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钗 洪序达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0)
从1979年到2008年,武夷山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3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91.1万人次;2000年景区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武夷山每年的旅游人数都在上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接待外国游客已经超过了30万人次。调查显示,来自欧洲各国的入境旅游者中,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美国人中人数占27%以上。其带来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数十亿美元。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其他英语国家的游客都会带着问题出发。他们有些想要了解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而有些则想要欣赏文艺美术,品尝风味佳肴。到武夷山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是中年人,旅游意愿除了游山玩水,他们还对岩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
武夷山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其美不仅在风景,更在茶文化。近年来武夷山明确提出了彰显岩茶文化特色,提升内涵的旅游发展思路。通过特色茶馆、茶博物馆,以及生态观光茶园、茶叶生产基地观光等旅游景点,吸引境外游客的参与,增加境外游客的回访率。在武夷山旅游,游客参观茶园,体验茶文化,观看各种茶艺表演和斗茶技术,欣赏张艺谋导演的大红袍电影。武夷山的茶协会每年都会举办茶王争霸赛。纷繁复杂的茶艺展示等都是在没有行家的解释下很难懂得的文化美。对于外国游客来说,这种茶旅文化交流是离不开导译的帮助的。
导游翻译/翻译导游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起出现,是日益加强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旅游业的蓬勃向上,境外游客到中国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译员(guide-interpreter/tour guide interpreter),又称导游翻译,导游口译,翻译导游,外语导游,是“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语)导游资格证书和导游证,受旅行社委派,按照接待计划,从事陪同海外旅游团(者)参观、旅游并提供其他服务等事务的工作人员”。[1]导译,顾名思义,既是导游又是翻译,但导译不仅仅是导游和口译两个工作的简单的相加。陈刚认为导译与海外游客之间进行的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情感”的交流,是一门需要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工作,是“一门艺术”。[2]因此,对导译的素质要求是复合型的(multiqualifications)素质要求,包括了身体素质、职业素养(在旅游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和专业品质、体质、情感、知识能力等。一名合格的导译,除了需要掌握过硬的语言知识和翻译专业能力,还需要丰富的通识,尤其是对于旅游景区的史地文化知识和与该地区相关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知识。
导译主要可以分为全职和兼职导译。中国目前仍以兼职导译为主,其主要职业多为教师,大学生或外企职员。因为时下旅游业蓬勃发展,导译人才缺口难以填补。国家对于导译仍未细化专业方向,很多人将会说英语的导游与导译的概念混为一谈,这也就导致了目前旅游市场的导译根本没有应对导译实务的专业能力,一些旅游工作者则混淆了导译和旅游应用翻译之间的区别,[3]将“导译”和“旅游翻译实践”混为一谈,认为只需要翻译一些沿途的标示牌,旅游手册和博物馆的解说词就可以。事实上,导译除了要带领游客欣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外,也需要向游客介绍相关的文化,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导译的形象,导译的职业素养,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游客,一个旅行团,有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旅游形象。高素质的导译在文化经济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懂得“导”不懂得“译”或者只懂得“译”不懂得“导”都会造成外国游客很难理解文化信息的情况。
文化的民族性鲜明,涵盖宽广,具有强烈的时代与地域特征。中国的茶文化渊源流长。茶树的种植,茶叶采摘与制作过程,以及相关的文学艺术,都是茶文化的范畴。中国茶文化内容精深,对世界的影响力由来已久,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广义的茶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 “精神财富”。[4]西方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又与其自身特点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西方饮茶文化。
如就饮茶习惯而言,中西方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5]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差异,更体现在其内容和意蕴。中国茶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儒释道思想,小小一片茶叶却包含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东方哲学主张的自然、淡泊与宁静 。西方茶文化以英国的下午茶为代表,体现的是物质性的享受,而非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追求。[5]
由于茶文化的精深与中西茶文化的迥异,茶文化的翻译经常出现“有形无神、有表无里”的现象。如在中国传统茶馆沏茶的师傅叫“茶博士”, 网络翻译 为“waiters in an old time tea -house”。[6]这种翻译结果其实并未将茶“博士”(知识渊博,有通识之人,意即对茶所知甚多) 这一概念传达给外国友人 ,又怎么能展现出中国茶文化古香古韵的文化特质?本文认为是否可以借鉴西方酒吧的“bartender”(酒吧招待,调酒师),而将其翻译为“teahouse-tender”?
近年来,岩茶独领茶界风骚。在武夷山景区,有许多零零散散的茶园,主要位于景区的山区地带。带领外国游客去现场参观,去茶庄亲自体验可以加深他们对于新兴的岩茶文化的理解, 输出中国优秀的茶文化。导译员除了做好寻找最合适的线路,事先进行踩线,规划最合适的行程等事先准备外,还需要了解与岩茶有关的宗教、地理等信息。导译员不能只拿着讲稿,除了讲稿之外的问题一切都不去准备。事实上,导译员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被问到自己不熟悉方面的问题,要求导译员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武夷山,外国游客无法只靠通过大红袍景区的几个英文牌子来理解什么是大红袍,什么是肉桂,什么是“茶道”,抑或是品茶步骤、制茶工序、不同茶区别在哪里。一个优秀的导译不能只满足于能回答外国游客的“what is this?”,还要自身学习体验茶文化,拥有丰富的茶文化素养。
武夷岩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导译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岩茶文化素养,才能够在导译过程中更加自如流畅地为游客提供优质全面的导译服务,才能够帮助游客更好体验武夷茶文化。武夷山景区丰富的岩茶文化资源是一块金字招牌,若导译缺乏必要的岩茶文化素养,则很难让外国游客对中国特色的岩茶文化产生兴趣和同感,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其旅游资源,降低了武夷山景区的吸引能力。
(一)岩茶(Rock Tea)名翻译
武夷岩茶,Rock Tea, rock(岩石)在英语中有“振奋、动感、坚硬”之意,既能表现武夷岩茶生长的地方,又能表现岩茶“岩骨花香”的韵味。[6]岩茶作为武夷山地区特有的茶种,其独特的岩韵正是来源于武夷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例如不见天、石角、岭上梅、过山龙、金钥匙、水中仙等,都是以其茶树生长环境的独特之处而命名的。
武夷山岩茶中,茶种名字的来源多种多样。以武夷岩茶中最为出名的大红袍为例,其名字来源于历史传说,茶树外形、茶汤香味等多个方面,不下数十个版本。在此以历史传说为例,相传元朝年间,武夷山一秀才赴京赶考,行至天心崖病倒在了一座寺庙内,高烧不退。庙里和尚到外边山崖上摘了些青叶子熬给他喝,病很快痊愈。后来这位秀才高中状元,赶回来报答恩情,将状元的红袍披在那几株救他性命的茶树之上,大红袍的美名自此流传下来。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与吉祥,而西方文化中红色则象征 暴力与危险。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大红袍没有被简单地翻译为“Red Robe”,而是音译为“Dahongpao Tea”,岩茶的异域特征就得到了保留。[6]
又比如武夷名枞“肉桂”,若直译为 cinnamon tea,外国游客会以为其形似肉桂或以为是泡着肉桂的茶,而肉桂之所以得名是因冲泡时散发着桂香 ,宜意译。[7]
由于许多茶名的翻译并没有得到统一,武夷名枞极具特色的名字需要导译工作者对岩茶文化有足够的了解,拥有岩茶文化的专业素养,才能够将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岩茶文化转换为对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才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物质层面。将其与武夷山富有趣味的地理形态相结合,从而结合多种旅游资源,获得加倍的效果,更好地为游客展示了武夷山地区及岩茶文化的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导译需要对岩茶种类,名字来源以及岩茶生长的地理生态环境具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为游客介绍岩茶种类。对于茶种名字的翻译,只有采取音译结合意译的方式,才能够使游客最大程度地了解这个茶种,了解它的历史特点和背景,进而了解武夷山的岩茶文化,而这些信息是否能够有效传输,都取决于导译的岩茶文化素养。
(二)制茶工艺翻译
茶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景点的旅游资源,除了解说其历史背景,亲身品尝茗茶之外,了解其制作工艺也是十分重要的。武夷岩茶的独特味道主要归功于其特有的制作工艺。中国作为饮茶大国,茶种何其多,如何能让中外游客对于武夷岩茶印象深刻,那么导译详细介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让游客们如临其境则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的一种,其制作工艺与红茶绿茶不同,它是红茶与绿茶的结合、创新和发展的产物。岩茶制作工序繁多,过程复杂,包括:采青,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拣剔和毛茶八个环节,如民谣《武夷制茶十道工》所云: “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武夷茶叶兴,全靠制茶经。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道道功夫深。”[7]
这些茶叶制作的专业术语对于旅游导译有着很高的要求,普遍采用“音译”结合“意译”的方式,这就要求导游对于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要有足够的了解,否则很大可能导致游客在游览结束之后仍一知半解。 以做青为例,做青的过程是使茶叶半发酵并且形成绿叶红镶边的过程,这也是使茶叶形成花果香的过程,做青可以说是决定茶叶品质好坏的关键了。更为重要的是,手工做青和机器做青的方式不同,因此两者的英语译文也应不同,作为合格的导译应该懂得如何用英文阐述手工与机器的差别。手工做青的译文多为shaking,因其制作方法是将茶叶摊平于水筛之上,采用双手上下抖动水筛的方式。而机器做青则多译为rotation,萎凋后的茶叶在做青机内按照吹风,摇动,静止的程序重复多次,其摇动与手工做青不同,实为滚动,则译文也不尽相同。
(三)茶艺的文化元素翻译
武夷山岩茶不仅制茶过程繁杂,饮茶过程更是严谨精细。武夷岩茶的冲泡须根据武夷岩茶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冲泡技巧和方法才能释放出武夷岩茶特有的茶韵,使得茶香与花香共存。随着武夷岩茶的不断发展,武夷岩茶的茶艺文化也是璀璨多姿,其中包含了十八道茶艺,这些茶艺的名字都具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对于导译来说增加了许多的难度。导译如果没有了解足够的岩茶文化,在导译过程中则会丧失了许多美感。例如茶艺中第四道,孟臣沐淋。孟臣,为明代人,以擅长制造紫砂壶而闻名,后人为了纪念他而降上好的紫砂壶称之为孟臣壶,而沐淋则是在冲泡前先用热水提高茶壶温度,所以孟臣沐淋即为提高壶温之意。而茶艺中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等更是将茶艺动作与历史典故相结合,这些都能够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岩茶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就不会出现信息传输错误、答非所问、鸡同鸭讲的情况了。
导译将旅游文化讯息传达给游客,让游客拥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外国游客常常是以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导译个人来评价与之相关的旅行社,甚至旅游景区的相关水平。导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某一地区,乃至某一国度的对外形象。专业的导译不仅是对游客旅游体验的一种保障,更是对当地旅游市场发展的一股推动力。优秀的导译在对外旅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导译除拥有基本的旅游知识素养外,还要保证在导译过程中不会出现文化传递缺失的问题。武夷岩茶文化的导译的难点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内容,更在其独树一帜的茶旅文化风格。茶园的氤氲环境,茶名的纷繁复杂,茶韵的细微差异,茶艺的精巧技艺,武夷山旅游明确了导译需要具备岩茶文化的必要性,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武夷山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开发旅游资源,更是为了将武夷岩茶文化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流传下去,发扬光大岩茶这一难能可贵的财富。要让外国游客懂得欣赏和感受岩茶的魅力,导译不仅需要过硬的语言水平能力,更需要导译拥有丰富的岩茶文化知识,拥有自己对茶文化的见解和分析。这样外国游客才能接收到美的信息,获得美的享受,才能理解中华的茶文化。培养导译岩茶文化的素养是整个福建旅游市场的需求,是提升外国游客旅游质量,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关键,否则“实现茶文化对外翻译结果既符合中国茶文化精神又符合外国语言文化规律的目的,有效提升茶文化对外翻译的质量”,就是一句空话。[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