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十年语用翻译研究综述(2007—2016)

2017-04-05 08:23:42
关键词:译者原文译文

杨 昆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00)

国内近十年语用翻译研究综述(2007—2016)

杨 昆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00)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近十年的语用翻译文献,从语用翻译理念、语用转向、研究方法和应用实践4个维度进行综述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语用翻译视角选择缺乏对语境的考虑、翻译目的以实现动态对等为主;第二,语用翻译理论逐渐融合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更多受到交叉学科的影响;第三,语用翻译研究方法偏于定性分析,忽略基于数据的实践性研究以及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综合性研究;第四,语用翻译的应用偏文学作品翻译,口译和实用文体翻译数量偏低,对社会的反馈效力较低。研究认为,语用翻译研究应该将焦点放在语用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契合性、翻译原文和读者之间的认知和谐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和应用实践的多样性4个方面。

语用翻译;翻译理念;语用转向;研究方法;应用趋势

一、引言

最早将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学者是Hatim和Mason[1],最早进行系统的语用翻译研究的学者是Gutt[2]。我国学者对语用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亚非和曾宪才等学者均强调翻译过程中语用等值的重要性[3]。何自然教授则把语用翻译看做一种等效翻译,语用等效翻译分为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4]。最近十年来,国内语用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何自然和李捷对语用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侯国金对语用标记语翻译的研究以及语用翻译的顺应论研究等[5-7]。语用翻译的研究一方面顺应了语用学解放的呼声和语用学分相论研究的需求,力求对翻译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融合视域下的深入研究[8];另一方面则弥补了常规翻译研究的不足,帮助译者实现对源语意义的有效理解,再现源语的语用意义[9]。然而,国内语用翻译研究尚存在不足,而且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语用翻译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领域[10]。从整体研究情况来看,国内相关研究尚未对语用翻译进行系统性定义,多数研究将翻译概念和语用理论分开解释,侧重于两者之间的共通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翻译概念和语用理论之间并未实现有效的融合。而且大多数语用翻译的研究是以传统翻译理论为基础,语用理论的介入只是为了解决某些翻译难题,达到改良翻译效果的目的,大多数学者忽视了语用翻译研究可以作为语用理论改革的实际支撑这一研究论题。同时,国内语用翻译研究大多数具有实用性特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语言、文化或者社会目的,对于语用翻译本身的论证稍显不足,这样显然无法进一步促进语用翻译理论的改革,相关研究也会处于停滞状态。基于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进行语用翻译研究的再思考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可以实现翻译理念和语用理论的有机融合,还可以促进语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破目前语用翻译实用性色彩浓厚的僵局。虽然国内也有相关学者对语用翻译进行了分析、调查与思考,但较多强调对语用翻译的阐释和翻译语料的分析,研究范畴过于单一[9],而且近几年的语用翻译研究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因而对语用翻译再次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语用”和“翻译”是本研究的两个关键词,我们拟以“语用翻译”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基础进行综述性的论证研究。研究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外国语类、语言学类和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中选取2007年至2016年的“语用翻译”文献共178篇进行综述研究*此次进行的核心文章筛选均参照当年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列表。。基于一手资料,研究尝试回答以下4个问题:第一,语用翻译研究的翻译理念及其不足之处是什么?第二,语用理论是否能够成为语用翻译研究的有效补充,并与传统的翻译理念有效融合?第三,语用翻译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是否存在应用泛化的现象?第四,语用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将就这4个研究问题展开讨论,以求能够促进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发现

(一)语用翻译理念

研究发现,国内的语用翻译研究以传统的翻译理念为支撑,语用翻译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实现译本与原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研究认为语用翻译理念关注的焦点有两个:第一是语用翻译的主体性问题,即译者进行翻译时的视角问题;第二是翻译过程中的参照原则,即要达到的翻译目的。相关文献证明,这两者大多数囿于传统的翻译理念,虽然不少研究涉及到初步的语用理念输入,但两种不同的理念有待进一步的融合。

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来看,语用翻译关注作者、译者和译本之间的三元关系。一般认为,主体性能够体现发话人选择的视角、对所说话元的情感倾向以及对情态的表达或命题的认知情况,因此语用视域下的翻译再创造过程就必须考虑主体性选择的问题,这不但能够有助于生动地再现原文,还能够有效地处理翻译过程中的三元关系[5]。在语用翻译主体性问题研究方面,学界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学者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将翻译理解为不同话语主体对翻译这一交际活动的理解与诠释,而各种各样的解释结果均可作为译者主体的主观性体现,其中就包括译者在作品选材、作品评价、文化意识、身份构建和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译者的视角,也就是主体性所决定的[11];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译者和读者之间具有同等重要的关系,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实现原作者意图与读者期盼之间的吻合,译者应做出合适的语言选择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确保读者对原文的认知和谐[8]。不过,两种声音都只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视角选择问题,却忽视了语用翻译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语用翻译将语用学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手段灵活、策略多变,可以帮助译者对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有效评估和判断,使其在尊重客观事实对语境条件影响的前提之下,再现原文所表现出来的文体风格、社会习俗和文化习惯等信息,从而获得原文读者效果和译文读者效果的一致性[12]。基于以上考虑,语用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视角选择时应将译文内容能否有效反映原文内容,译文读者能否理解译者意图,以及译文是否需要实现译者的某种意图等相关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取得译文的经济或社会效益[5]。

对语用翻译主体性进行研究还需充分考虑翻译过程中参考的原则,主要包括关联原则、等效原则、功能对等原则和动态对等原则等,翻译原则的选择会对视角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段奡卉认为语用翻译是译者和读者对话语进行认知推理的一种交际过程[13]。徐品晶提出语用翻译的等效原则,认为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必须正确地理解自然语言[14]。可见,翻译中的语用理论的介入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语用翻译站在沟通源语与译语两种文化的立场上,根据原文的语境选择所需参照的翻译原则,帮助准确理解原文内容,并且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等认知元素出发,提倡对原文的重新提炼,进而运用直译、意译或者零译等手段,以最佳的语言策略实现与原文相对应的语用效果。这在之前滕延江的研究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他认为语用翻译重在研究翻译中的语用对比问题,即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等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用翻译实质上就是一种等效翻译,与奈达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是一致的[15]。我们认为,语用翻译实际上是一种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目的是实现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自然对等,以及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认知共通,它建立在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思维结构机制基础之上,旨在实现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实质相同的效果。

(二)语用翻译转向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一些学者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来阐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传统的翻译研究不同的是,语用翻译研究不仅关注翻译策略的研究,还关注翻译过程中的语用等值。同时,国内外的学者除了用传统的语用理论(包括会话含意和合作原则等)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外,还广泛利用关联理论、顺应理论和模因论等理论对翻译现象进行研究,其中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近期的研究中受到较高的重视,两个理论为语用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首先,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为从语用视角研究翻译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在国外,Gutt以关联论为框架构建出新的理论范式,将翻译视为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他认为翻译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译者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运作过程,不过,他的研究并未对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两个核心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2]。国内学者对翻译的关联理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进行理论深入研究的同时,努力寻求关联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张晓红认为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语境寻找最佳关联,实现翻译的语用等效,这就需要根据作品类型的不同来实现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会语用等效[16]。此外,语言的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语用翻译要实现译文和文化因素的最佳关联,必须对不同文化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有所了解。同时,国内的学者还尝试从翻译关联论的角度尝试对汉语文化进行翻译与传播。如刘一鸣在对《丰乳肥臀》的英译本研究中认为翻译应该采用灵活的翻译手段和策略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实现中外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最佳关联,这也是进行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手段[17]。段奡卉对唐诗的英译本进行研究,认为关联理论可以作为诗词翻译的理论指导,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诗词翻译这一交际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全面、科学地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13]。

其次,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观点也为语用翻译提供了借鉴。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翻译过程亦是如此。根据语言顺应论,语言要在4个方面进行顺应: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18]。我们可以从语言使用过程中涉及的4个方面来考察它在翻译中对语言选择所起的导向作用。如傅运春认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以交际者为中心,以语言使用者为指向,对语境的顺应决定了翻译策略的运用[19]。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语言表达手段,须顺应原文的各种语用因素,最终体现语用翻译的特点。该研究不仅体现了语境顺应关系,还体现了语言结构的顺应,但是对于语境顺应的描述属于浅层次的,这也是目前研究的弊端所在。李宏鹤在研究中分别探讨了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认为译者会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个层面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之目的[20]。同时,近期的研究也发现,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不同会影响语境、语言结构和交际双方关系的变化,导致语言结构选择的差异,因而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好地顺应译入语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凸显原文意义。

(三)语用翻译方法

基于相关文献,我们认为语言科学大多是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展开的,而且目前的研究趋势倾向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针对近几年语用翻译文献的研究也发现,研究方法出现了定性分析不足和定量分析缺失的现象。从表1中可以看出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为29(占总量的16.29%),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为149(占总量的83.71%)。

表1 语用翻译研究方法统计 篇

语用翻译研究中的定性分析法是对在当时当地收集的第一手语料( 包括话语“会话”文本等) 进行以归纳为主的分析方式,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或形成理论(包括分类体系),其中涉及对社会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进行全面整体的考察和分析[21]。根据以往的语用翻译文献,大多数都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说明和归纳。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对语用翻译现象的考察、分析和使用,对语用翻译理论的凝聚和形成并未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语用翻译中的定量分析是指分析翻译文本中语用元素的相关参数,包括言语行为和社会语境等,并对研究的结果用数量加以描述。经过对国内语用翻译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语用翻译研究并不是以单纯的定量分析展开,而是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合,而且大多是基于翻译语料库、语言实验收集的数据等展开的量化研究。如王艳伟采用翻译平行语料库和两个对应的语料库进行汉语翻译对等项与频数的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了英汉预期标记对应关系失衡的成因[22]。莫爱屏等采用实验验证法选择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有较大影响的自变量(如“问候”“请求”“告别”“建议”等) 并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检测,验证了不同变量对学生社交能力产生的影响[23]。同时,王艳伟、郝苗等学者尝试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语用翻译进行研究,但是文中数据量偏小,特征不明显。这些研究从侧面反映出目前语用翻译研究较多关注定性研究,忽略了定量研究的说服效果[9,22]。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6年这10年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在增加,证明该研究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

(四)语用翻译实践

语用翻译研究趋向实用化,实用文体方面的研究正在实现“破冰”,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步成型,语用翻译在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文学翻译批评、戏剧翻译、广告翻译和商标翻译等方面开始有所突破[2]。这与李占喜所认为的语用研究多以文学翻译为主,口译和实用文体翻译的语用研究相对滞后的结论有一定的差异[8]。我们认为语用翻译不但趋向于实用化,相关研究和实践数量增多,而且正越做越精,丰富了语用翻译的理论框架和实际成果[24]。

国内关于文学作品语用翻译的研究已经基本成型,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翻译文本进行语用翻译策略研究。不过也有学者尝试文学作品翻译的语用改革,切入点为身份建构和语境顺应。国内多数学者将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因素单纯地理解为文化背景,周雪注意到了翻译过程中语境因素和结构客体互相顺应的现象,因此文学作品语用翻译的研究仍需要进行深度探索[25]。

口译研究中受关注最多的是口译过程中的语用等效问题。不过口译方面的语用研究数量偏低,且与口译实践的结合相对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实用性文体的语用翻译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称呼语和公示语翻译、广告翻译[26]、商务翻译、新闻翻译[27]和网络语翻译的研究不断出现。例如滕延江通过分析称呼语的使用场合以及语气和情态对称呼语的影响,提出在翻译称呼语时要力求在情景语境中考虑人际功能上的意义对等[15]。李冰冰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角度探讨英语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语用失误问题,认为能同时再现原文形式和语用功能的译文应该是忠实程度最高的译文[28];假如不能同时再现原文形式和语用功能,就应转换译文的形式,力求再现原文的语用功能。同时,原文中的句法和修辞美如果难以通过译文表现出来,可以直接用简单直白的译文形式再现其语用功能[29]。此外,叶苗认为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既要忠实于文化内涵,又要使译文具有良好的可接受度[30]。我们综观目前实用性文体语用翻译的研究,发现多数关注语用理论对实用文体翻译的指导作用,很少有文章能够对语用翻译理论的完善起到推进作用。

四、结语

基于2007—2016年的语用翻译文献,我们从语用翻译的主体性、参照原则、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实践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第一,语用翻译过程中进行翻译视角选择时要与原文语境相结合,并实现语境条件下译文的语用等效,争取原文、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认知和谐;第二,语用翻译过程中语用理论开始逐渐介入,尤其是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为语用翻译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不过语用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契合性还有待加强;第三,目前语用翻译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针对特殊的翻译现象进行翻译的释义与总结,定量研究的文章不多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用翻译研究的说服力;第四,语用翻译研究大多是针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针对口译和实用性文体的翻译研究还不多见。我们认为,未来语用翻译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努力实现语用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契合,实现原文和读者之间的最佳认知关联,以实证研究为主,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提高研究的认可度,加大对翻译实践的反馈力度。

[1] HATIM B,MAISI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90.

[2]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曾文雄.中国语用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62-66.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何自然,李捷.翻译还是重命名——语用翻译中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12(1):105-106.

[6] 侯国金.TS等效翻译的语用变通[J].外国语言文学,2013(1):28-37.

[7] 钟文.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学术界,2011(11):163-173.

[8] 李占喜.国内外语用翻译研究:回顾、述评与前瞻[J].上海翻译,2008(1):21-26.

[9] 郝苗.对近十年中国语用翻译研究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育,2012(1):173-174.

[10]LINDA D.Book reviews ofThetranslatorascommunicator;Thepragmaticsoftranslationand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J].The Translator,2001,(2):309-315.

[11]莫爱屏.译者主体性与语篇中视角的互动研究[J].外语教学,2008(5):86-87.

[12]莫爱屏.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路径[J].中国外语,2011(5):88-94.

[13]段奡卉.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以唐诗《春望》五种译文为例[J].外语教学,2010(4):96-100.

[14]徐品晶.翻译的语用等效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3-97.

[15]滕延江.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2-35.

[16]张晓红.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9-273.

[17]刘一鸣.从关联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342-344.

[18]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9]傅运春.顺应理论对小说翻译的解释力[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3-127.

[20]李宏鹤.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30.

[21]孙莉.语用学研究中的定性分析法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9-14.

[22]王艳伟.基于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的英汉预期标记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13(5):182-189.

[23]莫爱屏,江沈英,冯建明.教师幽默话语与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3):64-68.

[24]杨昆,毛延生.国内外语用能力测试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132-137.

[25]周雪.从语境动态顺应论看文学语用学翻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7):129-131.

[26]黄蔷.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旅游宣传资料英译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122-128.

[27]杜丽娟,陈文亮.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32(5):72-76.

[28]李冰冰.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87-188.

[29]贺学耘,谭晓丽.广告翻译:形式美与语用功能的再现[J].上海翻译,2007(4):35-36.

[30]叶苗.关于“语用翻译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8(5):10-12.

(责任编辑 冯 军)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6

YANG K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Based o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in recent ten years from CNKI,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subjectivity, criterion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It finds that: first, the viewpoint selection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seldom considers the context, and the criteria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mainly focus on dynamic equivalence. Second, the relevance theory and adaptation theory are integrating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Third, the related studies tend to us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gnoring data-bas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Fourth, most of the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found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hile barely found in interpretation and stylistic transl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further studies 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y of agreement character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harmoniousness between original text and readers, the empirical tend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iversity of practice.

pragmatic translation; viewpoint selection; pragmatic turning; research methodology; practice tendency

2015-11-24;

2017-03-02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行业与学习者需求的翻译硕士综合培养模式研究” (TJWW-16-026)

杨昆(1987—),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

杨昆.国内近十年语用翻译研究综述(2007—2016)[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25-130.

format:YANG Kun.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6[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125-130.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3.019

H030

A

1674-8425(2017)03-0125-06

猜你喜欢
译者原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让句子动起来
I Like Thinking
尝粪忧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