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3个核心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与优势度比较分析

2017-04-05 08:23:39王筱欣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

王筱欣,张 玥

(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 重庆 400054)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3个核心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与优势度比较分析

王筱欣,张 玥

(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 重庆 400054)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区域开放开发的新战略,采用点轴开发的模式覆盖了全国沿长江流域的11个省市,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提供了基础与保证。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覆盖长江流域11省市的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意义以及总体要求。自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级战略提出至今,国内很多学者针对某个地区(省或城市)如何融入长江经济带进行了小尺度研究。魏后凯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要推进长江上中下游联动或协调发展,并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国家级增长极,以维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同时提出了重庆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的应对策略[1]。杨荫凯提出,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不仅能够带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还能够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做出巨大贡献[2]。还有部分学者将重点与落脚点放在长江经济带区域间协同合作的大尺度研究上。如李春艳等认为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作方面,各省份应进行科学产业定位,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建立合作机制[3]。在这一研究基础上,还有部分学者强调上海、重庆、武汉3个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如彭劲松认为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应构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4个长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的城际协调机制,以重点中心城市为依托,密切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4]。廖敬文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5],黄庆华等利用SSM模型对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中,应当突出长江流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发挥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6]。这一观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同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产业结构相似度概念于1979年提出,至今近40年时间,国内已有大量学者对不同城市或不同城市圈进行了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的测算。如刘亮等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7],杜西平等对京津冀工业行业的相似程度和主导行业进行了测算及研究[8],靖学青对我国4个直辖市的产业结构或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相似度数进行了计算[9]。同时,本文对于研究对象的地方专业化分析是在王林梅等基于长江经济带背景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10]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三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评价

在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中,有3个国家级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即作为我国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以及创新创业中心的 “龙首” ——上海,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的“龙身”——武汉,以及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的“龙尾”——重庆。

(一)三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表1显示了3个城市近10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结合3个城市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可知,2015年上海市GDP达到25 123.45亿元,比上年增长6.6%,是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多的城市。由近10年上海市的GDP变化可以看出目前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较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接近70%,并呈现出第三产业持续走高、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连年降低的趋势。2015年武汉市GDP再次突破万亿元,GDP总量达到10 905.6亿元,比上年增长8.3%。近10年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并未出现重大调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相当,但2014年出现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的趋势。重庆市2015年GDP总量为15 717.2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0.2%。2006—2012年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比最高的始终为第二产业,自2013年起,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呈现出赶超的趋势[11]。

表1 三市近10年三次产业占GDP百分比 %

(二)三市第二、三产业内部行业发展现状

沿长江流域省市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由第二、三产业结构差异造成的,图1显示了2015年三市第二产业中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的对比数据。在3个城市中,上海市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及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两市,武汉市第三产业中的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两市,重庆市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两市。

图1 2015年三市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

(三)三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目前,因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上海市的金融业、航运业、商贸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但与世界主要城市相比仍然明显偏低;工业行业门类广,但集中度偏低,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待提高。武汉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工业结构呈现“重型化”趋势,且工业行业集中度上升;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重庆市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工业结构也在向高新产业转型,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但在服务业发展中缺少主导产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产值在GDP中比重偏低。

二、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一)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是用来衡量产业结构同构化程度的指标,表达式为:

其中,Sij代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Xik代表i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jk代表j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0≤Sij≤1,当Sij趋近于1时,i、j两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当Sij趋近于0时,i、j两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低。

本文将对上海、武汉、重庆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进行计算,另外由于沿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由第二、三产业的差异引起,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3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趋同程度及差异化原因,还将选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建筑业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行业对第二、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相似度数进行计算。

表2 三市产业结构相似度数及第二、三产业内部行业相似度数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见图2):

第一,上海与武汉以及重庆与武汉产业趋同度较高,近年来相似度均达到96%以上,即并未形成较强的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而重庆和上海产业结构相似度相对较低,可差异化发展。3个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最高值出现在2011年重庆与武汉之间,达到0.999 8,接近于1。最低值出现在2011年上海与重庆之间,为0.924 7。

第二,不同于始终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上海,重庆在2010—2012年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因而2010—2012年上海和重庆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处于表1的最低水平。2013年重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换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因而2013年及2014年上海与重庆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数升高。

第三,武汉与上海2011—2013年产业结构相似度数逐年下降,直至2014年稍有升高,但二者总体相似度水平较高,原因在于武汉市由第三产业主导转变为第二产业主导后又转回第三产业主导。

图2 三市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发展态势

第四,导致3个城市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之间的差异,其中武汉与重庆的第三产业差异最为明显,相似程度仅在65%上下浮动。

第五,3个城市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相似程度较高,相似度数接近于1,说明上海、武汉、重庆三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的趋同。

(二)地方专业化分析

通过对3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数的计算发现,上海、武汉、重庆三市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趋同引起的,因此本文还将计算第二产业内部各工业行业的区位熵以作为对相似系数分析的补充。区位熵能够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相对程度,同时能体现具体行业存在的相似或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qij和qj分别表示j区域i产业产值和工业总产值,qi表示全国i产业产值,q是全国工业总产值。区位熵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在全国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计算数据如表3。

表3 三市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

从3个城市的区位熵计算结果可以看出,3个城市的专业化产业主要集中在除传统制造业以及加工类制造业外的现代制造业,这与3个城市工业化进程以及产业结构相似度数的计算结果相符。在3个城市中,上海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化行业最多。

三、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

G=RS+PS+DS

本文所选取的参照系为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各产业增加值之和。假定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所在大区域或全国在相应初始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所在大区域或全国第i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所在大区域或全国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

所在大区域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按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这样在[0,t]时间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3个分量,表达为:

Nij称为份额分量,是指j部门的全国(或所在大区)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也就是区域标准化产业部门如按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被称为产业结构转移份额(或产业结构效应),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或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等同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此值愈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

Dij被称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是指区域i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i区域j部门的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则说明i区域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单位为亿元)。

L代表区域i相对于大区域的增长率,W代表区域i的结构效果指数,u代表区域i的区域竞争效果指数。效果指数大于1说明具有相应的优势。

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得出结果如表4、表5。

表4 三市Shift-Share分析表

表5 三市偏离份额分析效果指数表

表6 三市第二、三产业主要行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四、结论及讨论

第一,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上海、重庆、武汉三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加重,都在逐渐迈入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最终转向第三产业的合理化路径。

第二,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产业趋同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总体来说形成了“弊大于利”的共识。上海、武汉、重庆都在尽力回避产业趋同现象的发生,避免因产业趋同现象造成的产能过剩及产品的过度竞争。

第四,上海、武汉、重庆三市的区域增长份额都为正值,原因在于这3个城市在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区域中都起到了区域领头羊的作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可以细分为上游、中游、下游3个小型区域,在整个点轴开发模式的经济政策内部采取中心城市辐射方式,分别以重庆、武汉、上海作为中心点,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

表7 三市产业优势表

注:*表示结构优势,**表示竞争力优势

[1] 魏后凯.建设长江经济带及重庆应对策略[J].改革,2014(6):13-15.

[2] 杨荫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庆定位与策略[J].改革,2014(6):17-20.

[3] 李春艳,文传浩.长江经济带合作共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长江经济带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5(2):44-49.

[4] 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J].改革,2014(6):36-38.

[5] 廖敬文.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0(8):32-39,77.

[6] 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92-101.

[7] 刘亮,洪建国.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比较分析[J].城市观察,2015(6):77-85.

[8] 杜西平,苏涛,耿兵.京津冀工业行业相似度和主导行业比较分析[J].中国统计,2015(10):49-51.

[9] 靖学青.京津沪渝四直辖市工业结构与竞争力评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2):5-11.

[10]王林梅,邓玲.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经济问题,2015(5):39-43.

[11]王筱欣,祁子祥.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9(1):66-70.

[12]刘晗.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32(2):67-72.

(责任编辑 魏艳君)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and Dominance in the Three Core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ANG Xiao-xin, ZHANG Y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Take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three important cities are selected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Shanghai, Wuhan and Chongqing. The study briefly analyzes thre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and inner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mong the three cities mainly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aspect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is high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rather low in tertiary industry. The three cities have reached the consensus of “doing more harm than good” and took a diffe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path. In addition, the three cities of shift-share analysis also found that three cities are more structurally advantageous and competitive than any other cities in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the average level.Key words: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2016-06-13 作者简介:王筱欣(1956—),女,重庆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王筱欣,张玥.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3个核心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与优势度比较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30-37.

format:WANG Xiao-xin, ZHANG Yue.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and Dominance in the Three Core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30-37.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3.006

F061.5

A

1674-8425(2017)03-0030-08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消费导刊(2018年9期)2018-08-14 03:19:56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 19:16:42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18:04:47
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研究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