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白沙门人考

2017-04-02 13:23王光松
关键词:门人弘治甘泉

王光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潮州白沙门人考

王光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潮州白沙门人是白沙门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位居广东第二。与省内其他州府相比,潮州白沙门人有朱子学的背景,同时又与阳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宋明儒学史及区域文化交流史上承担了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潮州;陈白沙;门人;心学

一、引 言

作为明代心学先驱,陈白沙(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晚年又号石翁,广东新会白沙村人,尊称白沙先生)开创的江门学派是广东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儒家学派,该学派成员以广东本省士人为主(占籍贯可考总人数的近九成),省内又以广州府为主(占籍贯可考总人数的75.4%),次于广州府者为潮州府[1]①据《门人考》统计,广州府白沙门人135人,肇庆府12人,惠州府2人,韶州府与高州府各1人,潮州府以13人位居全省第二。。潮州深受朱子学影响,且距新会有千里之遥,潮州士子负笈学于白沙者仅次广州,颇为令人讶异。潮州又为阳明学在粤之重镇,白沙学说在潮州的传播,是潮州王门学派兴起的前导[2]。由此来看,潮州白沙门人不仅是白沙门人中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群体,而且在区域文化交流与学风转变中还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这一群体的构成、面貌等问题则尚处于模糊之地。

黄淳监修《[万历]新会县志》是最早集中记载白沙门人的文献,黄志收录龚日高、吴向、余善等3位潮州门人,但仅标明龚日高为潮州人,后二人失其里籍、字号、事迹,该情况为贾洛英监修《[康熙]新会县志》所沿袭。阮元监修《广东通志》收录余善、林岩2人,陈遇夫《陈子门人录》(以下简称《门人录》)收录龚日高、杨琠2人,阮榕龄《白沙门人考》(以下简称《门人考》)收录龚日高、杨琠、余善、林岩、赵日新等5人,在传统文献中收录人数最多。黄挺教授认为“潮州人从学白沙者,有赵相赵日新父子、杨琠杨玮兄弟、饶鉴、蔡亨嘉、林岩、余善、杨潜斋、吴向等”[3],计有 10人。孙杜平先生指出:“检潮郡县志,得九人焉,曰吴响曰余善曰赵相曰赵日新曰李宗淳曰饶鉴曰杨典曰杨玮曰林岩。他见《中离全书》者一人,曰杨潜斋,名阙,饶平人,举人骥鸾之父。见《泉翁大全集》者一人,曰龚南村,近检陈遇夫《白沙弟子传》有龚日高者,亦潮人,《白沙集》有《晓枕示湛雨龚日高》诗,疑即南村也。见《万姓统谱》一人,曰周成。”[4]

二、潮州白沙门人考证

根据以上分析,潮州白沙门人计有13人,孙先生志对此13人未及详考,这一群体成员的生平事迹、从学白沙以及交往等情况依然不清,本文对此尝试考证。

(一)杨潜斋

杨潜斋之为白沙门人,诸史志皆缺载,惟薛侃《杨毅斋传》云:“毅斋姓杨氏,讳骥,字仕德,号毅斋,饶平人也。世居凤城,父潜斋尝游江门,蚤闻庭训,知向方。”[5]252薛侃(字尚谦)与杨骥共同讲学于金山,其次子宗釜(字子荐,号笔山)又娶杨骥之女,二氏有通家之好,其“潜斋尝游江门”说当有据可信。据薛氏《三贤墓志铭》,潜斋育有三子,“伯曰北山,讳凤,字仕敬。其仲曰毅斋,讳骥,字仕德。其叔曰复斋,讳鸾,字仕鸣,一字少默”[5]P268。杨骥、杨鸾分别师事阳明、甘泉,在推动潮州心学传播、改变潮州学风方面贡献甚大。《[光绪]潮州府志》云:“杨骥……正德丙子(1516)乡试,未撤棘,即听讲于甘泉。既而与弟鸾同登乡荐,闻阳明设教赣州,往从之游数年,与薛中离归里。时潮人溺俗学,骥力涴旧习,培本根,以圣人为可师、万物皆一体,一时士习翕然向风。己卯(1519)复游赣,值宁藩之变,道梗不得达,还与中离同处,互相砥砺。庚辰(1520)春疾革,犹讲学弗倦,正襟端坐而逝。阳明哀辞有‘潮有二凤,今失其一’之语。”[6]587杨骥去世时,杨鸾适会试下第,“闻毅斋讣南归。率徒百余师事陈明德于玉林。”[7]377玉林即杨骥正德八年(1513)所创东津精舍,其号源自白沙诗句“海上花开万玉林”[5]500-501。陈明德(字思准,号海涯,海阳碧望人)也是潮州心学传播中的重要人物,“闻白沙倡道东南,弃举子业”[6]587,“王阳明讲学虔州,明德往从之,得其旨,归而与杨骥、薛侃讲学金山,一时学者翕然宗之”[8]221。

杨凤卒于正德四年(1509),年三十四[5]268,杨鸾将其生前图画诗翰集而帙之,编为《北山流韵集》,请乃师甘泉作序,甘泉序云:

杨子拜告于甘泉子曰:“鸣也,弗肖弗灵,承于先,惟我伯氏北山。其承先志,私淑于石翁之学,与某先生,某先生励志于草庵,静坐以求,讲习以游,乐以休休。甲子(1504),使骥也拜子于归云。丁丑(1517),骥也以鸣也拜子于墓所。戊寅(1518),鸣也获从子于西樵以有闻,伯氏之遗也。鸣何敢忘?”又曰:“潮之学。惟我伯氏是倡。伯氏卒,而南村游,南村游而海涯孤,道之厄也。”甘泉子曰:“嘻!贤哉北山!惜哉北山!使北山子而无死,学其有成乎,惟予有觏,觏则有订。舍翁之初,求翁之暮,去子之[静,定]我之定,定则一,一则动静无二,而于道几矣。呜呼!使北山子而无死,斯道其可兴乎!惟予有勖,勖则有众,众则力。一人行之,十人掖之,掖[故]力,力则成习,其于斯道之兴,可几矣。”[9]179

据上文,杨骥弘治十七年(1504)之拜甘泉系出于杨凤之命;杨骥、杨鸾正德十二年(1517)拜甘泉于墓所,以及杨鸾正德十三年(1518)从学甘泉于西樵,亦出于杨凤遗愿。可见,杨氏兄弟对心学的亲近是因为受了伯兄杨凤的影响,而杨凤对心学的兴致则承自“某先生”(即潜斋)。杨鸾云“潮之学。惟我伯氏是倡”,强调杨凤在潮州心学兴起中的倡导之功,由“其承先志,私淑于石翁之学”,以及吴向、周孚先师事潜斋的事实来看,潜斋实乃白沙心学在潮州传播之渊薮。潜斋、杨凤于草庵“静坐以求”,这是白沙标志性的为学方法,可知潜斋为恪守师说者。甘泉以为杨凤学有未至,认为“去子之[静,定]我之定,定则一,一则动静无二,而于道几矣”,西樵隐居时期的甘泉倡导合一之学,对师门静坐教法不满且有批评,故有此论。薛侃云杨骥“蚤闻庭训,知向方”,杨凤生于成化十一年(1475),假设杨骥少杨凤3岁且8岁时闻庭训,则成化二十二年(1486)时潜斋尚在世,其游江门必定在此之前,因此,潜斋当为白沙早期门人。潜斋父子四人分别师事白沙、甘泉、阳明,一门而集三位心学大儒之学,此诚儒学史上绝无仅有之事,他们既是潮州心学传播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明代心学传播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龚日高

《门人考》云:“龚日高,字志明,潮州人。陈子有《晓枕,示湛雨、龚日高》诗。”[10]629除《晓枕,示湛雨、龚日高》诗外,今本《陈献章集》尚有《偶书遗湛民泽龚日高游罗浮者》。湛雨即湛若水,白沙在上述二诗中皆将其与龚日高相提并论,可知二人当时曾共学于江门。甘泉《紫坡子传》云“余与龚南村旧游江门,为余道朝朔之为人”[9]525,《门人考》中龚姓门人仅龚日高一人,龚南村当即龚日高。今惠来县溪西镇尊炉村、隆江镇溪南村(二村相隔甚近)有龚姓,笔者疑龚日高为惠来人,南村当是以地为号。惠来于嘉靖四年(1524)由潮阳析出,如此,则龚日高本为潮阳人。

甘泉弘治七年(1494)二月从学江门,“弘治丙辛曾两登罗浮”[9]421,丙即丙辰(1496),辛即辛酉(1501),白沙既卒于庚辰(1500),《偶书遗湛民泽龚日高游罗浮者》所言当为丙辰之事。《杜江黎氏祠堂记》又云:“丙辰(1496),则游江门,同李世卿七子者登罗浮,过杜江焉。”[11]898关于此次游罗浮的经历,据李承箕记载,他与甘泉、梁宗烈、梁宗正从白沙出发,李瑜中途加入,至博罗后曾确又加入[12]579,共计6人,甘泉云“七子”,则李承箕未言及者当即龚日高。弘治十年(1497)二月晦日,白沙在给林光的信中谈到:“李世卿乙卯(1495)冬留楚云台,数日前经还武昌矣。湛民泽奉母还增城。”[13]982《与张廷实主事》第三十四书云:“民泽还增江,非久龚志明亦还潮。地方多虞,朋友各散,万一不免避冦之行,奈何?”[13]175由此可见,游罗浮之后,湛若水、李世卿、龚日高相继离开江门,时白沙七十岁,龚氏为白沙晚年门人。

甘泉与龚日高相友善,其文集多处提及,除《紫坡子传》外,《答陈海崖》书末云“南村兄处未及专简,统此致意”[9]93,可知龚日高与郑一初(字朝朔,号紫坡)、陈明德等潮州阳明门人关系颇密,是潮州心学传播中的重要成员。据前文杨鸾所言,龚日高在杨凤去世(1509)后即外出远游,致使“海崖孤”。甘泉《古邕州忽见故人龚谦之赠之归潮阳》诗云:“闲云不出山,奇鱼不离溪。行矣归毋迟,春山多紫芝。”[9]376甘泉称龚谦之为故人,龚谦之或即龚日高,谦之当为别字。古邕州即今南宁,甘泉正德七、八年(1512、1513)出使安南期间曾过广西,据此则龚氏曾游至南宁。又,甘泉《同龚南村宿莲华洞馆遣兵》云:“穹碑高百尺,天设识吾庐。夫谁与共登?入圣超凡徒。”[11]1055甘泉嘉靖十五年(1536)冬回乡期间卜筑莲花洞书馆,十八年(1539)竣工,次年(1540)致仕,时 75岁,甘泉与龚日高宿莲华洞馆当在此之后,二人当年相若,龚氏之高寿由此可知。龚日高不见载于《潮州府志·选举表》,当为白沙门下隐逸型门人。

(三)余 善

《门人考》云:“余善,潮阳人。师事白沙。由岁贡为广州训导,母老乞归。家居倡明四礼,邑中号道学先生。”[10]630据《[光绪]潮州府志》卷 26《选举》、卷 28《儒林》“余真传”以及《[光绪]潮阳县志》卷17《儒林》“余善传”,余善以岁贡为横州(今广西横县)训导而非广州训导,繁体“广”字与“横”字形相近,阮榕龄之误或即在此。在有关余善的诸记载中,以《[光绪]潮阳县志》及薛侃《余土斋传》为详,且能相互补充。《[光绪]潮阳县志》谓余善为潮阳县廓人,御史余真之元孙,“少得真遗训,既乃从陈白沙游”[14]292。薛侃《余土斋传》云:

土斋姓余氏,讳善,字崇一,潮阳人也。喜诚实,谓五常于信,犹五行之于土,因号土斋。从白沙游,操履端确,一言不苟。有旁亲疾笃,周旋其侧,至为浣濯无厌,人以为难,故咸信之。岁授徒,常举外,执守圆方之意。亦时启迪,至于运规为圆,用矩成方,则未及焉,故学者用力之方,得力之地,未有以也。正德戊寅(1518)应贡北上,遇中离于南监,中离曰:“吾人之学必有印证,方能统会宗元。昔者邵康节齐鲁宋卫之墟而归,非游也,学也。孔、孟周流历聘,非独为仕也,传授也。有阳明先生在,如欲进见,请为先容。”乃入见,先生闻其笃行,待以殊礼,坐有顷而别。抵京师授某县训导,恬退以归,后卒于家。[5]254-255

薛侃谓余善授徒能“执守圆方之意”,但又说他“至于运规为圆,用矩成方,则未及焉”,实即谓其学有未至。余善为正德十年(1515)岁贡[14]490,关于他正德十三年(1518)应贡北上时谒阳明之事,潮州郡县志记载俱略,据薛侃所言,余善之谒阳明系因薛氏之劝,从“坐有顷而别”来看,余善与阳明并未相契。诸记载大都提及余善“操履端确,一言不苟”的性格与行事,以及“家居倡明四礼”之事,这与白沙门下寄情山水诗酒、重风流洒脱的主流风格有所不同,可谓之白沙门下的笃行派。

据前文,吴向、周孚先曾以余善为师。此外,刘瑞葵(字世贞,一字原向,潮阳县廓人,学者称为碧山先生)亦曾师事余善,后师张诩,“尽得江门之旨”[14]292。余善在潮州白沙心学传播方面影响不小。

(四)吴 向

《门人录》未收吴向,《门人考》将其系于“南海”条下,但无字号、里籍、事迹等信息。《[光绪]潮阳县志》吴向本传云:

吴向,字宗卿,号鲁庵,峡山人。读书不仕。受业陈白沙之门。偕甘泉、东所往来辨复,阐明性道,皆体认至到语。归隐黄冈,种梅栽莲。著《黄冈杂咏》。白沙寄题有“至虚元受道,真隐或逃名”之句。督学魏庄渠下檄郡邑,聘主文会,向力辞之,独与周孚先、郑经正昆季唱和于月庭间。所著有《鲁庵逸稿》,周光镐为之补序。[14]325

《[光绪]潮州府志》、《[雍正]惠来县志》亦载吴向,俱云“吴向,字鲁庵,惠来大坭都人”[6]640。明人喜以庵为号,今云吴向字鲁庵,应是误以号为字,当以《[光绪]潮阳县志》之说为是。大坭都本属潮阳,嘉靖四年(1524)归新置之惠来县[14]29,因此,以吴向为潮阳人或惠来人皆有据。“至虚元受道,真隐或逃名”为今本《陈献章集》中《寄题小圆冈书屋,和民泽韵》中的诗句,《[雍正]惠来县志》谓吴向“游陈白沙之门,曾寄题黄岗书屋,有‘至虚元受道,真隐或逃名’之句”[15]196,圆冈书屋当作黄岗书屋。《潮州志补编》第四册《人物志》卷5云吴向“成化间,隐黄岗山……白沙与湛甘泉、张东所皆有寄题《处士吴鲁庵黄岗书屋诗》”[16]1353-1354,据此,吴向从游白沙当在成化年间。甘泉、东所题诗未收入其文集,今不可得而见。甘泉弘治七年(1494)始至白沙,与吴向不大可能同窗共学,但经由周孚先、郑经正父子兄弟等中介,二人之间颇有交往。

《[光绪]潮阳县志》周孚先本传云:“周孚先,字克道,峡山人也。初举正德己卯(1519)乡试,赴春官不第,还自京师,叹曰:‘道固在是耶?’遂潜心于性命之学,以里人吴向为师。从增城湛甘泉于白下,得勿忘勿助之旨。”[14]292作为吴、湛共同弟子,周孚先是连接二人的重要中介。周孚先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甘泉为其所作墓志铭云:“潮有桃溪真隐者西山子周子孚先……自月庭之师潜斋土斋之外,足迹不及三径,誓不春闱。隐居求志,将以终焉……为之状者,潮高士吴月庭先生向之。”[11]968-969又,《奠周克道文》曰:“戊子(1528)之年,月庭为先子来新泉,□①“□”指原文缺字,下同。不道言,征见尔贤。”[11]989由此可见者有如下数端:(1)吴向又字向之,号月庭,《[光绪]潮阳县志》于“月庭”下注曰地名[14]325,可见,此系以地为号;(2)吴向曾以另外两位潮州白沙门人杨潜斋与余善(土斋)为师;(3)嘉靖七年(1528),吴向曾为周孚先至南京新泉精舍与甘泉相见;(4)嘉靖二十一年(1542)周孚先去世时,吴向尚在世,甘泉时77岁,吴向之高年亦可知。吴向与郑经正昆季相唱和,郑氏兄弟亦甘泉门人,其父郑朝制与吴向过从颇密。

潮阳之墟,有曰东溪善人者,邑宋大夫元翰之所品题也。东溪善人者何?东溪翁郑君朝制嘉仪也。东溪翁聪明识道理,不求闻达,不屈势利,亦不就乡饮。神受于白沙先生,得其书焉,玩不释手,吟咏性情,充若有得。于是崇先祠,肃祭斋,馆以文会,堂以志仁,以课□□诸子。有舟曰五湖烟艇,邀隐君子月庭子、吴子□□□东溪之涯。得鱼则对酌赋诗,不知有人间事。月庭尝学于白沙先生之门,吾友也,善士也。故吾未识东溪,因月庭而知东溪之贤矣。有子二人,曰经正、曰经哲,皆以贤荐于乡,遣从吾游。[9]519-520

郑朝制既心仪白沙,又友白沙门人,且遣子受学于甘泉,这是一个像潜斋一样心浸白沙心学精神的家庭。潮州郡县志皆将吴向归于隐逸,由其师事潜斋、余善,与甘泉及其门人的交往来看,吴氏并非隐于山林独修,他虽淡薄仕途名利,但在白沙学说的研习、传播方面颇为用心投入。

《[雍正]惠来县志》卷18《艺文下》载有吴向《读白沙先生春日醉中言怀》与《寒雨》二诗,《春日醉中言怀(二首)》见于今本《陈献章集》,其二云:“古人不可见,空见古人心。春风开我琖,流水到谁琴?无说可传后,何才敢议今!玉台花信少,扶杖更西林。”[13]264-265吴向和诗云:“鄙心未廓落,那识古人心?登山开醉目,临水听寒琴。春风还似旧,花信肯输今?分付乾坤在,披襟向竹林。”[15]294该诗不仅对仗工整,呼应亦佳,颇得白沙旨趣,由此可见其才情。

(五)李宗淳

《[光绪]潮州府志》李宗淳本传云:“李宗淳,号拙庵。成化间诸生。游陈白沙之门,得闻理学。淡于仕进,遁迹岱嘉山。有《赞活石》诗,镌诸石山中,人因识为拙庵读书处,今隶普宁。”[6]586嘉靖四十三年(1564),析潮阳西乡之黄坑、戎水、洋乌三都置普宁县[6]55-56,因此,李宗淳亦可谓潮阳人。李氏既为成化间诸生,其游学江门很可能即在成化年间。《[光绪]普宁县志稿》谓其子李明拙及后裔皆能诗书传家[17]494。按,当时有李素者亦号拙庵,然考二人行实,一淡于仕进,一历任滨州训导、上饶、贵溪、当涂教谕[18]308;再者,李宗淳之子名李明拙,李素之子名李尚贤、尚理。可知,李宗淳与李素并非同一人。

(六)周 成

周成不见于《门人考》等诸书,惟《万姓统谱》卷61云:“周成,字朝美,海阳人。由举人除歙县学训导。白沙陈献章之高弟。有志于性理之学。立教以孝悌为先,图冠、祭二仪节于讲堂之壁间,朔望躬率诸生讲习之。诸生中年少者,督集学舍肄业,每夜分微行察诸生勤惰,诘明行赏罚,使知所劝戒。终日具衣冠端坐,虽盛暑不暂释,诸生见之凛然,真严师也。在任八年,迁国子监助教,上《治安通义》《保泰安边》二策,不报,九年任满,授翰林院检讨,致仕。”[19]又,《[嘉靖]潮州府志》卷7《隐逸》云:“周成,字朝美,号复斋,海阳人。举成化乙酉乡试,任昆山学教谕。累擢至翰林博士。敦厚谨确,读书明理。潮士从游者众。问亲寝膳,寒暑不易。亲终哀毁尽礼,庐墓朝夕,哭奠如初丧,足不履房闺者三年。事闻监司,为立孝德百岁坊。梓传《古今通义》《家礼节要》《三阳活人》等书。”[20]276据此则知周成号复斋,成化元年(1465)中举。今检《歙县志》卷2《官司志》及《[万历]重修昆山县志》卷3《学官题名》皆无周成之名,周成为歙县训导或昆山教谕之说不知从何而起。《万姓统谱》谓周成以翰林院检讨致仕,《[嘉靖]潮州府志》谓其以翰林博士致仕,未知孰是,待考。若以前说,周成任训导8年,国子监助教9年,如从其中举次年(1466)任职算起,其致仕当在成化十九年(1483),时白沙应召在京,周成从学或即在此时。“潮士从游者众”当指周成致仕后之事。

(七)林 岩

《门人考》云:“[补]林岩,揭阳人(今隶澄海)。尝从白沙讲道江门。居家有礼,恤孤周贫,积善行义,不替父风。附父《林希萌传》。”[10]631岩父希荫(字宜民,自号贫乐翁)为潮州名士,《[光绪]潮州府志》卷 30《孝友》《[雍正]揭阳县志》卷6《人物·贤品》《隐逸》与《[嘉庆]澄海县志》卷 19《人物·高洁》俱有传,林岩事迹见《[光绪]潮州府志》卷 28《儒林》《[雍正]揭阳县志》卷 6《人物·贤品》、《隐逸》及《[嘉庆]澄海县志》卷19《人物·隐德》。林氏本为揭阳鳄浦都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划归新置之澄海县[8]216,故《[雍正]揭阳县志》《[嘉庆]澄海县志》对林氏父子皆有收录。《[雍正]揭阳县志》林岩本传云:

林岩,字廷俊,希荫季子也。补邑弟子员。性刚介,有父风。尝从白沙先生讲道江门。居家恤孤寡,周贫乏,助婚丧,收流亡。立其家规,以联属族人,善者劝,不善者惩,大不善者论以家法,不烦官府,终其世而家众无博奸盗,无只字讼官。俗祷神、信佛、尚戏及火化、停丧、嫁娶皆禁,自宗族始,乡人化之。治《春秋》,尤邃于性理之学。所著有《家礼集说》行世。[21]426

林希荫“自幼能属文,博通五经,尤精《春秋》。……与潮士林厚友,俱以孝行称。永乐间,朝廷举孝廉,郡邑以二人荐”[21]426,林岩治《春秋》有其家学渊源,其《家礼集说》已佚[22]3153。按,林厚被荐举在永乐十五年间(1417)[6]480,林希荫被荐举当在同年。白沙生于宣德三年(1428),与林希荫被荐举相隔12年,由此可推知林岩与白沙年龄当相差无多,其从师白沙应该较早。江门学风由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所构成,一是“旷情逸致,山川自娱”“嗜酒耽诗”的名士风流,一是“以礼自守”“行敦孝友”的名教笃行,后者重视修身、齐家、化乡,林岩、余善等更为注重后一方面,此当与其家风及经学背景有关。

(八)赵 相、赵日新

《[光绪]潮阳县志》《[光绪]潮州府志》俱有赵相传,且以前者为详。

赵相,字文卿,号西庵,县廓人。成化戊子(1468)举人。事继母克孝。陈白沙讲学江门,往师事焉。既归,得其宗旨。乃寄兴于名山胜迹间,多所题咏。以征辟不就,筑所居曰西圃书室,日课诸子。白沙题其堂有“草树云霞分大块,古今经史属诸儿”之句。子日新,字新民,亦白沙门人也。辨问根极旨要,白沙称其忠信可与共学。与同门湛甘泉最友善。弘治壬子(1482)乡荐,仕罗城教谕。[14]292

成化五年(1469),白沙会试下第,“南归,杜门却扫,潜心大业。道价向天下,四方学者日益众,往来东西两藩部使以及藩王岛夷宣慰,无不致礼于先生之庐”[13]870,赵相从学当在成化五年(1469)前后,要之,不会迟至弘治年间。“草树云霞分大块,古今经史属诸儿”题句不见于今本《陈献章集》。从赵相“寄兴于名山胜迹间,多所题咏。以征辟不就”的行事来看,亦有江门隐逸之风。关于赵日新,《门人考》云:

赵日新,潮阳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罗城教谕。成化五年举人赵相子。本集《与赵日新》:“久不见生,一日得生手书,如语予馆中,不知其在罗城也。去白沙几年,味生之言,欲再见白沙而不可得,甚矣!生不忘白沙也,忧病之余,泯泯默默,无可为他人言者。念生忠信之人,可与共学。然问之者甚切,告之者无序,生虽有求于我,其何补于日用乎?宾阳陈掌教可人也,可一通之。余不具。”《赠赵日新还潮州》:“考德每劳依讲席,临流亲为泻椒浆。”[10]631-632

按,《[光绪]潮阳县志》赵相本传谓赵日新字新民。又按,周鹏(字万里,道州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任潮州知府,尝浚三利溪以便民[20]223,事成,遣人至白沙请文,所遣之人即生员赵日新[13]46,这应该是赵氏首次到白沙,时间在成化二十三年或弘治元年(1488),《赠赵日新还潮州》即赵氏此次临别时白沙所赠之诗。赵氏弘治五年(1492)中举,次年赴广西罗城教谕任,《与赵日新》云“去白沙几年”,可知赵日新从学白沙当在其中举(1492)之前、首至白沙之后,也即弘治元年至五年之间(1488-1492)。白沙在回信中让他向“宾阳陈掌教”请益,陈掌教即同门陈镬(字宗汤,番禺人),时为广西宾州学正。白沙曾说:“与平湖语连日,不如与宾州一尺简。”[13]192对其评价甚高。《[光绪]潮阳县志》与《[光绪]潮州府志》俱言“日新与湛甘泉同学友善”,此说颇为可疑。首先,赵日新从学在前,甘泉拜师在后,二人没有同学共处的机会;其次,检阅甘泉文集,其中并无有关赵日新的文字信息。

(九)杨 琠、杨 玮

杨琠、杨玮为同胞兄弟,杨琠为《门人录》《门人考》所录,杨玮则为诸书缺载。《门人考》云:

《[光绪]潮州府志》卷17《茔墓》云海阳县地美都华美洲山有杨玮墓[6]232,或许这是阮榕龄以杨琠为海阳人的原因。《[雍正]揭阳县志》杨玮本传云:

杨玮,号约斋,龙溪西陇人。正德戊辰进士(1508)进士,侍御。杨,同胞弟也。玮天性颖异,幼禀父兄义方之训,励志力学,慨然以天下民物为己任。壬子(1492)领乡荐,从学日益众,多所成就。中弘治壬戌(1502)科二甲进士试。南京户部主事,奉命按江南粮储事,廉能公正,吏民畏服。有赣县令以黄金一百两置瓮中,托言蜜饯以献,行数百里发之,乃金也,立还其物,仍正赣令之罪。历本部郎中,在部八年,多裨国计。升湖广辰州府知府,寻擢贵州按察司副使。念母老,欲乞终养。会西鄙多故,□□□殷,不果,日广布恩信,抚循残黎,由是境内大治。未几,丁内艰,讣至恸绝,抵家过于哀毁,十余日卒,士论惜之。[21]428-429

据《[雍正]揭阳县志》,杨氏兄弟为揭阳人而非海阳人。饶宗颐先生谓“琠,龙溪人,与弟玮俱师事陈白沙”[23]。按,杨玮弘治五年(1492)乡试中举,与黄泽、赵日新、湛若水、陈昊元、陈镬、施用、黄元、李翰等一干白沙门人同榜,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杨琠弘治八年(1495)中举,同榜者有林高、陈绍裘等白沙门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6]491-493。杨琠举进士、授侍御史后曾在京与甘泉相见,甘泉《叙别篇》云“惟予与子,旧学于江门”[9]161-162,甘泉于弘治七年(1494)至弘治十三年(1500)学于江门,杨琠从师当亦在此期间,很可能是以他或杨玮的同榜白沙门人为介而兄弟同往江门的。杨琠之子杨思元正德十年(1515)师事阳明,父子分别师事两位心学大儒,亦堪称佳话。

(十)蔡亨嘉

蔡亨嘉不见载于《[万历]新会县志》《门人录》及《门人考》诸书,今本《陈献章集》《次韵世卿,赠蔡亨嘉还饶平》诗云:“大厓居士此弹琴,谁系孤舟僻渚寻?沧海我真忘僻远,云山公肯到高深。鼠肝虫臂都归幻,雪月风花未了吟。满眼欲知留客意,庐冈孤月正天心。”[13]466据该诗诗题,蔡亨嘉为饶平人。“大厓居士此弹琴,谁系孤舟僻渚寻”句表明,蔡氏还饶平时,李承箕正在白沙,其《送蔡秀才还饶平》当即此时所作,该诗云:“影净江门月,云开昨夜天。秋光聊此对,吾道竟谁传?穷达天注定,乾坤眼独悬。绿袍三百辈,岁岁有常员。半世生涯但一琴,坐深水竹几幽寻。离鸾一去不复返,沧海千寻空自深。白日催年聊短梦,青灯暗雨几长吟。而今忽得江门路,忘却人间不了心。”[12]525据大厓诗题,蔡亨嘉至白沙受学时为秀才,其还饶平在秋天。大厓曾四至白沙,分别是弘治元年(1488)四月至十二月、弘治五年(1492)、弘治八年(1495)冬至弘治十年(1497)二月、弘治十二年(1499)底或十三年(1500)初[24],在上述四个时段中符合秋天这一条件的为第一次(即弘治元年秋)与第三次(即弘治九年秋)。在今本《陈献章集》中,《世卿赴顺德吴明府之召,五日不还,诗以促之(二首)》与《次韵世卿,赠蔡亨嘉还饶平》一诗相隔,前诗为白沙弘治元年(1488)所作,蔡氏之归饶平当在弘治元年(1488)秋,其从学必在此之前。大厓“而今忽得江门路”谓其得白沙之学。

潮阳亦有名蔡亨嘉者,《[光绪]潮阳县志》卷15《选举》“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李春芳榜”条云:“蔡亨嘉,举练人,龙溪县知县,升建昌府通判。”[14]224若以蔡亨嘉弘治元年(1488)辞别白沙时15岁计,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则已75岁矣,以75岁而中进士,此非常情。此外,饶平系由海阳而非潮阳析出,二人里籍亦不同,可知潮阳之蔡亨嘉非饶平之蔡亨嘉。

(十一)饶 鉴

饶鉴,《[光绪]潮州府志》《[嘉庆]大浦县志》作饶鉴,《门人录》《门人考》等诸书缺载。《潮州志补编》第四册《人物志》卷5《饶鉴传》云:

饶鉴,字沧溟,大埔人。金弟。郡诸生,熟于春秋二传,居家敦朴秉礼,言动悉法先人。千里负笈受学于陈白沙。白沙建图新书舍,中植蕉数本,壁间有李世卿题句。鉴至,读之有所兴起,白沙勉以诗云:“一寸芳心卷却春,竹枝遗响落图新。潮州客子来何暮,还对芭蕉索楚人。”复为鉴《神泉八景》之四赠之,及鉴归后,复作诗以送之,云:“君又去东津,东津月送人。周游千里道,细问百年身。野色淡将暝,江桃疑是春。丹青如可赠?画我小昆仑。”或谓白沙尝至大埔主鉴家,《神泉四景诗》为其时所作,《府周志》则谓:“白沙至潮,鉴就谒,则送鉴诗。”所谓东津或即潮之所谓东津,然考之《白沙集》,皆无确证。[16]1354-1355

《茶阳饶氏族谱》谓饶鉴“字公明,号沧溟。……正德丙子(1516)卒”,《[光绪]潮州府志》亦谓其字公明[6]589,“饶鉴字沧溟”说当是误以号为字。《[光绪]潮州府志》卷 26《选举表上》中饶姓生员计有10人,除饶用、饶广被标为“旧程乡人”外,其余皆为大埔人,饶姓当为大埔大族著姓。饶鉴为饶金弟,饶金“字廷赐,大埔人,成化丁酉(1477)举人。创议建大埔县”[6]572,饶金乡试与白沙门人周京同榜。

上文所言建图新书舍应为楚云台,楚云台建于弘治五年(1492),所谓“壁间有李世卿题句”必是弘治五年(1492)或之后之事。白沙云“潮州客子来何暮”当为双关语。要之,饶鉴为白沙晚年门人。《[光绪]潮州府志》谓其“雅为江门所器重。茶阳士类,翕然宗之”[6]582,茶阳为大埔县治所在地,据此,饶鉴对大埔一地的学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余 论

由前文分析可知,龚日高之外的12位潮州白沙门人皆里籍可考。其中,潮阳4人,揭阳3人,饶平2人,海阳、普宁、大埔各1人。饶平于成化十四年(1478)由海阳析出,大埔于嘉靖五年(1526)由饶平析出,普宁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由潮阳析出,在明初潮州四县(潮阳、海阳、揭阳、程乡)中,白沙门人主要集中于潮阳与揭阳,程乡则无。在从游白沙的时间上,除余善外,6人为成化年间,6人为弘治年间。新会士子“近水楼台先得月”,故从学白沙者既早且多,潮州士子从学当在白沙成化五年(1469)声名日隆之后。与省内其他州府的白沙门人相比,潮州白沙门人重礼学,有明显的朱子学背景,如余善“家居倡明四礼”,林岩“居家有礼”,赵相“事继母克孝”,周成“立教以孝悌为先”,杨琠病归后“族有规,乡有约,化行于乡”,其中虽也有像吴向、李宗淳这样的隐逸者,但整体上比例不高。潮州白沙门人多重家族、乡里秩序建设,与新会门人相比,潮州门人在气质上多了几分刚健进取,少了几分隐逸逍遥。

潮州白沙门人后学不但相互之间有往来(如吴向、周孚先之与杨潜斋、余土斋),与阳明门人亦交往颇密(如龚日高、杨鸾之于陈明德、薛侃等),余善、杨琠与阳明还有直接交往,对阳明来说,这应该是他了解白沙思想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潮州阳明门人大多程度不同地有着白沙学背景,他们或成长于白沙门人的家庭(如杨骥),或因受白沙激励而从学阳明(如陈明德),或与白沙后学相友讲学(如薛侃)。由此而言,白沙学在潮传播确为潮州王门兴起作了前导,同时也为潮州士子接受甘泉之学作了前导(如杨鸾、周孚先、郑经正、郑经哲等)。白沙、甘泉、阳明思想在潮州的会聚、汇流,是明代知识-思想图景中的一个奇观,追根溯源,这一奇观的生成以白沙学的传播为基础,同时也与潮州士子对此三位大儒思想兼容并蓄的态度密切相关,在此态度下,人们往往重其同而忽其异,薛侃的态度即颇有代表性,其《奉甘泉先生书》云:“先生与阳明尊师,其学同,其心一,其为教虽各就所见为发,不害其为同也。”[5]272

在思想史的长河中,上述13位潮州白沙门人皆名不见经传之小人物,其身影常为白沙、甘泉、阳明等大人物的光芒所遮盖,从而成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大人物在思想史上发挥的影响固然大,但若没有小人物的追随及在地实践,学风及思想传统便无以形成。简言之,小人物也参与了思想史传统的塑造,并直接参与了当地的学风文化建设,若没有小人物这一“中介”,伟大的思想或观念便无从落地生根。因此,对思想史研究来说,大人物固然需要加以特别关注,但不能因此而漠视小人物,缺失了小人物的思想史将是残缺不全的思想史。

[1]王光松.白沙门人与白沙心学传播[J].现代哲学,2015(6):94.

[2]黄挺.潮州王门学派简述[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86.

[3]黄挺.明代潮州儒学概说[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88.

[4]孙杜平.吉帛村人笔记[EB/OL].[2016-11-06].http://sun duping1978.blog.163.com/blog/static/11256868920099291 4227292/

[5]薛侃著,陈椰编校.薛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周硕勋纂修.[光绪]潮州府志[M]//据清光绪19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7]卢蔚猷修,吴道镕纂.海阳县志[M]//据清光绪26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8]李书吉等修,林继绅,等,纂.澄海县志[M]//据清嘉庆20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9]湛若水.泉翁大全集[M]//明嘉靖19年洪垣编刻本,万历21年修补本(钟彩钧先生主持整理、标点本之稿本)

[10]阮榕龄.白沙门人考[M]//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1]湛若水.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M]//明嘉靖34年刻本,万历21年修补本(钟彩钧先生主持整理、标点本之稿本)

[12]李承箕.大厓先生诗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3册,别集类,据天津图书馆藏明嘉靖30年张希举刻本影印.济南:齐鲁书社,1997.

[13]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周恒重,修,张琪,纂.[光绪]潮阳县志[M]//据清光绪10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15]张玿美,纂修.[雍正]惠来县志[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7.

[16]温丹铭,分纂.人物志[M]//饶宗颐总纂.潮州志补编第四册,潮州:潮州海外联谊会潮州志补编整理小组编印,2011.

[17]卢师识,修,赖焕辰,纂.[光绪]普宁县志稿[M]//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光绪15年(1889)修传抄本影印,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8]王之正,纂修.[乾隆]嘉应州志[M],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乾隆15年(1750)刻本影印,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19]凌迪知.万姓统谱[M].中华族谱集成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5:928.

[20]郭春震,校辑.[嘉靖]潮州府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1]陈树芝,纂修.[雍正]揭阳县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2]阮元,修,陈昌济,等,总纂.[道光]广东通志[M]//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道光2年刻本影印,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3153.

[23]饶宗颐.薛中离年谱[M]//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43.

[24]黎业明.陈献章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30,264,317,357.

K207

A

1001-4225(2017)10-0062-08

2016-11-06

王光松(1970-),男,山东蒙阴人,哲学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佟群英)

猜你喜欢
门人弘治甘泉
甘泉水 幸福水
龙江剧《弘治私勘》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
借衣访恩师
甘泉润万家 青年志愿行
借衣访恩师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