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仁珂+崔佳
【摘 要】宗教问题是每个时代都不能忽视的问题,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对宗教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解读,就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其宗教观经历了从自然神论到唯心主义无神论,最后到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本文以马克思的宗教观形成历程为线索,引出他所处时代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其宗教观进行梳理和研究,最后论述了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在马克思理论形成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其理论对当代宗教学理论研究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背景;马克思著作;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64-03
一、青年马克思宗教理论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认知环境
每个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受到所处时代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定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产物。马克思也不例外。青年马克思宗教观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在19世纪欧洲所特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下,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撼动了基督教的神权统治,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对其阶级意识进行武装。同时,近代以无神论为主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打击,伴随着欧洲无神论的兴起,德国也开始进行宗教批判运动。
(一)社会背景。在《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一书中,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根源可见一斑,“一是就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对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文献之中,而哲学上的变革则在其后,马克思正是从宗教领域的异化中发现了生产领域中的异化现象;二是马克思青年时代的德国处于相对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统治之下,宗教是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全部。因此,对于宗教的批判成为一切批判的前提。”[1]中世紀是欧洲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封建社会瓦解,共计1100多年。在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下,基督教神学被奉为正统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神学的世界观是中世纪世界观的本质。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14世纪下半叶,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渐渐萌芽,15世纪和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更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快速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在欧洲广泛发展起来,随着三次大革命的开展,革命国家都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专政统治。与此同时,由工厂手工业向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大工业过渡,产生了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开拓着国际市场,使世界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逐渐变为一个整体。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为世界所共享,民族主义的地域性局限日益被打破,引发了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思想革命。新兴资产阶级为壮大其力量,扫清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障碍,把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矛头指向宗教神学,给予了腐朽的封建观念和宗教神学以猛烈抨击。
(二)立足于德国独特的时代特征。青年马克思对宗教问题的重视和思考,与欧洲的基督教大环境以及无神论的思想不可分割。但是对他影响最深远的是德国所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在德国进行的宗教批判运动。
18世纪的德国是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的国家,大多数欧洲国家在这个运动中,以繁荣文学艺术和张扬人道主义为标志,“可是在德国,在宗教改革中产生的路德教仍是当时诸侯手中驯服的工具。长期以来,神学是普鲁士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者,因此,德国从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特别困难。”[2]德国宗教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即“因信称义”,但是,由于德国远比其他国家落后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德国进行的宗教改革从开始就没有能力发展为政治革命,它就只能在观念意识领域之内。
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最初年少时期作为宗教的虔诚信仰者,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萌发反宗教思想,进入大学之后开始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产生崇拜,直至在青年黑格尔派时期产生了自己的宗教观,立足于唯心主义立场。而后期对于宗教的批判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思想,把着力点转向了经济、政治、社会现实批判上,共经历了四次实质性的转变。
在马克思之前,无论是施特劳斯、鲍威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宗教观。青年黑格尔派基于思辨哲学的领域,无法脱离黑格尔唯心主义世界观,费尔巴哈虽然以唯物主义为前提,但却只想对宗教进行改良,而不想从根本上将其废除。马克思从一开始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直至观点出现分歧与之决裂,到最后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批判,这不仅是青年马克思宗教思想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也是宗教观日益科学成熟的过程。如果没有如此复杂的宗教环境和心路历程,也很难诞生出马克思的科学宗教观。
(三)家庭影响及地域影响。每个人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和认知,最初都来源于家庭的影响。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一个犹太家庭,宗教家庭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最初对宗教的看法。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莱茵省一直被法国占领,这里成为了德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最强盛、政治生活最丰富、法国启蒙思想最早流入的地区,当地人们的思想受到了进步文化的熏陶。后来,由于莱茵省被普鲁士收回,特里尔市出现了各种各样反对封建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声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当地民众自发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要求资产阶级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政治上获得自由。这样的成长环境,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其宗教观进行研究
19世纪40年代是青年马克思宗教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时期。1844年以后,马克思就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政治斗争及宗教同这种政治斗争的关系上。而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宗教观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中,如《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特别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又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内涵做了深刻而全面的解读。以此作为宗教批判思想的参照,阐发了这条彻底扬弃宗教道路的内涵。
(一)《论犹太人问题》的主旨。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具体分析了民族和宗教问题。由于犹太人多信奉犹太教,因此他们在德国深受民族和宗教歧视。正是因为被排挤出德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之外,许多犹太人选择从事商业活动,以致于在经济上非常富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新型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40年代初,犹太人反抗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他们要求平等,犹太人问题在德国越发突出。
此时,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犹太人争取民族解放的社会热点问题,鲍威尔连续发表两篇论述犹太人问题的文章,针对犹太人问题发表了许多观点。马克思写作《论犹太人问题》,并以鲍威尔的宗教批判思想为参照,针对当时德国的犹太人问题指正鲍威尔。在马克思看来,“鲍威尔的错误在于:他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国家本身,他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因此,他提供的条件只能表明他毫无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混为一谈。”[3]
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在方方面面的政治生活中受到限制。如果以解放犹太教为政治解放前提,那么就要做到废除基督教,让宗教问题演变为每一个公民的私事。因此不能如鲍威尔所言,犹太人必须从自己的宗教中解放出来。“关于犹太人问题的实际内涵,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明确地区分了两个层次:一是德国的犹太人所要求的只是政治解放;二是犹太人身上的确存在着独特的重要缺陷,犹太人问题因此也的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4]此时的马克思己经完全站在革命的立场上,以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宗教问题了,但还并未完全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宗教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第二篇文章,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已经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探讨了整个德国的革命问题。这篇著作的立场更加清楚,就是向德國政治制度开火,这一时期宗教批判作为马克思思想的主流,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甚至认为对德国的宗教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更广阔的领域,认为历史的任务是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法的批判”“对政治的批判”。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为政治斗争开辟道路,其批判的矛头始终是对准基督教国家。马克思之所以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上采取这种态度,与他这时期的宗教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既然颠倒的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宗教天国的基础,那么,对宗教的最彻底批判无疑是摧毁它借以生存的土壤。
对于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进行梳理是必要的,在当时深刻的时代背景下,主要斗争就是反宗教斗争。马克思宗教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对宗教本质的深刻研究、宗教产生的更深层次根源以及宗教的普遍发展规律、揭示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在这期间,马克思在哲学上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对先前不成熟的唯物主义宗教理论做了更完善、更准确的表述,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宗教观得以完成。
虽然有学者认为,就解读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来说,《论犹太人问题》不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但就如何看待基督教和犹太教,《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宗教思想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处于马克思对宗教进行批判的阶段。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对当代宗教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优越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探讨问题,无疑具有优越性。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区别于其他方法,因为它从产生宗教的世俗基础出发,发现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要寻找宗教本质的秘密,不能从宗教自身出发,要在宗教借以生存的社会条件中去寻找。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还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能够在事物普遍发展的规律中,去揭示宗教发展的规律。只有从社会历史条件,从各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物质基础、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去分析,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答案,而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科学方法。再次,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对其社会功能以及历史作用做出正确评估。最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彰显出的优越性与先进性,还为我们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提供了方向指导及科学依据,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焕发当下时代的宗教正能量。
(二)马克思宗教观与以往宗教观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这在根源上区别于以往的宗教观。首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用历史去解释宗教。其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种无神论的宗教观,承认经济条件对宗教所起的决定作用,能从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寻找宗教发展变化的根源,因此能把历史上各种宗教现象的发展变化,归结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规律。
费尔巴哈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间存在许多重要的区别。第一,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把人理解为能动的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物,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费尔巴哈批判神学宗教的目的是要把神的本质归还给人,建立人类之爱的新宗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则着力于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并主张用革命去铲除宗教借以生存的土壤。
青年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理论依据来处理宗教事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整个人类宗教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当代宗教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对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进行梳理和论述,有助于我们对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进行科学的解读,并且能够挖掘到其精髓,用发展的、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它,不会将其绝对化,这对于我们顺利解决现存的宗教问题,以及研究宗教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
[2]赖永海.宗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168.
[4]张双利.再论马克思的扬弃宗教的道路——从“犹太人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常仁珂(1988-),男,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教师,助教;
第二作者:崔 佳(1993-),女,河南许昌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