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红
(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语言·文化
英汉学术书评的言据性对比研究
周亚红
(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英汉学术书评都使用了大量的传闻据素,书评作者在引介和概述书籍时大量引用书籍作者的观点。英汉学术书评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信度、信念等据素的使用上。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学者大多不直接使用言据性据素评价书籍,特别是否定评价;而西方学者更愿意直接使用言据性据素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
英汉学术书评;言据性;证素
言据性是指人们陈述信息时,对信息可靠度和真实性的自我评估,并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标记对信息源进行标注,用来表明说话人对信息源的态度。据素是“标识说话人信息来源和可信度的语言标记”,是人们对“信息来源和可信度”的一种“自然认知”。[3]国外学者有关言据性的理论主要集中于言据性的概念范围、类型学、语义学和认知学等视角,包括Chafe和Nichols的论文集以及Delancey,Lazard等人的著作。
国内言据性理论的研究始于胡壮麟、牛保义、房红梅等,刚开始主要是介绍Chafe,Willet等国外学者有关言据性理论的研究成果,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用言据性理论来研究汉语,并从语篇语用角度、语义认知角度和类型学等角度对言据性进行了探讨。
杨林秀在对国内言据性研究现状与展望中指出:从语篇层次和语篇类型的角度研究言据性已成为趋势,但语篇类型过于集中,如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新闻语篇、学术语篇和广告语篇中的某些次语类,对其他语篇如书评、社论、课堂会话等语篇类型涉及不多。目前有关书评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从评价理论对书评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很少有从言据性视角对书评进行论证。因此,本研究将从言据性视角来分析英汉学术书评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学术书评和所评书籍的读者是统一的,书评作者在对书籍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其学术价值进行评判。书评与书籍作者的关系是微妙的,书评作者置身在错综复杂的多维关系中,会充分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分歧而积极寻求主、客观之间的策略空间,从而提高书评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说服力。因此,学术书评语篇是研究言据性理论的理想语料。本文选取发表在国内外语言学核心期刊,如《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Journal of pragmatics的中英文书评共20篇作为本研究的语料,根据胡壮麟的言据性分类法,对英汉学术书评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回答下述问题:(1)英汉学术书评语篇中据素的使用频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2)英汉学术书评中的据素分布有无异同?(3)英汉学术书评语篇中的据素使用有何特点?
Chafe指出言据性在表达信息来源的同时,也说明了说话者的态度,这是广义言据性观点的代表。Chafe将言据性分成四类:知识来源、认知方式、知识的可信度以及言语资源与知识和听话人预期的匹配度。在Chafe模式的基础上,胡壮麟对言据性进行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分类,即分为归纳、信念、信度、演绎、传闻、预期和言语性资源七类。本研究以胡壮麟的言据性分类,对英汉学术书评语篇进行言据性据素分析。
本研究选取近5年来发表在《现代外语》《外语研究》《认知语言学》,Journal of Pragmatics,Applied Linguistics等中英文核心期刊上的书评共20篇。语料仅限于论文正文部分,剔除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部分,其中英语语料共76908词,中文语料共56000词。在数据分析中,先对英汉据素进行显著性差异测试,再根据英汉据素的频率对据素在英汉书评中的使用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
本研究对英汉学术书评的据素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和整理,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英汉学术书评据素频率统计表
(一)英汉学术书评中据素使用的总体特点 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英汉学术书评的言据性使用有显著性差异。相比于中文学术书评中的言据性资源,英语学术书评中的数量更多,特别是信念、信度这两个言据性据素。这主要是因为学术书评比其他学术语篇有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处理好与读者、书评作者、出版商等之间的关系,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学者会用更含蓄的方式、更委婉的语言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表达说话人对信息源的态度,即书评作者在评价书籍时,不会像西方的学者那样直接选用能明确表达自己学术态度的言据性据素。因此在言据性资源使用上,英语学术书评中的据素要远远大于汉语中的据素。
(二)英汉学术书评中言据性资源使用的相同之处 英汉学术书评都大量地使用了传闻据素,这也是由书评分类语篇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唐丽萍指出:学术书评的语类结构分为引介阶段、概述阶段和评价阶段。在引介和概述阶段,书评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引用书籍作者的观点来使读者了解书籍内容;而在评价阶段,书评作者为取信于读者,提高文章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也会通过旁征博引来进一步提高其评价的说服力,例如:
1)陆德兰认为更为底层的探讨,应关注更为基本的语言学本体论、数据的本质、语言/世界的关系、最优理论的标准。(传闻)
2)According to Connor,the first major development came when writing was considered as a socially constructed activity and the social practices surrounding the writing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interpreting discourse patterns.(传闻)
(三)英汉学术书评中言据性资源使用的不同之处 胡壮麟认为信度据素是作者或说话人对某观点或事件可信度的判断。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信度据素在英语语料中的频率大大地高于汉语语料。与国外学者比较,中国学者更倾向于避免直接表达个人观点,特别是在书评语篇中。学术书评作者处在读者、书籍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复杂关系中,为满足读者所期待的“不隐恶,不虚美”,既不能一味迎合书籍作者,也不能放弃自身的学术立场,因此在书评中不直接表露个人的观点,特别是对于书籍的负面评价。而国外学者更倾向于表现自身鲜明的学术立场,因此在表达观点时会使用信度据素以加强个人学术观点的可信度,例如:
This book should be read not only by scholars interested in literacy,learning,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but also by those interested in interaction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d identity.(信度)
本研究以胡壮麟的言据性分类为理论框架,对英汉学术书评的言据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了英汉学术书评语篇的言据性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英汉学术书评中都大量使用了传闻据素,因为书评作者在引介和概述所评书籍时,需要大量引用书籍作者的言论。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学术书评处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原因,英汉学术书评在言据性使用中也有差异。为了维护书籍作者的面子,国内学者倾向于隐藏其个人观点,或用委婉的表达方式;而国外学者为了推销其学术观点会更多使用能直接表达其观点的信度、信念等言据性据素。
[1]Aikhenvald,A.Y.Information source and evidentiality:what can we conclude?[J].Rivista di Linguistica,2007.
[2]Chafe,W.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A].W.Chafe&J.Nichols(eds.).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C].Norwood,NJ:Ablex,1986.
[3]Mushin,I.Evidentiality and Epistemological Stance:Narrative Retell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4]Willett,T.A Cross-Linguistic Survey of the Grammaticaliation of Evidentiality[J].Studies in Language,1988.
[5]王国凤,喻旭燕.汉英新闻语篇言据性类型学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02):30-33.
[6]王天华.论言据性的语义范围[J].外语学刊,2010(01):81-84.
[7]胡壮麟.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1):9-15
[8]胡壮麟.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1994(02):22-28.
[9]唐丽萍.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J].外国语,2004,151(03):35-43.
[10]李健雪,严敏芬.论英语学术书评实据性的特点及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09):131-136.
[11]汤 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2]徐 昉,龚 晶.二语学术写作言据性资源使用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4):12-22.
[13]朱永生.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J].现代汉语,2006(04):331-337.
[14]牛保义.国外实据性理论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5(01):53-61.
[15]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02):191-196.
〔责任编辑 裴兴荣〕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cademic Book Review
ZHOU Ya-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Sanlian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601)
In this paper,with 20 English and Chinese acadimic books as corpus ,and Hu Zhuanglin's evidentiality research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author explores the evidenti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cademic book reviews and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The study shows that a great number of heard evidentials are use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cademic book reviews because the author has to quote write's comments in introducing and summarising the book;Chinese scholars tend not to use the evidentials directly in judging the book,espccially for the negative ones,while western scholars are more willing to use evidentials to make their acadimic standpoints more persuasive,so they have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reliability and belief evidentials.
academic book review in English and Chinese;evidentiality;evidentials
G04;G236
A
1674-0882(2017)05-0077-03
2017-03-15
安徽三联学院质量工程项目“英汉学术书评的言据性对比研究”(skyb2016001)
周亚红(1986-),女,浙江桐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