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家训

2014-11-11 18:29董莉莉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7期
关键词:社会背景家训表现形式

董莉莉

[摘 要]汉魏时期是中国传统家训的定型时期。这一时期,家风、家训、家教这些概念已经产生,并且出现家书、遗训等多种表现形式。汉魏时期的社会背景与家训的形成紧密相关,儒家思想以及这一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内容,如修身、为官、女教等思想。

[关键词]汉魏时期;家训;社会背景;表现形式;家训思想

关于家训的概念界定,霍松林先生在《中国家训经典·序》中指出“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等,通常称为‘家训”[1](P1)。家训之于教子具有官方教育无法比拟的作用。再者中国古代因为时代限制,一般人家是无法接受学校教育的。所谓“三代而下,教详于家”[2](P1)。先秦时期的家训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具有家训性质的句、段篇一般混杂在其它内容之中,成为一部书的点缀或者是一篇文章表达其它思想的材料。汉魏时期的家训已经进入了自觉时期。“家训”一词及其异名已经出现。曹丕的《典论·太子》记载:“上书自陈,欲繁辞博称,则父子之间不文也;欲略言直说,则喜惧之心不达也。里语曰:‘汝无自誉,观汝作家书。言其难也。”[3](P8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不得饮酒食肉。”[4](P3280)大量的家训作品也已产生,如班昭的《女诫》、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汉魏时期是我国传统社会家训的定型时期。

汉魏家训的形成与其所在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汉初刘邦重视儒学,儒法并施,这就基本决定了汉魏家训的基本价值走向。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且建立太学,任用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使得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学儒读经热便成为当时的热潮。此后历代皇帝即使到了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出现时也是大力提倡儒学。

豪强大族势力从汉元帝开始抬头,到魏明帝时期形成了合财共居的大家庭,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文化上,由于儒学的发展,他们把经学作为提高政治地位的敲门砖。他们重视文化,研究经学,使经学成为家学。如弘农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5](P1759)士家大族更加注重家教以及家风的传承,是家训研究的主体。

外戚宦官专权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腐朽的政治力量,是中国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它在历史舞台上真正起作用是从汉代开始的。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兄弟专权。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宦官用权,自此始矣。”[6](P351)皇权受到削弱。再加上汉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危机加深。中国陷入了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这样的背景使得家训有了新的特点和内容。比如如何防范突然来临的灾祸,增强子孙的忧患意识成为了贵族官僚家训的重要内容。

汉魏时期是我国传统社会家训的定型时期。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封建礼教也开始得到重视,于是内容各具特色的家训便发展起来,并且逐渐伦理化、定型化。这一时期的家训表现形式有家书形式和遗训形式。

家书形式。家书主要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其中也指兄对弟,夫对妻这两种情况)对晚辈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的一种家训形式。汉魏时期家书随着纸张的发明普及开来,逐渐走向平民化。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主要是教育子弟,富有真实情感。如东汉马援写了一篇《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的侄子马严、马敦言行须谨慎,让他们效仿龙伯高为人敦厚老实,行为谨慎小心,而不要他们学习杜季良,“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5](P844-855)

遗训形式。遗训是指家训的主体在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或亲人的教诫。它或是死者在未死之前亲自写成,或是临死之时的口头训教而由后人追记。从内容上来看,遗训文献大致包括这两类事项:一是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一是对子孙辈的最后叮嘱。如曹操在临终时写下一篇《遗令》,主张简葬。刘备的《遗诏较后主》更加注重修身养德的观念,教育子孙遵守儒家规范。

相较于先秦家训思想的零散性、不系统性。汉魏家训有了基本的价值导向,更加专注于对儒家思想观念的强化与弘扬。本文主要概括为修己思想、治学思想、为官处世思想、女教思想和丧葬思想。

《大学》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P1034)因此汉魏家訓十分重视对子弟的修身教育。汉魏士人受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熏陶,素来都有大志向。但是实现理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古人教诲子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孔臧《与子琳书》云:“山霤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霤非石之整,蝎非木之凿,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之致乎?”[8](P452)孔臧以山霤和蝎虫为例教诲儿子要持之以恒,终能成大器。面对诱惑,古人教诲子弟要淡泊名利,坚定自己的信念。

汉魏时期的名臣、名士都非常重视子弟的读书、治学问题。郑玄在《戒子益恩书》中以自身勤奋严谨、潜心学问、鄙弃利禄的治学之道告诫儿子要“勖求君子之道,研续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5](P1209-1210),以扬名于当世。司马谈的《遗训》从家学传承的角度勉励儿子司马迁要致力于史学,撰写史书。他的的思想治学方法对司马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司马迁撰写史书的风格观念传承于父亲。

古代士人学而优则仕,汉魏士大夫总结自己的为官经历以及经验,给予子弟为官之道。子弟若有才,不忧不用。陆逊的家训突出一个“才”字,他认为子弟如果真的有才能,就不必忧愁自己不会被任用,所以不用使用那些刁钻手段使自己被他人熟知。为官要谨言慎行,身在官场,稍稍有不慎,就会被削官降职,因此要谦虚谨慎,三思而后行。为官还要懂得明哲保身,随机应变。东方朔在《诫子诗》中教引用典故,告诫其子处世应以适中为要,不要象伯夷、叔齐那样过于清高迂腐,要学习柳下惠随遇而安,并要“一龙一蛇”,随时变化。王昶的《家诫》训诫子侄:“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9](P745)他希望子侄遵循儒道互补的处世之道。

“所谓女训,即是指一种专门对女子宣扬封建妇道的独特家训,是封建卫道士们为达到强化夫权而撰写的特种家训文献。”[10](P33)在父权社会,女主干政、外戚擅权都是有违礼制的。这在两汉时期非常突出,汉初吕后干政,一度使得刘氏王朝岌岌可危。外戚擅权自东汉和帝以后尤其严重。在东汉后期的大约一百年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政,相互倾轨,使朝政陷入极端黑暗混乱之中。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刘向撰写了《汉书·楚元王传》,主要反映了妇女在处理与公婆、叔妹、丈夫、子女关系时应该遵守的主要准则。班昭的《女诫》是母亲训导自己女儿的著作,她在开篇阐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吾今疾在沈滯,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间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5](P2786)

中国历来重视丧葬,汉代帝王多主张简葬。汉文帝刘恒《遗诏》主张薄葬,他从事物发展的角度认为死亡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4](P433)一些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也主张简葬。西汉杨王孙在《病且终令其子》中说:“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礼制,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11](P2908)他以帝尧为例来阐发简葬观念,“昔帝尧之葬也,窍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故杨王孙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11](P2907)

汉魏家训是对先秦家训的继承和发展,正如张艳国所说:“通过儒家圣贤对话这种形式反映出来的先秦家训,又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经典,直接成为两汉及其以后人们作为治家教子的价值标准而效法、阐扬。”[12](P99-100)同时汉魏家训也对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日常的家训方面来看,两晋南北朝家训的教诫内容也是以汉魏官僚贵族对子弟教诫的各方面如治学、为官、修身等为主,训诫程式也基本是由申述教诫要求、阐明理由、督促教诫要求得以实施的叮咛或措施等三部分组成。从遗训方面来看,汉魏遗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丧葬

事宜、对亲人的最后教诫、亲人日后生活的安排等三个方面,而两晋南北朝遗训甚至是隋唐及以后遗训的内容也基本不出此三项,并且其中丧葬事宜的交代部分也仍多以嘱咐简葬为主。由此看来,汉魏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家训的定型时期,在中国家训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瞿博.中国家训经典·序[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2]尹奎友等评注.中国古代家训四书·前言[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7.

[3][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南宋]徐天麟.东汉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傅亚庶.孔丛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4

[1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张艳国.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J].中州学刊,1994,(05).

猜你喜欢
社会背景家训表现形式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家训伴我成长
从日剧《直美与加奈子》看中国人的形象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编辑动态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爱情婚姻观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