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生,王志臣,李素芬,王晓,赵廷宝
我国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探讨
杨长生,王志臣,李素芬,王晓,赵廷宝*
医养结合;老龄化;养老机构;可行性;必要性
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正改变着我国的人口结构。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剧增,高龄、病残、失能与半失能及“空巢”老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那么,这些随之而来,如何解决老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便成为我国养老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现实议题。当前对“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探讨还仅限于医学护理技术问题上,并未对新型养老模式进行系统的总结探讨[1]。因此,笔者通过对我国养老模式转型的背景,“医养结合”的理念、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并待解决的问题来进行逐一探讨。
2013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4.9%,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7%。那么,依据联合国评判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即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成为老龄社会)来看[2],我国已经真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且2013年底,全国失能老人总数已超过3700万。如何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那些高龄、病残、失能与半失能以及“空巢”老人的医疗、护理问题,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及其中隐藏的老年医疗服务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方面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供给不足[3]。因此,发展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健康有机结合的养老模式,成为缓解我国养老服务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养老和医疗健康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新型养老模式是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既能满足老年慢性疾病的治疗、康复及护理在养老机构实现的构想,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的现状,是我国今后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该模式已在我国多省市有所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河南郑州成立“老年医养协作联盟”、安徽首个医养结合试点医院——池州市东至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成立等。其涵盖内容包括:服务主体,即服务的提供方;服务客体,即服务的对象;服务内容,即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的联合、养老机构或社区内增设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管理机制,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度,具体包括“医养结合”服务的管辖部门、管理方式、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4]。
我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提到:从法律上保障老年人健康权益,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权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使之能够安度晚年,是我国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全社会各界、各职能机构及政府方面应共同关注并积极面对,予以解决。首先,我国老龄化的逐渐加剧,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口数目在逐年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大量农村的年轻人涌向城市,致使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现象。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空巢老人”数量约为9900万,且数量在逐渐递增。其次,少子老龄化(子女数量减少)是我国老龄化的另一特点。家庭规模小型化导致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长期护理照料的情况越来越少,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明显突出。再次,传统的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单一,只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及一些文体娱乐活动等服务,缺乏医疗卫生护理服务。偶有一些养老机构虽然内设有医疗方面的服务,但受到诊疗水平、医疗设备及缺乏专业的医护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患有慢性病、突发疾病的老人仍无法满足长期的需要。最后,我国当前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是相互分离的,医疗机构可享受医保政策,而养老机构不能;这就使得许多患病老人成为医院的常住户,医院“压床”现象频发,影响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当老人患有慢性或突发疾病需要救治时,往往家属送往医院,这可能会延误治疗,也增加了家人的负担。其实,对于老人来讲,医疗问题是他们关注的焦点。选择既能养又能医的养老机构,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是老年人的最大心愿。因此,发展“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较传统养老机构应有如下优势:(1)专科医师每天查房,不定时巡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24小时有值班医师、护士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2)老人病情变化时及时通知家属并积极抢救、治疗,可随时将老人从养老区转到医疗住院区,及时诊治突发的疾病;(3)老人得到及时治疗,家人不必耽误宝贵时间;(4)配备救护车随时接送老人;另外,应该从医养结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难点为突破口来解决问题。我国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医养结合”的新型模式还不能被所有人认可;养老机构内设置专业的医务部门难度大,养老院收容的大多为自理能力差的老人,因身患疾病,很难享受更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老人就医因此成为一大问题,而且现阶段我国专业的老年医护人员非常短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数据上来看,我国的医护比例较国际标准相差甚远(国际医护比例1∶2.7,而我国仅1∶0.61)。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对医疗与养老的需求也不断越来越大。因此,建设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是我国老龄工作的一项新任务,也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适应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势在必行。
3.1 我国目前的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的模式是在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之后,将老年人健康与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整合照料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既有配建医疗机构或卫生室的养老机构,也有具备养老功能、开展老年护理的医疗结构。(2)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综合性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3)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
3.2 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4]:(1)服务主体不能主动积极参与,而且资金投入量少;(2)服务内容单一且收费标准偏高;(3)政府多部门管理存在交叉,政策落实困难。因此,必须提高供给服务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完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必须多样化,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针对性的定制服务内容;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并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
另外,笔者认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让我国老年人受益,政府政策需给力。冯丹等[5]对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总结如下:(1)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合理选择转型对象是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2)机构上级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是制约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3)对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服务项目的界定是转型的关键;(4)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5)筹资问题。因此,政府应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机构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政府要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合作医疗,支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内设养老区或建立协作关系,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续性的医院支持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政府要支持养老机构开展特色服务;政府要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监管,如加强对收费标准、财务管理的监管;医疗保险机构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等;政府要成立区域性的老年医养协作联盟;参照发达国家经验,由单位及个人出资购买护理保险,减轻年老失能需要护理时高额费用的压力;政府要提高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待遇,缺乏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护士数量不足、医护比例不合理、老年护工质量不高、普遍缺乏老年科医师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护理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季晓颖[6]的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医护床位比例失调,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相差甚远。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从业心态偏倦怠的环境下,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相应合理政策,不仅在资格认定、评定职称、评优等方面与医疗机构同等对待,且应参照医疗机构内同级别医师、护士待遇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资助补助,使之付出与回报相匹配,提高该领域医护人员执业认同感与成就感,这是发展“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人才保障,也是重中之重。
[1]吴园秀,罗铁娇,罗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4,14(3):149-151.
[2]马宁,成兴波,韩俊霞,等.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7):645-648.
[3]宫芳芳,孙喜琢,邱传旭,等.我国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实践现状[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2-4.
[4]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5]冯丹,冯泽永,王霞,等.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社会学,2015,36(4):25-28.
[6]季晓颖.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A):927-928.
[2017-01-20收稿,2017-02-17修回][本文编辑:刘立平]
R197
C
10.14172/j.issn1671-4008.2017.08.039
250031山东济南,原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杨长生,王志臣,李素芬,王晓,赵廷宝)
赵廷宝,Email:doctorzhaotingbao@163.com
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7.0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