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善玲
抗战后翻译官出国留学的波折与示鉴
魏善玲
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为兑现抗战期间的承诺,决定在全国举行翻译官出国留学考试。期间曾出现留学资格、留学名额等诸多矛盾,但最终于1947年夏考选出100名。其后国民政府以外汇困难为借口,不断拖延出国时间,致使已录取翻译官未能顺利放洋。翻译官留学之事无疾而终,导致一批优秀人才丧失出国深造的机会。翻译官出国留学的波折与流产,是国民党一意孤行发动内战带来的恶果。国民政府在翻译官留学问题上频频失信于民,这也是导致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之一。翻译官留学问题,缘于外敌入侵而止于内战,可见战争是影响社会发展的罪魁祸首,而和平稳定才是个人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抗战后; 翻译官; 留学; 国民政府; 留学档案
抗战后翻译官留学之事,从抗战胜利之初就开始筹划,曾在全国同时进行选考,国民政府也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最终却劳而无功、无疾而终,这不能不说是留学史上的一件憾事。如此兴师动众、轰动一时的留学大事,学界对其关注的并不多,一些有关留学的专著或语焉不详或一笔带过①《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四册(刘真主编,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仅对翻译官留学考试的内容和录取名额进行摘录。其他有关留学专著如《中国留学通史(民国卷)》(元青等著,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留学教育管理的嬗变》(冉春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中国留学教育史》(谢长法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等,对抗战后翻译官留学之事只是稍有涉及,大多语焉不详。。其实,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存有大量关于抗战后翻译官出国留学的史料。因此,笔者拟以此为中心,通过梳理留学档案,再现战后翻译官留学考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考证已录取百名翻译官最终是否放洋问题,以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引起国人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
翻译官有时也被称为译员,是抗战后期国民政府为解决语言障碍而专门为美国来华参战的盟军所征调的担任翻译和联络工作的人员。众所周知,在中国抗战初期,美国并没有真正卷入中日战争,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才对日宣战。接着,中英两国也对日宣战。从此,亚太地区出现了中美英联合对日作战的新局面。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议中将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援华方案作为重要的议程之一来进行商讨。此后,大批美军来华,中美两国军队在中国、越南、缅甸、印度等战区协同作战。为解决与盟军语言上的交流障碍,国民政府命令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在国统区各高校和高中征调精通英语的毕业生或肄业生来充当盟军翻译官或联络员。担任盟军的翻译工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召集译员非常困难”,实际上报名人数远远满足不了战时通译工作的需要。为鼓励知识青年积极充当盟军翻译官,国民政府在征调时“以译员成绩优良者可由政府派送留学为号召,嗣奉蒋委员长
面谕,如成绩优良者可以百分之十至二十公费出国”*《译员留学考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46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2)—139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以下简称“二档馆藏”)。。“一时知识青年、公务人员均抱爱国热忱响应政府号召,军中翻译官人数遂与日俱增,至抗战结束之时,已达三千六百人左右。”*《全国复员翻译官联谊会致教育部呈》,1946年7月2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
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的承诺是征调翻译官人数骤增的重要原因。为鼓励知识青年从军的热情,蒋介石以党政军最高代表的身份于外事局征调译员之际允诺战后大量资送深造,以示国家酬庸之意。如此承诺,对于热血青年来说不啻为一种激励和鼓舞,因为在当时出国留学毕竟是很多知识青年非常向往而机会难得之事,所以即使奔赴前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们还是踊跃报名,这不能不说是政府允诺的结果。同时,这也反映了知识青年对国民政府、对蒋介石的信任。但战后进行翻译官留学考试的过程和结局却让这种信任支离破碎、灰飞烟灭。
抗战一结束,翻译官出国留学问题即被提上日程。翻译官留学的具体方案是在军委会外事局、军训部和教育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拟定出来的。1945年10月19日,外事局邀请教育部与其一起作初步会商,在此基础上,外事局主稿,并约集教育部和军训部代表会稿,拟具出《翻译官战后出国留学办法草案》和预算表一份,并于12月21日呈给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该《草案》规定:“凡曾任外事局翻译官,除高中未毕业或因过失离职者外,均得参加翻译官战后出国留学考试”;选派名额“以外事局原有翻译官总数百分之二十为限”;考试时间“定于三十五年四月分区举行”;成绩计算,“学科考试占总分百分之七十,服务成绩占总分百分之三十”;“翻译官留学经费由政府指拨专款交教育部支配应用”*《军事委员会外事局翻译官战后出国留学办法草案》,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08,二档馆藏。。蒋介石对此留学方案基本同意,他甚至在选送名额上将其具体化:“令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军训部部长白崇禧、外事局局长何浩若:……会呈及附件均悉,除将该办法标题下‘草案’二字删去及办法内之第三条应于翻译官总数下加‘三千六百员之’六字,并于二十下加‘七百二十员’,括弧外余均照准,仰即遵照。此令。委员长蒋中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令》,1946年2月9日,译制字第9632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08,二档馆藏。蒋介石明确指示,将在3600名复员翻译官中选出720名出国深造,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最高军政长官,他的批示成为以后许多复员翻译官要求按既定方案施行的重要依据。
按计划,翻译官留学考试拟定于1946年4月举行,却一直到1946年底才开始具体筹划。同一时期教育部主办的公私费留学考试均在分别举行,而翻译官留学考试却以国家经济困难为借口不断后延,其原因也是可想而知的。1946年举办的公私费留学考试,或由留学者自己出资,或由国外奖助金提拱经济支持,而翻译官出国留学却明令“由政府指拨专款”,而且人数较多,这就意味着政府要权衡考虑,既不想失信于民,也不愿把其摆在首位,只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才考虑如何实施。
作为留学考试的具体组织者,教育部在主持全国翻译官留学考试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在接获行政院最后指示之后,教育部开始筹组译员留学考试委员会,于1946年底和1947年初召开两次讨论会,并于1947年1月31日公布《翻译官留学考试章程》。该章程分为留学名额、留学资格、报名日期及地点、报名手续、考试日期及地点、考试科目、各科成绩计算、留学年限及待遇等九项,每一项又具体阐述为若干项*《教育部翻译官留学考试章程》,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2)—1398,二档馆藏。。为慎重对待此事,教育部还颁布了分区考选办事处组织章程,对分区考选工作作了详细说明和规定。在教育部的严格要求下,各考区对译员留学考试认真而慎重。比如重庆教育厅在汇报中说:“从报名之日起,以至试卷运京之日止,经办人均业业兢兢,不敢松懈,以免发生意外致陷贻不可挽救之过失,故制卷、弥封等手续特令严密注意,试场布置亦足够考试之便利,因此,全部考试在庄严肃穆有条不紊中进行,毫无枝节之事发生”*《教育部译员留学考选委员会重庆区考选办事处办理试务经过报告》,1947年4月28日,第22925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08,二档馆藏。。
1947年4月1-3日,南京、重庆、北平、昆明、武汉、福州、广州等7区同时举行了翻译官留学考试。从教育部的统计来看,当时全国共有2037名复员翻译官报名,但实际参加考试者是1720名*《有关留学事务之各种统计表册》,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6,二档馆藏。;南京和北平两个考区参考人数最多,这两处也是中国典型的文化中心;从考试各学科来看,参加文法学院和理工学院考试者人数较多,而医学院人数最少,这是因为,战时很多学医者都参加了医护工作,而很少参加翻译工作;从应考者的学历来看,大学毕业者和大学肄业者人数相差不大,而高中毕业者人数却非常少,这是因为,参加盟军翻译工作的高中毕业生本来就少,而且留学考试主要是知识的竞争,很多高中毕业者在高手如云面前主动选择放弃。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录取名单,文法学院录取38名,理工学院录取32名,师范学院录取2名,农学院录取14名,商学院录取5名,医学院录取4名,高中录取2名,以上共计97名*《教育部第一期翻译官留学考试录取名单》,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08,二档馆藏。。
此外,还有3名是从已自费在美求学的复员翻译官中通过审核材料确定公费名额的。在翻译官留学名额公布以后,因外事局在美工作并已取得美国大学入学许可证之译员约100人,纷纷请求免试给予公费,教育部不得不将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1946年8月2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为业已到美之翻译官纷纷请求就核定名额内给予公费待遇”问题进行讨论;12月12日译员留学考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将此问题作为重点进行讨论。该委员会提供讨论的三个方案是:A准如所请,B规定此额用甄审方法决定,C极应参加考试。最后委员会决议“该批译员准此次一百名中保留三个名额,由各生呈送成绩单经审核后公布”*《译员留学考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46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2)—1398,二档馆藏。。为此,译员留学考选委员会又专门聘请陈裕光、萨本栋和何浩若对这些申请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最终从中选出了唐自东、凌大伟、张念智三名*《在美留学三译员核给官费》,《教育通讯(复刊)》1947年第6期。。
翻译官留学考试,从1945年10月提上日程开始讨论,然后在全国公布留学方案和考试章程,并为此专门成立译员留学考试委员会,直到1947年4月在全国7区同时考选,2000多人报名考试,最终录取100个名额。此声势可谓不小,但最终录取人数却并不可观,毕竟与原定720名相差甚远,与前期的高调宣传反差太大。国民政府不能信守承诺,不仅让复员翻译官们怨气冲天,即使在一些无关者心目中,政府形象也大打折扣。
自抗战胜利后翻译官出国留学问题被提上日程之后,国民政府不断更改留学计划,减少留学名额,还有一些翻译官莫名其妙地被拒考,致使在考选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其中争论最多的是关于留学资格和留学名额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争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发人深思。
其一,关于留学资格问题
为明确哪些译员确有过失而不能参加报考,外事局特向教育部造送一份《军事委员会外事局翻译官经受撤职处分名册》,并希望教育部“嗣后凡持有外事局任何翻译官证件者(除列入上项名册及高中未毕业者)均请准予报名参加考试”*《军事委员会外事局致译员留学考试委员会公函》,留字第11483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2)—1398,二档馆藏。。笔者从这份名册中发现,受撤职处分的译员有250多名,在这些人员中,有些名字下有“开除”“除名”“未到差”等备考字样,该名册对这些备考添加了附注说明:“凡经注明除名、开除或未到差者,均非受撤职处分,但其除名或开除之原因大都为工作不力或不假而去,或不能与美军合作,至未到差即由局分发后未到配属机关报到,亦即事实上全未经过服务者。”可见,在中美合作过程中,翻译官的一举一动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详细的记录,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过失”。而对于翻译官来说,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残酷。当他们手持合格证件前来报名时,却被莫名其妙地拒之门外。于是他们纷纷上呈教育部,以求合理说法。但教育部不明就里,在回复译员询问时往往以外事局所造名册为依据,给不出合理解释,导致被拒考者怨声载道,知识青年与政府之间的怨恨也愈结愈深。
有许多被拒考者,是因为其名下注有“美军函请勿派赴美留学”字样。比如译员邓之馨,在抗战胜利后奉命遣散,获有外事局离职证,证件上注有“准予参加出国考试”字样,而且成绩优良,同时美军亦曾发给其工作优异之推荐书,但在报考时却发现,“译员调查表”中邓之馨名下注有“美军函请勿派美留学”字样,“询何故,答曰,服务期间可能有过失,再查服务成绩则为八十八分,报名终于被拒”*《教育部批复邓之馨》,1947年3月17日,留伍字第15070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09,二档馆藏。。邓之馨对此非常愤慨而且不解,若真有过失,则不但应剥夺报考资格,而且应受严重惩处。但美军既给予成绩优良、准于报考凭证,现场报名时却又被拒,理由又是“美军函请勿派美留学”。如此矛盾,教育部仅以依外事局所送名册为根据来搪塞了之。笔者仅从《军事委员会外事局翻译官核准参加出国留学考试清册(二)》中,就发现有95名翻译官名下注有“美军函请勿派赴美留学”字样。而根据规定,这一部分人则不能参加留学考试。这对于精心准备、充满希望的译员来说“无异晴天霹雳”,“顿时意灰志消”,对于“品学具优力求上进之青年,对其人生前途之影响至深且巨”。可以想见,心怀怨气的知识青年必然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而政府的声望自然也在这部分青年的心目中一落千丈。政府如果失去青年的信任,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同是作为政府征调的译员,他们虽不隶属于外事局,但他们与外事局翻译官做同样的工作,甚至现在仍在军事部门担任翻译官之职,按章却不能参加留学考试,这也引起了一部分译员的不满。1947年1月31日,空军总司令部向教育部发出公函询问此事:“查本年度举办译员留学考试,闻规定只限于外事局译员参加等情,惟以本军译员亦多系贵部由各大学征调之学生,经前军委会译员训练班结业后分发而来,按该班译员一部分分发外事局,一部分发至本军,配合陆空部队作战,担任盟军联络事宜,其任务至极艰巨,对国家之贡献亦复相同,政府为国家培植人才,自不应薄此厚彼,有轩轻之分,此项规定殊欠公允”*《空军总司令部致教育部公函》,1947年1月31日,三十六号晋发第40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不久,陆军新编第一军也向教育部询问类似的问题。教育部以同样的理由委婉地拒绝了:“关于应考资格一项,译员留学考选委员会议决,以外事局译员为限,所请关于准予贵部译员请破例参加登记考选一节,以格于规定,歉难照办。”*《教育部致陆军新编第一军司令部代电》,1947年4月14日,留伍高字第19929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对于有同样经历和贡献的翻译官,政府却厚此薄彼,其原因可从《申报》的报道中看出一点端倪:“外界其他译员,纷向教育部请求开放,不以外事局译员局限,教因此事系前军委会规定,呈奉行政院核准,此项公费由国库支付,现以外汇存款有限,势须紧缩,不能开放增加名额。”*《教部定四月一日起举行翻译官留学考试》,《申报》1947年2月3日第8版。说到底,国民政府不能放开权限、增加名额,是要减少国库支出。此时国共内战正处于胶着状态,国民政府一切以军事为重心,外汇存款自然更多地考虑用于军事,而不是用于教育方面。
其二,关于录取名额问题
关于翻译官留学最终录取名额问题,从征调译员之初明确的承诺到尘埃落定最终确定100名,其间经历了许多曲折。“名额问题,几经波折,原定为七百二十名,后以费用太大,核减为一百名,兹经各地译员纷纷请求,主席特予批定为三百六十名。”*《翻译官留学名额核定三百六十名》,《申报》1946年8月29日第6版。但到1946年11月18日,行政院又指令“仍维持原额一百名”*《译员留学考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46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2)—1398,二档馆藏。。在一年多时间内,留学名额由720名减到100名,再增到360名,最终又减为100名。其间反复的原因,无非是“外汇存款有限,不得不谋紧缩”*《行政院致教育部训令》,1946年7月6日,节京嘉丙字4220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事实上,名额的变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抗战胜利后初期,国共内战还未开始,各项建设也亟需各种人才,应复员翻译官的强烈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表现政府的诚信,所以国民政府慷慨允诺。但到1946年夏,国民党挑起内战,外汇开始紧张,所以留学名额严重缩水了。至1947年,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政府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无论他们如何争取,视军事高于一切的国民政府也会置之不理的。
留学名额从最初的720名直降到100名,意味着许多翻译官将失去留学机会,因此他们中不断有人致呈教育部,或直接致呈行政院,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1946年7月17日,全国复员翻译官联谊会推派5位代表谒见教育部长,7月29日又致呈教育部和行政院,“敬祈在本案未获原满解决前暂缓举行考试”*《全国复员翻译官联谊会致教育部部长呈》,1946年7月2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8月28日,该联谊会北平分会又致电教育部长,除了强调各译员的经济困难之外,还提出一种派遣方案,即在国库支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考试后定期分批出国”,如此则可以保持原定之名额,维护政府法令之威信,而滋国家培植青年之大德*《复员翻译官联谊会北平分会致教育部部长代电》,1946年8月28日,平秘字第伍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但无论他们如何声泪俱下地申诉,国民政府依然我行我素。
1947年5月,译员留学考试已经结束,录取名额已经选定,但复员翻译官联谊会仍然痴心不改,在多次致呈教育部、行政院都无果的情况下,他们又致呈蒋介石:“恳请钧座仍按原定留学名额七百二十名”*《复员翻译官联谊会致国民政府主席呈》,1947年5月25日,联字第19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蒋介石又令行政院将此呈转给教育部来解决。蒋介石决不是真正地想维持原定名额,而只是将其推给代表其意志的行政院,使其找一个妥善解决的办法。作为行政院下属部门,教育部不得不给出一个交待,于是教育部称这次翻译官留学考试只是第一期,“至第二期何时考选以及名额若干,俟第一期考取之译员派遣出国后再行呈请钧院核定”*《教育部致行政院秘书处公函》,1947年6月27日,留伍文字第35759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这种按批次派遣的说法既可应付复员翻译官,也可敷衍行政院。但教育部清楚,“今定为一百名,不特引起译员之不满且怨,失政府威信,但政府外汇支绌不得不然,故一百名上加‘第一期’三字,表示政府将再举行”*《译员留学考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46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2)—1398,二档馆藏。。虽然教育部自己也不确定,以后还有没有翻译官出国留学考试之举。
翻译官留学考试在全国7区同时举行,涉及人数众多,可谓兴师动众、喧嚣一时。但经过选拔之后,已录取之百名翻译官却迟迟接不到政府放洋通知。关于已录取之百名翻译官最终是否放洋问题,一些留学专著对其语焉不详,有的根本不提此事,更不用说深入探讨其是否放洋问题了。为彻底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对其进行了细致考证。
从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留学档案来看,已被录取之译员不断向教育部询问,教育部也曾为此事多次向行政院请求拨款,但都无果而终。从1947年夏拿到录取证书,到1948年初尚未接到办理出国手续通知,翻译官们十分焦急,他们纷纷致呈教育部询问结果。1948年3月19日,译员顾学杰在呈文中诘问教育部:“贵处呈请行政院拨发经费已历半年,是否业已拨到?若已拨到,出国之手续应如何办理?若未拨到约于何时始能出国?”*《译员顾学杰致教育部函》,1948年3月19日,感字第436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教育部回复说:“翻译官留学经费迄未奉拨到部,何时出国及出国申请手续另候通知。”*《教育部复顾学杰函》,1948年3月27日,留伍文字第16443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按照教育部透露的消息,到1948夏应该能将他们放洋了,可是夏天已经来临了,教育部还没有任何说法。有一部分译员自感人微言轻,将希望寄托在教育家朱经农身上。从6月10日朱家骅回复朱经农的询函中可以看出,教育部也十分无奈:“第一期考取译员出国一案,部中三次呈院请拨公费未奉准,现拟继续呈请,惟目前政府困难,能否邀准,转知各生静候院令为荷。”*《教育部长朱家骅致朱经农笺函》,1948年6月10日,留伍字第31875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此后朱家骅又为此事两次向行政院呈请拨款,都无果而终。笔者查阅所有关于翻译官留学的档案,都未发现他们顺利放洋的消息。
翻译官留学之事社会影响较大,无论他们最终是否放洋,都会引起媒体的密切关注。从1948年6、7月《申报》对此事的报道情况来看,翻译官们多次推举代表到教育部请愿,“为要求早日出国,最近连续向行政院、立法院及教育部请愿,表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翻译官留学证件教部允接受缴验》,《申报》1948年6月21日第6版。。杭立武次长接见了他们,“亦无具体答覆”。这些代表多来自沈、沪、汉、穗等地,“大都抛弃工作,食住无着,故屡向教部请愿,要求履行允诺,态度至为坚决”*《翻译官在京请愿》,《申报》1948年7月20日第7版。。教育部在口头上表示“积极进行”,实则采取“拖”字政策。因为行政院坚不拨款,教育部再如何积极配合也都无济于事。从《申报》及其他媒体的报道来看,也看不出这批翻译官顺利放洋的消息。
从当时国民政府的留学法规来看,1948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政府以外汇支绌,暂停公自费留学生考试”*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四册,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第2187页。的规定。至1948年10月,关于已录取之百名翻译官,行政院通过政府官报《中央日报》对外明示:“以格于经济紧急措施令及库存外汇短绌结果,已令教部婉劝该员等暂缓出国”*《译员留学暂缓举行》,《中央日报》1948年10月1日第4版。。从时间上来推断,此时国共内战已进入决战时刻,国民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此事,而此后国民党军队又节节败退,“暂缓出国”就变成了永远不能以国民政府公费名义出国了。
最后,从百名翻译官录取者之一“陆以正”的回忆中可以证实,他们确实没有以政府公费的名义出国留学。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因为在抗战时,当了一年的翻译官,政府为了奖励,当时招考一百人公费去美国留学,我考取了。……后来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就赖掉了公费留美的帐。……存够了5000美金,所以是自费到美国的。”*陆以正:http://baike.baidu.com/item/%E9%99%86%E4%BB%A5%E6%AD%A3?fr=aladdin.访问日期:2016年6月20日。由此可说明,即使被录取的翻译官中有部分人出国留学,也不是国民政府出资派遣的,而是以自费等其他形式出国留学的。
如此声势浩大、几乎全民皆知的事,结果却无疾而终,不禁令人遗憾。那么导致其不能顺利出洋的原因是什么?从国民政府的公开言论来说,其直接原因是经济困难,“外汇支绌”。经费问题确实是关键因素。如果经费充足,国民政府就无需在留学名额上多次反复和严重缩水,不会将规划好的考试日期后延,更不会在录取证书颁发一年后还不放洋。但是,导致经济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无疑是国民党一意孤行挑起内战引起的。抗战刚结束,内战又起,在军事高于一切的战争时期,军费开支居高不下,为解决财政赤字就不断发行纸币,从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外汇困难自然就难免了。在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政府以军事为重心,留学教育自然就被边缘化了。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国民政府分崩离析,翻译官留学之事的流产也就自然而然了。
翻译官出国留学之事,仅从政府的承诺和译员的贡献而言,他们被选送出国深造也是理所当然的。国民政府在征调翻译官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允诺战后将其中优秀者选送出国留学,此号召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鼓舞作用。而被征调入伍的年轻翻译官们放弃学业,冒着生命危险,随着盟军奔赴前线,对抗战胜利也确实帮助很大。正如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柯克上将所言:“敝国驻青部队之工作倘无该员等之协助,恐未能如是顺利”*《国防部致教育部公函》,1947年4月2日,三十六腾相发字第7032号,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档案号:五—15310,二档馆藏。。但抗战后的考选工作却半途而废,已选出的百名翻译官却未能顺利放洋,致使一批优秀人才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这不仅是个人前途的损失,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损失。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信誓旦旦地在全国征调翻译官,抗战后又在全国兴师动众地进行翻译官留学考试,结果是翻译官们凯旋了,而出国留学却成了一场无果而终的闹剧。此事的社会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既是对国民政府的信任,也对自身前途充满了希望。但国民政府却出尔反尔、过河拆桥,不仅在留学资格上种种限制、留学名额上大大缩水,而且不断拖延考试日期,录取后又不让其出国,既给予希望,又不断让其失望。政府如此反复,必然威信大失。不仅翻译官们心怀不满、怨恨丛生,全国人民都从中看清了国民政府的本质,从而抽离对其信任,这对一个政府而言是致命的危险信号。虽不敢说翻译官留学之事,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有多大影响,但确实是其失信于民的一个真实写照。如果政府频频失信于民,则离其垮台也就不远了。
翻译官留学之事,因外敌入侵而引起,又因内战而最终流产,可见战争才是罪魁祸首。在日军虎视耽耽要吞灭中国的情况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曾喊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政治口号,广泛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爱国和个人前途的权衡下,青年学子们纷纷投笔从戎。可是抗战结束不久,国民政府又一意孤行挑起内战。在军事高于一切的战争时期,留学教育被弃之不顾,国民党政权也因失去人民的支持而败退台湾孤岛。可以说,战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劳民伤财、破坏社会发展之外,对个人的身心发展和前途命运也有较大影响。相反,和平稳定才是社会进步、人民自由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不仅要防止外敌入侵,更要杜绝内乱,只有如此,才能国富民强。
[责任编辑:以 沫]
The Problems of Studying Abroad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after Anti-Japanese War and its Edification
WEI Shan-ling
(History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P.R.China;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8, P.R.China)
Not long after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hold the national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studying abroad for the purpose of meeting its wartime commitment.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qualifications and places during this time, 100 candidates were chosen from the summer test of 1947 finally. Howeve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kept delaying the time to send these candidates to go abroad under the pretext of foreign exchange difficulties so that they failed to go abroad on time. And in the end, the plan was cancelled, which caused these talents losing the opportunity to go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The underlying reason is tha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rbitrarily adhered to start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abortion of the plan vividly reflected the dishonesty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such dishonesty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auses for its later rapid collapse. The problem of the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studying abroad arises from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ends with the Chinese Civil War. So, the war is the first and foremost obstacle to block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hile peace and stability ar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human beings and human society.
After Anti-Japanese Wa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Studying abroad;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Study abroad archives
2017-02-0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留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1ZD&101);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课题“民国时期《申报》留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4LSD003)。
魏善玲,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23),《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徐州221008; weishanl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