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李小瑞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文学研究·
元代平阳杂剧作家群创作特征新论
赵 敏,李小瑞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元代平阳作家群的杂剧创作繁盛,影响深远,从内容和形式上均体现了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探讨其杂剧创作特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元代平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影响。
元代平阳杂剧;时代性;主体性;民族性
平阳(今山西临汾)地区是中华民族祖先最早生活开发的地区之一,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先秦时期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唐代晋州,宋代平阳府,金代平阳府,元代晋宁路,明清平阳府都位于这一地区。特别是金元时期,平阳一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仅次于大都。其稳定的政治环境、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以及深厚的民间艺术孕育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杂剧作家,颇具代表性的北方杂剧因之盛极一时。由此,也逐渐形成了以平阳为中心的山西杂剧作家群体,从而奠定了平阳在元杂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元灭金(1234)至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元杂剧创作的繁荣时期,形成了大都、真定、平阳、东平四个创作中心。其中以山西平阳为中心的文人群体逐渐形成平阳作家群,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境遇相类,共同的时代特征、地域文化背景及相对集中的创作环境,孕育生成了这一独特的作家群体。元代前期,平阳虽然在战争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经济恢复较快,伴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娱乐文化的需要,传统的诗词歌赋、茶馆清唱、“执红牙板式”的歌吟,已不能满足人民的娱乐需求,于是戏剧这种观赏性极其强得文艺形式应时而生。瓦肆、勾栏、乐棚等固定演出场所增多,观赏者往往“挥金与之”,平阳作家群的杂剧创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蒙元灭宋后,将杭州作为省治,政治中心南移,元杂剧演出的重心也逐渐难移,元代平阳作家群中杂剧的创作才暂告一段落。
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的“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五十六人”中,平阳籍有6位作家:石君宝、于伯渊、赵公辅、狄君厚、孔文卿、李潜夫。而“方今才人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仙曲吊之”,记载的则是平阳作家郑光祖,是元杂剧创作由前期向中后期过渡的代表人物。《元曲选》辑录这7位文人的剧目共有26种,其中12种剧文亡佚,仅存剧目,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14种。
热衷于历史剧与爱情婚姻剧的创作是平阳作家群杂剧创作的一个鲜明特色。从平阳作家群所创作的26种剧目来看,历史剧和爱情婚姻剧占创作总量的2/3强。其中尤以历史剧为盛,这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渊源与英雄崇拜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仅从剧文亡佚的12种剧目来看,还不足以推断其创作指向的话,那么从完整留存的14种剧目中可以看出其创作题材的丰富性、时代性、地域性等文化特色。现存5位作家的14种杂剧分别是:石君宝的《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李潜夫的《包待制智赚灰栏记》,狄君厚的《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孔文卿的《地藏王证东窗事犯》,郑光祖的《迷青锁倩女离魂》、《谄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耕莘野伊尹扶汤》、《钟离春智勇定齐》、《程咬金斧劈老君堂》。从题材来看,这些杂剧分神仙道化、社会伦理、公案、爱情婚恋等众多题材。本文研究的对象,也正是基于5位平阳籍作家所留存的这些题材多样的杂剧创作。
元代平阳杂剧作家群创作尽管存世不多,但受其独特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特性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作品主题的时代性 元代平阳作家杂剧创作主题丰富,就婚姻爱情剧而言,前期以石君宝为代表,其笔下的女子形象个性鲜明,多描绘刻画平民阶层女子的执着勇敢、独立自主的爱情追求、反映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富有积极意义。比如《秋胡戏妻》中的梅英性格刚烈,面对自己苦苦等待了十年的秋胡的戏弄,她不但愤怒斥骂,而且还主动让丈夫写休书,最后还提出“整顿妻纲”,体现了下层普通女子性格的刚烈和人格的独立自主。妓女李亚仙为爱情不屈不挠,韩楚兰自力更生不依靠男人,张倩女身魂分离追求爱情人生,诸如此类大胆的追求在下层女子身上多有体现。
公案剧与历史剧是平阳作家杂剧创作中较受世人关注的题材。元代异族统治,官吏腐败,巧取豪夺,仗势欺人。李潜夫的《灰栏记》就通过独特的断案视角,揭露了元代吏治的混乱腐败。历史剧则大都取材于历史传说故事,重封建伦理道德,诸如孝、仁、义等思想的传播。比如孔文卿的《东窗事犯》,就通过灵魂托梦来揭露了奸臣秦桧对忠良的恶行,为岳飞含冤而死鸣不平,以此来暗示元代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元代崇尚武功却不重文治,表现在戏剧中如《王粲登楼》写王粲空有满腹才情和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无奈与激愤,杂剧第三折《红绣鞋》、《幺篇》、《满庭芳》等词亦直抒胸臆,表达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
艺术来源于生活,平阳作家群杂剧创作在主题上以婚姻爱情、历史公案为主,折射出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吏治的腐败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愤,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和时代政治色彩。
(二)佛、儒思想的融合 元代平阳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具有思想多元融合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儒家的忠孝思想,佛教的惩恶扬善、因果报应思想的融合。元代统治者建国后,在思想政治方面推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方略,体现在杂剧创作中,剧作者亦不自觉将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
平阳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有许多体现儒家忠孝思想的忠君爱国形象,比如介子推、周公、岳飞等,其中介子推更是忠君爱国形象的典型。在杂剧《火烧介子推》第一折中,面对晋献公宠信骊姬,贬谪贤能、昏庸无能,介子推敢于直言进谏。重耳遭国舅追杀,逃至介子推家,介子推之子介林自刎替死,以假人头蒙骗过关。介子推陪重耳逃亡,途中绝粮,割股啖君,直到将重耳安全交给楚使后才离开。在国家危难之际,介子推不离不弃,始终保护着太子,忠君爱国的高尚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郑光祖的《周公摄政》中周公悉心辅佐周武王,在武王病危时周公向神祈祷:“愿三天神意察,把吾皇寿考增,宁可促微臣老性命。”武王死后,他竭力辅佐幼主成王,鞠躬尽瘁,面对奸臣三监的诬陷,他极力辩解,表白忠心。后来,周公又亲自率兵东征,讨伐三监。他对国家忠心耿耿,将安邦定国作为自己的职责,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忠义的化身。孔文卿《东窗事犯》表现了岳飞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楔子中一连用12个“不合”来诉说自己的冤屈,并发出了“皇天可表,岳飞忠孝”的感慨,不仅刻画了岳飞的爱国形象,也表达了人们对忠孝思想的渴求。
孝道思想被视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在平阳作家群的杂剧创作中也歌颂了传统的孝悌思想。比如《秋胡戏妻》中罗梅英为了奉养婆婆,替人“缝联补绽,洗衣刮裳,养蚕择茧”,以至于婆婆希望转世作梅英的媳妇来报答她的孝顺之情。梅英奉养婆婆,对婆婆关怀备至,体现了孝的美好品质。《谄梅香》中的白敏中也非常孝顺,父亲去世三年,他为父亲守灵三年,至纯至孝可见。
佛教宣扬惩恶扬善、因果报应,元代平阳作家群创作的杂剧作品中尽可能地展现恶人无耻的行径以及悲惨的结局,比如《东窗事犯》中的秦侩夫妇东窗下谋议陷害岳飞,最终在阴司中被剖棺椁坐尸骸,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灰栏记》中张海棠的冤案得以平反,孩子寿郎被包公判给自己,马员外的妻子和王长史这两个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都体现了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思想。
(三)民族性 少数民族人物的凸显,在元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彰显出了不同的民族特色。比如,石君宝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作家,其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婷》讲述灵春马与女艺人韩楚兰相爱的故事,灵春马为女真族人,全名叫完颜灵春马,展现了女真族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整个元代平阳杂剧中,将少数民族人物作为杂剧主人公的事例颇为罕见,体现了不同民族的融合和思想的变化发展。而且,该剧中还出现了“天上鹞”、“海东青”这些金元时期女真等游牧民族常用的猎鹰,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元杂剧是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就其总体风格来讲,展现出不同特色:
(一)艺术风格的精妙性 元代平阳作家群之杂剧创作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布局巧妙合理,语言通俗易懂,多口语化色彩。就平阳作品群杂剧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来讲,女性形象如梅英、李亚仙、韩楚兰、张倩女等,大都美丽善良、勤劳正直、追求自由、坚强独立,有鲜明的自主意识;男性形象则多以历史英雄形象为主,周公、伊尹、介子推、关羽、张飞、岳飞等,行侠仗义、舍生取义、鞠躬尽瘁、忠君爱国,这些英雄形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亦契合了晋文化的思想和特征。
元杂剧的结构体制基本上是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正好契合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然而平阳作家杂剧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每折之中叙述的故事也很完整,往往多线交织,各种戏剧矛盾尖锐突出,情节发展紧凑动人。比如《秋胡戏妻》中四折故事的完整性,《倩女离魂》剧本采用复线结构的同时,还将幻化的倩女神魂分离与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这种结构布局,不仅使戏剧具有传奇色彩,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平阳作家群的杂剧语言以自然通俗、口语化为主,呈现出浅显粗俗的特点。尤其是口语、俗语、方言等民间语言,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比如平阳杂剧中用“俺”、“老身”、“浑家”等人称代词。在话语结尾会用“波”、“呵”、“那”、“哩”等来表示娇嗔、怨怒等语气。口语化、地域化的语言表达更适合当地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在勾栏瓦舍、市井舞台上广泛演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平阳杂剧大众化、市民化色彩的形成。
(二)杂剧表演的地域性 平阳作家群的杂剧创作还体现了当地浓郁的戏曲文化和民间艺术传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尧舜禹等部落首领就曾建都于平阳地区,流传下来的民歌有以尧时的《击壤歌》、舜时的《南风歌》等。春秋战国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晋国的优施、韩国的韩娥,表明平阳地区一直有歌乐舞表演艺术的深厚传统。宋金元时期,平阳地区的杂剧、院本等戏曲活动很频繁,盛行一时的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就发源于在这一地区。保存至今的金元戏台数量为全国之最,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元代平阳地区杂剧演出的繁盛程度。
综上,元杂剧平阳作家群应时而生,趁势而发,在元代特殊的时代境遇中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这对我们深入了解元杂剧的历史文化内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冯宝志.三晋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3](元)郑光祖.郑光祖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元)锺嗣成.录鬼簿(外四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张丽红.元代平阳杂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 裴兴荣〕
A New Comment on the Creation of Pingyang Writers in Yuan Dynasty
ZHAO Min,LI Xiao-rui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300)
Pingyang drama of Yuan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wn economy boom reached its zenith,a group of outstanding drama writers and works creation connotation is rich.In this paper,the specific creative groups pingyang writers as a starting point,combined with a unique time in the groups of pingyang drama writers,discussed the time,regional,national characteristics,further explor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ting,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search of pingyang drama.
Pinyang drama of Yuan dynasty;time chareateristics;subjectivety;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207.37
A
1674-0882(2017)05-0054-03
2017-04-25
赵 敏(1980-),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李小瑞(1984-),女,山西怀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