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报警疲劳相关原因及对策研究进展

2017-04-02 09:14
上海护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监护仪监护报警

李 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

·综 述·

监护仪报警疲劳相关原因及对策研究进展

李 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

监护仪;报警疲劳;原因;对策;研究进展

医疗监护仪在使用过程中会因患者病情变化等各种原因出现警报提示,在警报发生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分析报警的性质、紧急程度、原因等,可针对性采取一系列治疗护理措施,以提高监护效能,进而指导诊疗方案的实施、促进患者康复。但在目前国内医疗环境下,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及护患比例不合理等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常会出现对于频繁的警报信号疲于应对的情况。一些频繁的报警信号很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听觉和视觉上产生混乱,进而产生报警疲劳。医护人员的报警疲劳直接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护理管理问题[1]。唯有有效识别和预防医护人员报警疲劳,才能保障住院患者安全、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文章针对报警疲劳的发生原因、可能的危害及应对策略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综述如下。

1 报警疲劳的定义

报警疲劳通常是指在医疗机构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医疗监护仪因各种原因出现大量的报警,包含有效警报信息和无效误报警信息,导致护理人员反应能力和处理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2]。Ulrich[1]认为,报警疲劳是指当护士和其他护理人员面对超出工作负荷的警报时,做出调整报警参数、延迟回应、关闭报警声或者将报警设备直接关闭的反应。两者都说明导致报警疲劳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仪器报警信息,进而使护理人员对此采取了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些反应对患者可能是安全的,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最终都导致了医疗服务质量的降低。可见,报警疲劳对护理人员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患者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临床医护人员需关注报警管理问题,预防报警疲劳的产生。

2 报警疲劳研究及管理的发展

2.1 美国报警疲劳研究及管理概况 1974年美国紧急医疗研究机构(简称ECRI)报告了一起与忽视低温设备警报致患者严重烧伤的事故,并常年强调医疗监护仪报警管理领域存在显著性安全问题。2006年,美国医疗技术基金会(the Healthcare Technology Foundation)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的临床报警调查研究,1 327人回复调查,超过1/2的受访者是注册护士。调查结果显示,误报警和报警干扰是临床最常见的报警问题。在报警设备中,误报警量排名前三的设备分别是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和静脉输液泵[3]。2012年,美国紧急医疗研究机构将报警疲劳确定为2012年度和2013年度十大健康技术危害之首[4]。2013年6月30日,美国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将报警管理纳入2014年全美患者安全目标,要求在2014年7月1日前,医院管理层必须在报警管理政策、流程方面建立一个安全的报警系统,同时以教育的方式告知员工报警管理的目的和正确操作报警系统的方法,并警示他们做好报警管理工作是每个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5]。

2.2 我国报警疲劳的相关研究 国内对报警疲劳的研究及管理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于设备和信息技术方面,护理人员对报警疲劳的人为因素分析和管理对策研究方面鲜有报道。

3 报警疲劳的危害及后果

3.1 影响疾病观察及处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报警疲劳导致的护理人员反应能力和处理行为效率下降,极易引起严重的医疗责任事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的威胁。美国关节协会统计发现,2009—2012年间发生的98件报警疲劳相关医疗责任事故中,80件导致患者死亡,15件导致患者终生躯体功能障碍[6]。这提示,报警疲劳引发的医疗事故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也接到多达500余例与心电监护仪报警疲劳相关的患者死亡报告;且统计分析发现,在呼吸机引起的2 500余例不良事件报告中,有1/3与报警疲劳有关[7]。此外,与报警疲劳相关的医疗事故往往会对医疗机构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额外的补偿治疗延长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医院的医疗支出明显增加[8-9]。

3.2 报警噪音对医患双方均产生一定的心身损害

3.2.1 对医护人员的影响 监护设备频繁的报警声可形成一个严重噪音污染的嘈杂环境。当前多数生产商将监护设备报警声级设定在60~70 dB,有的设备报警声级甚至超过了80 dB,相当于距离高速公路25 m远听到的噪声水平[10]。Boston医学中心调查显示,82%的医护人员认为自身工作环境非常嘈杂;91%的医护人员认为,如果自己患病,他们不愿意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10]。

3.2.2 对患者的影响 监护仪的不同报警声往往代表着不同的警报级别意义[8]。如报警声音响亮尖锐,常提示患者病情危及生命;报警声音柔和,常提示患者病情相对不危重,报警声的显著差异传递了患者病情信息、险情警告和危机等重要资讯。但是患者作为非专业人士,通常不具备区分警报级别的能力,这些报警声通常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并对其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3.3 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效能 Harris等[2]报道指出,报警疲劳最终都将导致护理人员对大量误报警的反应能力和行为速度严重下降。Daniels[9]也认为,报警疲劳会导致护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日常工作项目上,从而停止或不断无视报警,因为应答所有的报警会导致其工作进度严重滞后。在Simpson[11]的研究中,报道了大量由于设备误报警导致护理人员不及时回应,甚至发生故意忽视报警的现象。此外,报警疲劳也会使护士产生一些其他消极反应,包括关闭报警声响、设置超范围参数、完全关闭监护设备等。报警疲劳作为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干扰护士对患者的监护,并且由于不必要的误报警降低了护理人员对警报的信任度,使得监护人员有时会违反医疗规范将警报关闭,严重降低了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工作的效能。

4 报警疲劳的原因分析

4.1 报警设备集中导致的报警过频 Simpson[11]在文献中提倡,报警参数的设置应该基于患者个体临床情况而定,并应根据临床病区的不同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避免监护报警设备集中。Bridi等[12]也指出,由于专业人员缺乏而导致的报警未能正确处理,也是人力资源不足的表现。当前在我国,医护人员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人力资源配置不充分已是普遍现象,由此造成报警设备集中、人均管理的报警设备数显著增高,成为导致报警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手术监护室及重症监护病房等场所监护设备集中更加明显,报警设备种类繁多,接口各异,不同的生产厂家用不同的信号输出进行报警提示。监护设备过度集中往往导致报警发生过频,人均处理报警的工作量显著增加,最终导致护理人员反应能力和处理行为效率下降,出现报警疲劳现象。

4.2 报警设备的高敏感性设计导致的误报警

Sendelbach等[13]报道,报警设备的设计初衷是针对临床事件进行高敏感性报警,医疗监护仪的高敏感性设计可以有效地甄别出潜在危及患者生命的病情变化,显著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但同时高敏感性也造成了医疗监护仪大量的误报警,成为导致医疗护理人员产生报警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Tanner[14]报道显示,医疗监护仪的误报警范围高达72%~99%,在某些医院的护理病房中,超过85%的报警属于误报警,多数误报警的信息并不能反映患者存在危险。这种现象会严重降低护理人员对报警系统的信任度,如果报警的可信度在90%,护士对报警的反应速度会大于其正常反应的90%;相反,如果认为报警的可信度在10%,护士对报警的反应速度会在是正常反应速度的10%左右。Bitan等[15]将该类情况归纳为“概率匹配”现象,即护士对报警的反应取决于其对报警系统的信任程度。

4.3 操作设置不合理导致的误报警 2011年,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AAMI)提出,医疗监护仪参数设置不合理、医护人员采用默认参数设置而未根据患者个体病情调节,以及医疗监护仪电极干燥脱落、传感器放置错误等均会产生大量的误报警[16]。其中,监护仪相关参数操作设置不合理是引起误报警激增的主要原因。对此,美国呼吸治疗学会将医疗监护仪报警信号按优先和紧迫程度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为红色光连续报警,声音响亮尖锐,提示患者病情危及生命;第二级为黄色光报警,声音柔和,提示患者病情可能危及生命;第三级为不连续报警,声音柔和,说明患者病情暂时不危及生命[17]。通过对报警信息按照优先和紧迫程度进行分级,可以有效地提示医护人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高级别的报警优先处理,暂时不危及生命的报警按序处理,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运转效率。但医疗监护仪默认的报警范围参数多由仪器供应商出厂时设置,并不一定适合每位患者,而且报警的优先级和紧迫程度与患者病情变化的关系也不是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需要医疗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常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设置不同的报警参数[18]。

4.4 报警声音缺乏统一标准增加了信息识别困难

在过去的30年里,医疗装备产业急速发展。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从1983年到2011年,与护理工作相关的设备报警声已由过去的6种发展到40余种[19-20]。目前,各类设备的报警分贝及声音分类尚缺乏统一标准,轮岗护士需要不断的重新学习,以适应不同单位不同病区报警参数设置要求。我国在医疗监护仪报警设计方面的现行标准推荐,不同优先级的声压级差为6 dB[21]。85.7%的医护人员认为,在背景不是很嘈杂时,他们能够根据报警的音频或视频信号来区分报警的优先级和报警的来源,但在众多设备同时报警时会产生混淆,难以清楚地判断哪个设备处于警报状态,且在辨识不同优先级的警报信息方面亦存在困难。因此,设计和实现各种诊断、监护、抢救、治疗设备的信息集成,融合不同接口、不同通信协议的报警信息采集和不同数据格式的报警信息,以统一标准向医护人员有效传递报警信息,才能更有效提高监护效果,减少报警管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5 报警疲劳的应对策略

5.1 护理人员层面

5.1.1 提高护理人员对报警疲劳的认识 Daniels[9]曾报道,解决报警疲劳最简单的干预方法就是提高护理人员对报警疲劳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报警疲劳相关主题的培训会议和课程,使护理人员对延迟响应报警影响患者安全性的问题有充分认识和重视,使她们自觉地将响应报警纳入到常规的护理工作中。此外,鼓励护士通过床边交接班、经常巡视病房等形式的护理活动,让患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护理人员,以方便患者及时寻求援助。

5.1.2 改进护理方式以降低报警频率 在提高对报警疲劳认知及重视的基础上,提高护理技术、改进护理方法能显著降低报警的发生频率。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传统采用酒精消毒后粘贴心电监护电极片的做法会导致贴片处局部皮肤干燥,显著影响心电监护误报警发生的频率;通过改良方法,用肥皂和水清洁局部皮肤后用毛巾或纱布拭干,再进行心电监护电极贴片,并且每日更换电极片,可提高电极与皮肤的有效接触传导,并将平均每人每日报警量降低至46%[22]。此外,护理人员通过改进常规护理宣教,将报警管理内容纳入患者入院宣教中也能有效预防报警疲劳[9]。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监护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等问题的指导,并在每班交接时回顾患者的报警需求。当患者不再出现监护报警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停止使用监护报警设备,以降低报警的发生量。

5.1.3 个体化多措施相结合设置合理的报警阈值有研究证实,在心电监护管理过程中,将心率报警参数调整为下限50~60次/min,上限120~150次/min,可以有效降低43%的冗余报警量[23]。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个体化设置报警阈值有助于降低总报警量、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并可提高处理报警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除个体化设置报警阈值外,多措施相结合应对报警疲劳也有积极的临床意义。Welch[24]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在10家医院的外科术后监护室观测分析了3 200万例心电监护数据,发现采用延长报警延迟时间和调整报警参数相结合的方法,比单一使用一项措施,更能显著降低报警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单一使用一项措施,将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延迟时间从5 s延长至15 s,报警量可以减少70%;单一调整报警参数,将血氧饱和度报警阈值下限从90%调整到88%,报警可以减少45%。而将以上两项措施结合,报警量则可以显著降低85%。

5.2 医院层面

5.2.1 组建跨专业团队优化安全管理 有研究建议,医疗机构应组建多学科安全管理小组,针对报警疲劳的发生发展做出趋势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报警管理操作流程安全有效[1]。波士顿医学中心为处理报警疲劳问题,已组建了首席医疗长官领导的跨专业团队。事实证明,在卫生保健组织中,高层领导对患者的安全承诺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而小组成员中是否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对于处理报警疲劳问题也至关重要。在质量管理会议中,高层领导如花25%的时间关注医疗质量问题将得到更好地质量管理结果[10]。Welch[24]建议,跨专业团队成员应由临床医护人员、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组成,工作任务包括:在参考护士的工作需求和设备供应商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在管理层面制定报警管理政策和相关工作标准。

5.2.2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提升响铃疲劳认知及应对 医疗监护仪能否发挥正常作用取决于使用者。护士作为医院监护仪器的主要使用者,必须掌握监护仪器的功能并熟练使用。当前仪器功能越来越多,操作手册都很详细和复杂,这导致护士很难去仔细阅读操作手册,因此可能不会非常了解仪器的功能和报警的设置。同时,临床一线护士流动性大,许多经验丰富的护士流失,加上仪器更新很快,进一步导致了护士对医疗仪器使用熟练程度的下降。因此,医院应着手修订管理制度,确保报警制度的正确执行;并针对所有护士制订培训方案,定期对护士进行仪器操作培训,通过模拟临床真实环境考核护士的实际操作水平,以确保临床一线护士能熟练掌握仪器的功能和使用。

5.3 设备供应商层面 当前市场上监护设备种类繁多,接口各异。不同的生产厂家用不同的通讯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即使同一品牌的厂家也会因为产品更新换代,在不同型号的设备上采取不同的接口通讯协议。在应对解决报警疲劳过程中,设备供应商应优化监护设备接口,统一规范信号传输协议,以提高监护报警信息的集成效率,降低护理人员应对监护报警的工作量。近年来,一些国家已通过第三方构建了报警通知集成系统,通过平台服务器串接不同医疗监护仪制造商的监护设备,采集融合不同接口、不同通信协议的报警信息和不同数据格式的报警信息。因此,国内设备供应商在设计和实现各种监护设备的信息集成时,有必要在通讯接口上采用统一的物理接口,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的数值编码方法对数据包进行“加密”封装,可以便于医疗单位构建报警信息集成框架,从医疗信息化的角度给出解决警报管理问题的方法。

6 小结

报警疲劳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报警设备集中导致的报警过频、报警设备的高敏感性设计导致的误报警、操作设置不合理导致的误报警、报警声音缺乏统一标准增加信息识别困难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临床上报警疲劳的发生。报警疲劳作为当前医疗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不仅显著降低了医疗机构人员的工作效能,而且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各层面协力解决。在护理人员层面,应提倡保障患者安全原则下设置个体化报警阈值,并借助护理方法改进降低报警频率;在医院层面,可通过组建专业团队优化安全管理,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响铃疲劳认知和应对;在报警设备制造商层面,应制定统一的接口型号规范和通讯协议,集成警报信息,提高报警系统效率。通过多层面举措共同实施,以期探索出一套有效应对解决报警疲劳发生的方案,为日后护理工作中正确识别、有效预防报警疲劳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

[1]Ulrich B.Alarm fatigue:a growing problem[J].Nephrol Nurs J,2013,40(4):293,346.

[2]Harris RM,Manavizadeh J,McPherson DJ,et al.Do you hear bells?The increasing problem of alarm fatigue[J].Pa Nurse,2011,66(1):10-13.

[3]Clark T.4th Annual Nursing Research&Evidence-Based Practice Symposium:2011 National Clinical Alarms Survey:perceptions,issues,improvements,and priorities[R/OL].[2013-06-17].http://www.uvm.edu/~kappatau/images/9%202011National ClinicalAlarmsSurvey_Clark.pdf

[4]ECRI Institute.Hazard:Gaymar hypothermiamachine[J].Health Devices.1974;4:229-230.

[5]The Joint Commission.Sentinel Event Alert Issue 50:medical device alarm safety in hospitals[EB/OL].[2013-04-16].http://www.jointcommission.org/sea_issue_50/.

[6]Joint Commission.Medical device alarm safety in hospitals[J].Sentinel Event Alert,2013,(50):1-3.

[7]沈云明,郑焜,吴胜,等.ICU医疗设备警报管理及警报信息集成技术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4,38(4):270-273.

[8]Purbaugh T.Alarm fatigue:a roadmap formitigating the cacophony of beeps[J].Dimens Crit Care Nurs,2014,33(1):4-7.

[9]Daniels K.Fighting bed alarm fatigue in orthopedic units[J].Nursing,2014,44(9):66-67.

[10]Konkani A,Oakley B,Bauld TJ.Reducing hospital noise:a review ofmedical device alarm management[J].Biomed Instrum Technol,2012,46(6):478-487.

[11]Simpson KR.Alarm fatigue[J].MCN Am JMatern Child Nurs,2013,38(6):397.

[12]Bridi AC,Louro TQ,da Silva RC.Clinical Alarms in intensive care:implications of alarm fatigue for the safety of patients[J].Rev Lat Am Enfermagem,2014,22(6):1034-1040.

[13]Sendelbach S,Funk M.Alarm fatigue:a patient safety concern[J].AACN Adv Crit Care,2013,24(4):378-386.

[14]Tanner T.The problem of alarm fatigue[J].Nurs Womens Health,2013,17(2):153-157.

[15]Bitan Y,Meyer J,Shinar D,et a1.Nurses'reactions to alarm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Cogn Technol Work,2004,6(4):239-246.

[16]Alarms pose challenges to healthcare facilities[J].Biomed Instrum Technol,2011,Suppl:5.

[17]谭伟,孙龙风,秦铮,等.内科与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呼吸机报警原因的比较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0):582-586.

[18]周姓良,胡靖青,刘爱侠,等.ICU预防报警疲劳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712-715.

[19]Kerr JH,Hayes B.An"alarming"situation in the intensive therapy unit[J].Intensive Care Med,1983,9(3):103-104.

[20]Borowski M,Görges M,Fried R,et al.Medical device alarms[J].Biomed Tech(Berl),2011,56(2):73-83.

[21]齐丽晶.YY 0709-2009中听觉报警信号声压级测试方法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3,37(3):218-219.

[22]Cvach MM,Biggs M,Rothwell KJ,et al.Daily electrode change and effect on cardiac monitor alarms:a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pproach[J].JNurs Care Qual,2013,28(3):265-271.

[23]Korniewicz DM,Clark T,David Y.A national online surve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linical alarms[J].Am JCrit Care,2008,17(1):36-41.

[24]Welch J.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reduce nuisance alarms and alarm fatigue[J].Biomed Instrum Technol,2011,Suppl:46-52.

R45

A

1009-8399(2017)02-0064-04

2015-12-07

李 佳(1983—),女,本科,护师,主要从事骨科临床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监护仪监护报警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LKD2-HS型列控中心驱采不一致报警处理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