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行书探微

2017-11-21 12:48
关键词:兰亭序李世民行书

赵 杨

(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唐太宗行书探微

赵 杨

(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山西 忻州 034000)

中国书法艺术在唐朝形成又一个高峰时代,这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唐代的帝王大多善于书法且成就非凡,其中最为杰出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大力提倡书法艺术,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尤其喜爱东晋书家王羲之的法书,心摹手追并在全国大力推崇,确立其“书圣”地位。本文欲通过唐太宗的行书代表作《晋祠之铭并序》与王羲之神龙本《兰亭序》(冯承素摹制)比较研究,从中初步管窥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书风貌。

《晋祠铭》;神龙本《兰亭序》;秉承;创新

魏晋之后的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个高峰,百家争鸣,流派众多,这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唐代的帝王大多能书且成就非凡,其中最为杰出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近年来,有关唐太宗的书法研究不乏力作,如张国宏《李世民书法鉴赏》(《秘书》2017.1)对李世民总体书法进行了分析鉴赏;冯瑛瀛《李世民对书法的贡献》(《剑南文学》2013.5)、姜洪峰《浅述唐太宗在唐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才智》2015.7)对李世民书法贡献和作用进行研究;武原《李世民与唐代书法文化》(《甘肃社会科学》1996.10)对李世民与唐代书法文化进行探究等,这些成为我们探索李世民书法的资料,但对李世民行书的专项研究却很少。本文旨在研究唐太宗行书,对其代表作《晋祠铭》与神龙本《兰亭序》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唐太宗行书的特点。

一、学书历程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为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少年时同父亲居住于晋阳城(今山西太原),李世民从小喜好书法,幼年的他书法深受母亲窦氏影响,窦氏书风见《旧唐书·后妃传》载:“窦氏善书,学类高祖之书,人不能辨。”[1]由此可知,窦氏和唐高祖的书法属同一流派。唐高祖的书风见《述书赋注》记:“(李渊)师王褒得其妙,有梁朝风。”[2]因此,我们从史书记载中可得知梁朝书风对唐太宗的启蒙作用之大。少年时期的李世民师从史陵学书,史陵善楷书,书风古直、舒瘦精妙,这为唐太宗日后写好行书奠定了良好的楷书基础。李世民被封秦王后,向钟繇、王羲之法书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武德四年(621年)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入秦王府后,李世民非常欣赏,日夜临摹,十分刻苦。继承大位后,他命令臣下走访各地购得著名书法作品,将所搜集到的历代遗墨、民间真迹,均收入到皇宫内府当中。其中李世民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出重金购置民间右军书作,得其真、行、草书作品共计二千二百余件。在平时处理完国家政务的闲暇时间,心摹手追王羲之书作,从不曾懈怠对其模仿临习,并且命令虞世南、褚遂良等谙熟王羲之书法的大臣鉴别收集作品的真伪。期间李世民仍然亲自练习书法并向名家学习,先学习释智永的书法,同时学习虞世南的书法,深得王羲之书法之神韵。

李世民对右军法书的崇拜不仅体现在学其书,收集其墨迹,同时更是御笔亲自为右军撰写《王羲之论》,赞其书作“尽善尽美”,[3]堪称古今法书楷模,并在全国积极推广,确立右军“书圣”地位。本文通过唐太宗与王羲之行书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其在学王的继承和创新之处,以了解太宗书风特点。

二、《晋祠铭》与神龙本《兰亭序》的对比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是唐太宗为纪念祖先唐叔虞,感谢神灵恩泽,亲自作书的铭文碑。其形成年代一说为贞观廿年(646年)正月;一说为贞观廿一年(A647年)七月。碑高196厘米,宽约122厘米,共计28行,每行44到45个字不等,共1203个字,碑额高106厘米,上刻飞白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全碑至今基本完好地保存在山西太原的晋祠宝翰亭中。

《兰亭序》行书,长 24.5厘米,宽 69.9厘米,共28行、324字,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邀请谢安、谢万等东晋名士共41人,在绍兴兰亭进行流觞赋诗的文人雅集,王羲之为这次活动撰写序言。此书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派谋士萧翼赚取兰亭,真迹最后陪葬于唐太宗昭陵。唐太宗身前甚喜《兰亭序》,常夜里把烛临摹,并命冯承素、赵模等巧匠摹制,其中冯承素利用双钩填墨法,精细再现了《兰亭序》,最为接近原貌,被称为“神龙本《兰亭序》”,流传于世,成为研究右军书法的珍贵资料,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晋祠铭》同神龙本《兰亭序》笔法对比

1.《晋祠铭》起笔大多为逆入平出,以圆笔藏锋为主,行笔以中锋为主,形成圆浑之势,如图一、图二所示:

图一 左边为《晋祠铭》局部“夫”字、右为《兰亭序》局部“夫”字

图二 左为《晋祠铭》、右为《兰亭序》“茂”字

图一左边为《晋祠铭》局部“夫”字,右为《兰亭序》局部“夫”字,《晋祠铭》的“夫”字起笔较之《兰亭序》“夫”字起笔呈圆润厚重之势,逆锋入笔,未露锋芒。而《兰亭序》“夫”字多露锋起笔,且入锋角度多变,潇洒飘逸,尽显魏晋风流。图二左边为《晋祠铭》局部“茂”字,右为《兰亭序》局部“茂”字,太宗写的“茂”字起笔和收笔藏锋较多,醇厚古拙,端庄典雅。王羲之的“茂”出锋较多,飘逸不俗,呈妍美流动之态。

值得注意的是,王羲之起笔时为了增加字势变化,不仅仅是各种露锋角度变化,还增加类似“S”形的装饰起笔,如图三中间的“以”字起笔,这一点唐太宗将其大而化之,没有执着于细节,概括为圆融的藏锋直接起笔,如图三左边“以”字起笔,而王羲之这一特点被太宗文臣褚遂良继承并完善,如图三右边“以”字起笔,亦得到太宗的肯定,从侧面反映出太宗的包容态度。

图三 左为《晋祠铭》“以”字、中为为《兰亭序》“以”字、右为《阴符经》“以”字

2.在处理繁复笔画字时,唐太宗在处理提按动作时跳跃性大,如图四所示的“瞻”、“旷”二字的“广”部,其撇画处理较有特色,

图五 《兰亭序》局部

图五 《兰亭序》局部

由粗笔藏锋的短横进行折锋,之后用笔直接跳跃到很细的撇画。再如“镜”字中“立”部中间两点的处理,粗细对比明显。王羲之在处理提按时,相对比较自然流畅,如图五所示的“痛”、“尽”、“遇”三字,在线条变化上由轻到重、由细到粗,过度流畅,跳跃性小。

3.在处理字内部映带问题时,如图六和图七所示,唐太宗和王羲之都将第一笔的长撇与第二笔的横笔单独写成两笔,笔断而意连,这是唐太宗对王羲之笔法上的继承。

图六 《晋祠铭》局部

图七 《兰亭序》局部

4.二人在面对重复字的处理上都尽量规避同样的写法,如图八《晋祠铭》、图九《兰亭序》中所列的“之”字写法,形态各异,变化丰富,笔画线条各具特点,互不相同,均呈严谨、端庄秀丽风貌。

图八 《晋祠铭》局部

图九 《兰亭序》局部

5.在“戈”旁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对“戈”部处理的遒劲有力,如图十《兰亭序》局部图所示的“咸”、“感”二字,其中的“戈”笔,书写很有筋骨,如即将离弦之箭,既含紧绷感又具柔韧度,流畅自然,浑然天成,相比之下,太宗的“戈”部处理稍显羸弱,如图十一《晋祠铭》局部中的“曳”、“岁”二字,“戈”笔略显生疏僵硬。太宗曾师从虞世南学书,但是常常“戈”画写的不满意,有一次在写“戬”字,故意空下“戈”部,让虞世南补充完整,之后让魏征评价此字。魏征说只有“戈”部写的最好,太宗笑曰是虞世南写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在学书中虔诚谦卑的态度。

图十 《兰亭序》局部

图十一 《晋祠铭》局部

(二)《晋祠铭》同神龙本《兰亭序》结体对比

1.线条的正侧互用。太宗学习并推崇王羲之字形势斜反直的结构特点,如图十三《兰亭序》局部所示的“引”、“和”二字,“引”字右侧竖画为了配合左侧“弓”字左倾而呈右侧倾斜之势,以达到左右结构的稳定;“和”字左侧“禾”的一横画左低右高,撇笔紧缩,重心偏左,右侧的“口”旁横折笔用墨较重,以平衡左右。唐太宗继承了正侧用笔法,结体中正雅和,达到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的“中和”美。重视单字内部偏旁的正侧结体,如图十二所示《晋祠铭》局部中“不”、“亭”二字,“不”字竖笔左移,最后捺笔向右夸张书写,左右结构相互牵制统一。“亭”字下部秃宝盖重心左移,“丁”字右移,达到字势的上下和谐。

图十二 《晋祠铭》局部

图十三 《兰亭序》局部

2.在字形疏密处理上,《晋祠铭》也多有吸取《兰亭序》,如图十四局部所示,图中左为《晋祠铭》中的“室”字,右为《兰亭序》中的“至”字,可见两者“至”字的处理均呈上疏下密之态;图十五中左为《晋祠铭》中的“是”字,右边为《兰亭序》中的“是”字,两字均作上密下疏处理,可见太宗学王之精准。

图十四

图十五

3.《晋祠铭》中有的字太宗将其结体故意拉长变形,如图十六所示“为”和“忧”二字,它们在篇幅中格外夸张,所占面积是其他字的两到三倍大,这种有意拉长结体在《兰亭序》亦同样出现,如图十七中的“文”和“观”二字,这样写是为了增加字与字间大小的视觉对比、起伏错落、变化明显,使得作品生动活泼,充满逸趣。

图十六 《晋祠铭》局部

图十七 《兰亭序》局部

从章法上看《晋祠铭》和《兰亭序》整体上均行距大于字距,且纵有行而横无列,使得行距清楚而字距模糊,字距只有单行字与字自然之距,而无行列之字距,因而显得行距分外清晰可见,行气就在篇章中突显出来,此类章法主要体现在行的流贯、上下启承、照应、虚实、离合等变化上,如下图十八《晋祠铭》和图十九《兰亭序》所示的局部章法。略有不同的是,《兰亭序》在章法布置上,字与字上下关系多为笔断意连,行气内隐;《晋祠铭》大部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汲取了右军笔断意连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采用明连法,如图十八中首列紧挨的“音”、“其”、“如”三字,第三列“玺”“于”两字,字与字间呈明显的牵丝映带,整体有实有虚,交相辉映。

图十八 《晋祠铭》局部

图十九 《兰亭序》局部

三、小结

唐太宗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线条质感秉承王书古雅特点,行笔以中锋为主,富有古意,动中有静,别开稚拙、雅丽一门;在结字、章法上继承王书衣钵;处理相同字形时,唐太宗也学习王羲之将字形写的各具形态,丰富多变。除继承外,唐太宗也有革新之处,其一,唐太宗书法起笔多为藏锋,使得字起笔呈圆浑之势。其二,唐太宗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并用行书入碑,清代书家钱泳在其《书学》中道:“以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李邕)继之。”[4]开行书立碑之风。此外,《晋祠铭》碑额用飞白书提写,亦创飞白书入碑的风气。其三,李世民身为九五之尊,眼界开阔,胸襟博大,将用兵之道与书法创作相结合,富有新意,他在《论书》中道:“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返而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5]结合用兵打仗的方法阐释了临帖问题,学习书法要掌握其“兵法”,即学书要讲究方法,刚柔并重,找到关键所在,而非刻板抄写。

唐太宗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帝王书法家,同时他对书法理论也深有见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管窥到其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他在书法上倡导“中和”美,其《旨意》道:“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神气冲和为妙。”[6]我们从他用笔含蓄圆融且不执着于细枝末节、结体的奇正变化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位帝王深远的大局观。唐太宗欣赏右军温文尔雅、刚柔相济、中正雅和的书风,推崇“中和”,也是教化百姓在生产劳动中要温和有礼而非放纵不羁,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唐太宗的行书在很大程度上秉承王羲之的书风,所不同的是,他不拘泥于古人,没有将王书生搬硬套到书法创作中,而是结合自己的个性进行积极的发展和创新。虽然唐太宗的书法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戈”部的处理,但他用自己身体力行和勤奋谦卑的态度不断获得进步,同时也从实践中积极思考并抽象出理论知识,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方法和指导思想,并确立了王羲之“书圣”地位,举全国之力收集、筛选、整理、模拓王羲之书迹,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学书资料。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1]赵 莹.旧唐书·后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窦 蒙.述书赋注[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3]李世民.王羲之传论[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4]钱 泳.书学[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5]李世民.论书[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6]李世民.指意[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7]周小儒.中国历代帝王书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8]刘小晴.中国书学技法评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9]中国著名碑帖精选·晋祠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10]中国书法选·兰亭序[M].东京:二玄社,2009.

[11]唐冯承素摹兰亭序[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12]祁小春.山阴道上·王羲之研究札记[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13]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4]郑小华.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赵晓洁〕

The Research of Li Shimin's Calligraphy

ZHAO Yang
(School of Art,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Shanxi,)

Calligraphy formed another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Tang dynasty,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ang dynasty.Most of the emperors in the Tang dynasty were good at calligraphy.The most prominent among them was Li shimin.This was inseparable from Lishiming's vigorous promotion.He liked Wangxizhi's calligraphy very much.The article is based onJincimingandLantingxucomparative study,From this we can learn Li shimin's Calligraphy characteristics.

Jinciming;Lantingxu;inheritance;innovation

J292.24

A

1674-0882(2017)05-0109-04

2017-05-10

赵 杨(1990-),女,山西忻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书法技法与史论。

猜你喜欢
兰亭序李世民行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李世民的苦心
脚踏实地
书法作品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书画
以诚相待
李世民军事谋略思想反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