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鑫,周美新
(重庆市长寿区公安局刑警支队,重庆 401220)
食用鹅膏菌中毒致死1 例
牛鑫,周美新
(重庆市长寿区公安局刑警支队,重庆 401220)
法医病理学;鹅膏菌素类;肝损害
1.1 简要案情
某日,在本市某区,程某(女,33岁)食用野生蘑菇后死亡。
1.2 尸体检验
死后10 h进行尸检。
尸表检查见死者营养良好,全身水肿,肤色发黄,胸部及双侧肩部见点片状瘀斑,巩膜黄染。
尸体解剖见全身多器官、组织出血严重,肝表面及切面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
组织病理学检验见肺、脑水肿;脾小体坏死;肾小管变性、坏死,肾小管管型;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以小叶外围带为重,部分肝细胞坏死,肝窦及中央静脉扩张、淤血。
1.3 形态学辨认和毒物检验
经真菌学专家对家中剩余蘑菇进行形态学辨认,并对蘑菇和尸体心血行毒素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结果发现蘑菇样本中含有多种鹅膏肽类毒素,其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含量分别为3.66、1.71mg/g,尸体心血中检测出α-鹅膏毒肽。
1.4 鉴定意见
结合案情、尸体检验和毒物检验,确定程某为灰花纹鹅膏菌中毒致死。
毒蕈中毒肝组织镜检为肝小叶内大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以肝小叶中央区及中间带较重,外围带残存肝细胞脂肪变性[1]。朱少华等[2]报道的4例毒蕈中毒均出现肝组织坏死,以小叶中央区和中间带显著,其坏死的范围和程度远比其他毒物中毒严重。小叶中央区是毒性化学物的主要靶位,原因可能有[3]:(1)肝小叶内的血流方向是从汇管区流向中央静脉,一般情况下血液汇聚到中央静脉附近时毒物浓度增加,对中央静脉附近的肝细胞损害比较严重,而小叶外围汇管区附近的肝细胞由于靠近肝小动脉,缺氧程度较轻;(2)肝小叶中央区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使该区具有很强的脱氧化作用,是肝中毒的主要靶位。外围带一般比中心区变性坏死程度轻,主要原因为[4]:(1)肝细胞中氧浓度分布为外围带>中间带>中央区,故外围带氧分压高,营养条件及细胞再生能力均比中央区强;(2)外围带谷胱甘肽含量高,谷胱甘肽有解毒和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的保肝护肝作用。绝大多数毒物如砷化物、四氯化碳、氯仿等多引起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变性坏死[1],少部分毒物如烯丙基乙醇、可卡因、磷、硫化亚铁、鬼笔碱(鬼笔环肽)可引起肝小叶外围带坏死[5]。本例为鹅膏菌中毒出现了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以小叶外围带为重,与之前报道[1,2,6]的有所不同,原因可能为:(1)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有的为终毒物,直接损伤肝细胞,有的经代谢活化后损伤肝细胞,故其主要病变部位就有所不同。灰花纹鹅膏菌是我国南方地区毒蕈中毒事件中主要毒蕈之一,引起的中毒属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症状明显表现出潜伏期、肠胃炎期、假愈期和肝损害期4个阶段,最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灰花纹鹅膏菌主要毒性成分是鹅膏毒肽和鬼笔环肽,鬼笔环肽不被肠道吸收,因此在鹅膏菌中毒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鹅膏毒肽[7],而鬼笔环肽可引起肝小叶外围带坏死,分析此例鬼笔环肽可能在胃中吸收较多。(2)由于外围带肝细胞代谢较为活跃,对灰花纹鹅膏菌的毒性成分更为敏感,如磷化锌中毒为肝小叶外围带出血坏死[1],可能就是外围带肝细胞代谢较为活跃,对磷化锌更为敏感所致。
[1]刘良.法医毒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6,189.
[2]朱少华,张益鹄,黄光照.毒蕈中毒四例尸检报告[J].法医学杂志,1993,9(4):179-181.
[3]王心如.毒理学基础[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谭毓治.药物毒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徐英含.最新法医病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345.
[6]何小艳,苏映文,黄飞骏.误食毒蕈中毒死亡1例[J].法医学杂志,2008,24(3):227.
[7]陈作红,胡劲松.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的历史与现状[J].食品科学,2014,35(8):11-16.
DF795.4
:B
10.3969/j.issn.1004-5619.2017.02.025
1004-5619(2017)02-0203-02
2015-09-08)
(本文编辑:邹冬华)
牛鑫(1985—),男,硕士研究生,主检法医师,主要从事现场勘验及法医临床学检验;E-mail:4149191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