人的自由权利,想要脱离封建传统的束缚,看到了离青年最近的一层扼杀天性的是封建礼教对爱的窒息。所以她们开始醒悟,开始反抗,发出了悲愤近似绝望的呼叫。这呼叫无可奈何、低沉悲痛。而作者自身也似乎沉浸在人生无常,彷徨苦闷的感伤喟叹里。但是,从这看似消极的呼唤中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憧憬,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抗争与蔑视,虽然失落,但依然进取,在微光中,探索着出路与理想。
[1] 朱栋霖,张福贵.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闵建国.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婚恋与创作[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 萧萧. 今生今世民国名媛情事 [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4]肖凤.庐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王一力.论庐隐的海滨故人[J].上海大学学报,1993,(5).
[6] 宋剑华.海滨故人:梦幻的破灭与庐隐的悲歌[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4)
[7] 厉向君. 灵海波涛的起伏,主观抒情的浪漫:论庐隐和她的<海滨故人> [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责任编辑:钟 晴]
I206
A
1008-7346(2017)02-0086-04
2017-04-26
宋涛,男,四川眉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