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义 敏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开放教育资源视域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贾 义 敏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在互联网时代,以免费、开放和共享为特征的开放教育资源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科课程整合与学习者创造力的提升,还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加深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路径。同时,开放教育资源也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设置的特色与个性化、学习与教学模式的转变、学习评价与教学管理理念和机制的转变、教师职业身份的转变和学习者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等都是学校教育应对挑战、深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必由之路。
开放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在线教育;慕课
近年来,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冲击力的技术变革首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时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的约翰·亨尼斯(John L.Hennessy)曾在2012年对在线教育的新潮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大胆的预测:“如同技术颠覆并再造了报纸与音乐产业一样,现在轮到另一个传统行业——高等教育了……教育技术将摧毁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1]前美国教育部长威廉·本纳特将慕课比喻为“一个雅典般的复兴”,更有人将慕课视作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一种“颠覆式创新”。[2]16慕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教育领域和人们的视野,其出现看起来好像很突然,然而对于那些致力于探究用技术创建和分享内容、变革课程与教学、促进教育商业化的人士来说,慕课只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一个分支而已。从开放教育资源的视角审视教育变革,会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从开放对象、开放课件到大规模开放课程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开放学习对象技术,继而逐渐进化为21世纪初的开放课件和开放教材项目。[3]33-39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数字化教育资源因其传播的便捷性、多媒体性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随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资源混乱无序、独占隔离、简单重复、缺乏共享、低效检索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用新的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共享、高利用率?学习对象技术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被国际教育技术界认为是解决教育资源共享和重用问题的重要途径。学习对象是指任何具有重用特性并能用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4]较之一般的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具有可重用性(reusability)、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持久性(durability)等特征。其中,“可重用性”是学习对象最明显的特征,因为只有保证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重用,才能实现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大范围共享。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式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宣布将学校全部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免费开放。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UNESCO)在“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OER)概念。2006年,UNESCO将OER定义为:“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的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5]在MITOCW的示范和引领下,作为提升教育公平、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赋予学习者自主学习权利的有效手段,以共享知识为宗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并已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世界各国高校和教育组织纷纷加盟到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运动中。开放教育资源的种类也愈来愈丰富,从早期的开放课件、教材,到开放课堂视频(视频公开课);除了教育内容的开放外,开放教育资源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协议(如Creative Commons协议)、开放或开源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和学习环境(如Sakai、Moodle等)、开放软件等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认为:“OER是指遵循知识产权许可协议的、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可以被个体和组织免费使用、重用和修改,以满足教学、学习和研究的个性化应用需求的资源,包括全部的课程、教材、流媒体、测试、软件以及支持学习的多种资料和技术。”[6]
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设的一门名为“联通主义与关联性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的课程采用开放课程内容和开放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开创了全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慕课)的先河。此后不久,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教育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目前,除了公众已知的edX、 Coursera、Udacity外,英国的FutureLearn也发展迅速,中国的爱课程网、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在线学习平台也聚集了大量的中文开放课程资源。与已有的开放教育资源相比,慕课不仅开放了数字化课程资源,而且开放了课程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开放了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二)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特点
纵观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不难发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发展契合了互联网开放、共享的思想,兼具可重用、微粒化和系统化的资源发展趋势,创生了与互联网思维相符合的教育新思维和新文化。
1.以自由获取与可重用为宗旨
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用以支撑教育,能被任何人自由访问、重用、修改与共享的资料,其涵盖的资源范围粒度很宽泛,从完整课程到孤立的学习对象。OER作为推动教育日益开放的一项规模最大、发展最为迅速的运动,它还包括开放资源软件、开放获取、开放学习设计、开放教育实践等。[7]其背后的哲学理念与运作方式都是互联网开源运动的延续与深化。无论在教育资源的内容、类型上发生何种变化,还是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学习支持工具,免费获取与可重用、可修改是这些资源的基本特征。在开放获取等互联网资源协议的支持下,开放教育资源均具有可重用(reuse)、重订(revise)、重构(remix)、重复传播(re-distribute)等开放特性。这些开放特征不仅使得开放教育资源能够被最大限度地共享与应用,避免了重复劳动,节省了时间,而且重订与重构的特性更是促进了新资源的生成、新知识的发展。同时,在开源运动的背景下,开放存取协议等网络资源共享协议也逐步完善,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
2.以辅助学习与教学为目的的资源开发模式
从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来看,开放教育资源一方面在向微粒化、碎片化的方向发展,诸如一分钟课程、微课等微视频教育资源的出现;另一方面又向系统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诸如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系统化的在线教育内容。微粒化、碎片化的资源适合在线学习的灵活性、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征。系统化的内容整合又促进了学习内容的体系化,可以促进学习者知识体系的整体发展,微粒化、碎片化的资源又逐渐从离散走向系统化。此外,最初的视频课程、课件、学习对象等往往从课程整体开发,因此这些资源内容多、时间长、与课程本身前后内容的结合度高,更适合于教师去讲授,而非学生去学习。时至今日,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呈现微粒化趋势。近年来风行全球的可汗学院视频、微课等均是资源微粒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它们以学习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开发,更注重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结合。
3.实践重心从资源开发到学习机制探索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在可重用、资源共享的思想指导下,早期的实践重心主要集中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方面,诸如开放学习对象建设的各种技术标准讨论以及各种资源系统的组织架构方式等。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开放学习环境与学习技术的开发逐渐受到关注,如Sakai等开源学习管理系统的出现、RSS等Web 2.0学习工具的开发。近年来,开放教育资源的实践重心转向开放课程,即转向资源应用机制、学习机制的研究。诸如,国际首门慕课“联通主义与关联性知识”课程就是基于已有的分布式开放教育资源,通过基于内容聚合支撑的在线学习技术,开展的一种沉浸于学习场景中的学习。课程信息以分布式知识表征形式存在于互联网上、存在于课程学习网络的各个结点中(这里的结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图书馆、书本、网站等任何可能的信息源),课程设计者和学习者一起需要一定的结构将这些结点联通起来,通过不断地提炼、重构、解释来生成新的知识,从而构建人与内容共通的技术增强型学习网络。[8]这种新型的基于关联主义理论的慕课课程被人们称为cMOOC(connectivism MOOC),其创生了一种浸入式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资源的一种典型应用机制。
4.国际范围的共享合作愈加普及
发展至今,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一项运动。它不仅得到各个国家、大学的高度重视,而且许多国际机构、不同国家大学间的合作也日趋密切。诸如,最早由英国开放大学、利兹大学等知名学校联合创建的未来学习项目(FutureLearn),不仅汲取了英国开放大学多年的开放教育经验,创建了适合学习者远程学习的课程,更是与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国家影视学院、英国文化协会等19个权威机构合作,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的角度。目前,该项目已发展为由80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及文化组织参与创建课程内容的开放学习平台。[9]由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于1997年创建的学习与在线教学多媒体教育资源项目(Multimedia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Learning and Online Teaching,简称MMERLOT),致力于创建一系列网络版免费的、开放获取的教学资料,希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套开放免费的工具进行学习。截至目前,MERLOT已发展为由40多家高等教育机构、个体机构、专业学术组织、数字化图书馆、教育企业组成的共同体联盟,共同致力于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在线资源提升学习与教学体验。通过Google翻译,MERLOT网站还可以被翻译成近90种语言,供全世界学习者使用。[3]33-39此外,还有公众所熟知的Coursera等慕课平台,每个平台都融合了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提供的课程或学习资源,并且在创建者、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资源被翻译为不同的语言版本,供尽可能多的人使用。所有这一切表明: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筑起的藩篱正在被破解,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推倒,不同国家、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间的国际合作与共享愈加广泛。
目前,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融合,传统行业领域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的过程。变革与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同时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和社会创新的双重重担。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面临着更新和挑战。研究表明,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美国研究型大学注重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采用研讨式和研究性教学方法,强调个别指导和协同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10]开放教育资源无疑为这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开放教育资源在形成之初,就被教育界和社会公众寄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育公平、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的厚望。在澳大利亚的一项调查研究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让所有人可以获取教育”(62%受访者),其他益处还包括提升时间和金钱的效能(52%)、提升教育资源的质量(42%)。OER还具有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创新教学实践的潜能。[11]45这一切都为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一)丰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至今,已经创建出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开放教育资源,也形成了多样化的跨校课程联盟。基于同一课程资源开展跨越时空的学习,不仅共享了优质课程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重复开发资源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校内校外协同创新的课程模式,创生了新的教育环境,开创了不同学校、不同机构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机制。同一门课程资源,既可以面向大学在校生开设,也可以面向网络学习者免费开放,构建线上线下、校园学习者与网络学习者共同学习的互动课堂。比如哈佛大学的“版权法”(Copyright)课程,不仅在学校开设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还在互联网上同步开设在线课程,供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与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一起学习、开展网络讨论、分享观点。此外,哈佛大学此课程资源还供CopyrightX课程联盟的遍布全球的会员使用,通过CopyrightX与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十多所大学共享课程资源。①参见:CopyrightX,http://copyx.org/affiliates/。国内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自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以来,目前已经在南京大学、青海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多所大学联合开设。[12]这种课程学习联盟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一起使用、创建课程资源,开展跨时空的学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习者一起学习、研讨,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能够开拓学习者的思维和学术视野,丰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进而促进学习者对于不同观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这一切恰恰是创新人才培养非常必要的基石。
(二)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
最高效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步调。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尤其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习资源的有限性和统一的课程进度和学习路径,很难实现学习的个性化。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学习者不仅可以获得免费开放的在线教育资源,而且资源的媒体种类也多样化,既有文本、音频等课程资源,又有系统化的视频资源;既有开放的教材、授课讲义,也有诸如慕课之类的在线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步调选择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目前,许多开放式学习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分析学习者在网络上所留下的学习轨迹等各种学习数据,进而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促进学习的个性化。这些提升学习个性化的学习技术和服务,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比如,学习者既可以选择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得到本领域其他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这些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保障。
(三)促进学科课程融合和提升学习者的创造力
分科教育一直是现代大学教育所奉行的教育制度。近年来,创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领域,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开放教育资源为多学科的融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源和技术基础。开放教育资源的免费获取、可修改、可重用的特性能够避免教师的重复劳动,降低时间和经济成本,更能够促进不同课程的融合与发展。譬如,美国莱斯大学首创Connexions项目的最初动因就是想解决不同学科课程内容间的重复和关联问题。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存在一种非线性的联系,把那些有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便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教育资源的微粒化、独立性可以提升资源的可重用性,可以构建跨学科的课程资源,促进不同学科课程的融合。而且,在包含不同学科内容的共享知识库中,学习者可以跨越专业、学科课程的藩篱,非常便捷地学习到不同课程的内容,实现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融合,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营造共建共享的参与式学习文化
开放教育资源的免费获取有益于资源的快速传播,而其可修改、可重用的特性又促进了资源的协同建设。在“开放共享”的主旨理念下,参与式学习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非常普遍。在许多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中,学习者不仅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是资源的创造者。比如,莱斯大学的Connexions项目有类似Wiki的资源创建机制,人们可以编辑修改他人创建的资源,并可以保留资源的各种版本。此外,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平台中已有的开放资源创建自己的课程资源,重构课程内容,从自己的视角评价、推荐和选择资源。Connexions项目改变了以前集中封闭的创建、出版和学习的过程,创建了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动态的、直观的、创新的开放教育资源环境,通过知识的共建共享,创建了一个全球性的学习共同体。[13]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MERLOT项目,允许通过同伴相互评论和添加学生作业的方式,共同创建MERLOT的资源库。再比如cMOOC最初往往只建立一个包含主题和观点的课程大纲,参与者从重新思考课程大纲开始课程学习,随着课程的推进,课程参与者(包括教师)从互联网中找到资源并将其链接到课程中。所以cMOOC更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所有的课程参与者一起创建课程、丰富课程内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再仅仅是记忆和复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可以基于相关的课程资源,提炼、构建新知识,由知识的消费者变成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这种共建共享的参与式学习文化无疑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人都得不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今天,随着许多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人们只要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且不需要任何费用。在坦桑尼亚,一位在小学就辍学的农民,通过手机学习怎样种植庄稼的经验,一位高中毕业的越南汽车技术工通过互联网学习如何修理汽车和摩托车。在玻利维亚,一位大学毕业的城市公务员通过混合学习课程,学习如何回应市民关于提高基础服务的问题和忧虑。[14]218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无论是MIT首创的开放课件运动,还是曾经风靡一时的视频公开课,乃至近年来风行全球的慕课,大学一直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使优质教育资源冲破了传统高等教育中的“校园围墙”,走出象牙塔。许多项目还开发出具有地方特征和适应中小学需求的教育资源,直接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农业、医疗等领域建设和基础教育,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科研与现实需求的快速转换与深度融合,为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史蒂夫·乔布斯与比尔·盖茨的最后一次会面中,两位IT界巨人“一致认为,比之媒体、医药和法律等领域,迄今为止计算机对学校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15]507-508。信息技术在金融、医疗、交通等行业引发了深刻的变革,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这些行业在内在结构、运营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重构,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相比之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却小了很多。虽然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硬件设施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百年来延续的学校课堂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知识传递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计划中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课堂上整齐划一的讲课节奏,课程结束时整体划一的标准化测试,依然是目前多数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学校就像工厂,教室就像车间,用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标准化人才。如前所述,以开放共享为主旨的开放教育资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带来了机遇,诸如丰富的学习体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共建共享的参与式文化等。但同时开放教育资源也对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学习与教学模式、学习评价和教学管理、教师职业身份和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课程设置的特色与个性化
现行教育体制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取决于学科专业的需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通过层层设定的教育目标、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标准化人才。所以众多学校所设置的学院、专业基本上都类似,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大同小异。与现有大学中课程一般属于大学内部私有、非公开、只能被本校师生享有的现状相比,在开放教育资源中,有许多世界知名学校的优质课程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学生获取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机会和途径也越来越多。跨校选修课程、跨越时空的课程联盟使得校际课程合作与互选变得越来越普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课程,不再局限于某一学校。面对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冲击,中国大学若不改变,就可能沦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16]这种观点反映了我国大学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在未来每个学校都要结合自身的优势,逐渐形成有差别优势的课程体系,开设出有特色的优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在未来学校中的学习,将会有更大的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表,不再局限于某一专业、某一学校。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会更加有特色,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更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学习与教学模式的转变
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通过在传统课堂中听老师讲课而接受新知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各种形式的开放教育资源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大学的课程和教学中,并创生出许多新型的学习与教学模式。譬如,蒙古国少年巴图诗蒙通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合作创建的edX平台,远程学习了“电子线路”(Circuits and Electronics)课程,并且获得了满分。作为一名高中生,巴图诗蒙在此之前没有学过微分方程等必需的基础概念,他如何能在一门大二级别的课程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研究人员发现,巴图诗蒙将四分之一的学习时间都用来在网上搜寻辅助材料。他基本上完全利用免费的网络资源,自学所需的高等数学。[17]再如由互联网草根创建的网络同伴互助对等大学(Peer-2-Peer University,简称P2PU)形成了一种平行于传统正规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模式。在P2PU,通过开放学习社区中的同伴互助,每个人可以向其他人学习到想学习的任何东西。[18]慕课发起人之一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认为,教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告诉人们游泳的方法,然后让他们不断重复,以确认是否学会了;另一种是将学生放入水中教他们如何去游,甚至让他们自己去游。两种教学法都存在于现有的教育中,但未来,学生都将从简单的教授传输模型不断升级到复杂的浸入式教学模型中。即教师创造或建立使学习者获得成功的学习环境,设计正确或成功的行为标准,让学习者在动态且变化的环境中去形成他的学习策略,而不是重复教师的知识。[8]在未来,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参加其他大学或教育机构的在线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参加面对面的课程学习。未来的学习中,学习方式、学习途径愈加多样化,学习内容愈加个性化。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将会成为高校主要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部通过对1996年至2008年的在线学习研究分析发现: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在线学习比面对面教学更有效;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19]
(三)学习评价与教学管理理念和机制的转变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各种形式的学习内容和在线课程会愈加体系化、系统化。诸如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等开放学习平台都开发了公开发布、免费学习、有偿认证方式的专业课程,包含了一个专业的多门必修课程,部分专业还提供了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①参见: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公共平台,http://www.xuetangx.com/degreecourse/engineermaster。这些都为学生自由选课、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面对面的学习或在线学习。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内容的个性化为高校的课程管理、学生评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努力和成果在现实大学中得到认可?如何保证网络学习的质量和网络学习评价的真实性?如何实现不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和互换?如何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学分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学分的互换?如何构建学分银行机制,促进各类学分的替代和互换?这些都是普通高等学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面临的不仅是学生评价管理方面的认证问题,教师工作的管理、教学质量、学习支持服务等也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学校要从“工厂式”的管理理念转向“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构建起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评价与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教师职业身份的转变
尽管在1923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预言电影将取代书本作为基本的教学媒体,进而取代教师并将引发教育革命。[20]然而将近100年过去了,书本并没有被取代,教师更没有被取代。现如今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在线课程在知识传播方面的优势愈加显著。若仅从获取知识的视角看,学生从开放教育资源中获取新知的速度与广度要远优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那么在线课程是否能够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会失业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如同“计算机是否会代替教师”这个命题一样,问题的提出者只是将教学视频视为传递知识和进行学习评估的媒体,也仅将教师的作用看作是传授知识。[21]不可否认,这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却传授知识外,教学中还有创造,有情感交互等。尽管教师不会失业,在线课程不能完全替代教师,但是教师的职业角色和工作属性必将发生转变。在未来的学校中,传授新知将不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各种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学习方法不断涌现,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各项能力要求也会更高,这就会促进教师角色的分化。教师工作在将来更多的是设计课程资源、课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案例、项目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将会更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的学习反馈,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技能。
(五)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21世纪的学习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正规学校之外,发生在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互之中。各种环境(包括工作场所、家庭、社区)下的学习将会普遍存在。未来的学习是个性化学习。学习者要在日新月异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不仅需要具备数字素养,懂得无缝学习,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运用各种学习技术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此外,学习者还需要具备参与学习评价、自主选择学习路径的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目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字素养,尤其是数字化学习能力都还有待提升,提升这二者从而提升学习者在学习型社会的生存技能。学习者每天都需要适应新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并寻求解决方案。这些能力不仅需要学校中专门设置相应的课程,更需要学习者在不断变化的真实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培养。学习者只有具备了数字化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养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开放共享的互联时代,时间和空间再也无法阻止人们学习的脚步。开放教育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多年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创新发展所形成的国际联盟、校际合作和学科融合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和课程基础,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使终身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然而,这种进程也必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包含着人类学习观念和学习文化的变革,包括师生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以及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涉及学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与教学模式、学习评价和教学管理以及教师职业身份等一系列教育变革,任重而道远。
[1]Rosenberger J,John L. Hennessy on“the coming tsunami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EB/OL].(2012-07-23)[2016-06-07]. http://cacm.acm.org/blogs/blog-cacm/153706-john-l-hennessy-on-the-coming-tsunami-ineducational-technology/fulltext.
[2]乔纳·唐纳森,埃利安·阿格拉,等. 大规模开放:慕课怎样改变了世界[M]. 陈绍继,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Hanley G L. MOOCs,MERLOT,and Open Educational Services[M]//Bonk C J,Lee M M,Reeves T C,et al.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London:Routledge,Taylor & Francis,2015.
[4]Wiley D A. Connecting learning object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a definition,a metaphor,and a taxonomy[EB/ OL].(2009-01-19)[2016-09-10]. http://reusability.org/read/chapters/wiley.doc.
[5]焦建利,贾义敏.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现代教育技术,2011,(1).
[6]Atkins D E,Brown J S,Hammond A L. A review of th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 movement:achievements,challenges,and new opportunities[EB/OL].(2007-03-16)[2016-09-10]. http://www.hewlett.org/ uploads/files/ReviewoftheOERMovement.pdf.
[7]Butcher N,Hoosen S. A guide to quality in post-traditional online higher education[EB/OL].(2014-04-03)[2016-09-15]. http://www.idea-phd.net/images/doc-pdf/Guide_to_online_post_traditional_highered.pdf.
[8]胡艺龄,顾小清.从联通主义到MOOCs:联结知识,共享资源——访国际知名教育学者斯蒂芬·唐斯[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9]Become a partner[EB/OL].[2016-09-10]. https://www.futurelearn.com/partners/become-a-partner.
[10]王牧华,全晓洁.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4,(12).
[11]Carina Bossu,David Bull,Mark Brown. A feasibility protocol for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M]//Bonk C J,Lee M M,Reeves T C,et al.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M]. London:Rout ledge,Taylor & Francis,2015.
[12]于歆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3]About us[EB/OL].[2016-09-10]. http://cnx.rice.edu/aboutus/.
[14]Sheila Jagannathan.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open learning to share global prosperity and eradicate poverty[M]// Bonk C J,Lee M M,Reeves T C,et al.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M]. London:Routledge,Taylor & Francis,2015.
[15]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M].管延圻,等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
[16]张卉,姬少亭.“慕课”触动中国高等教育神经[EB/OL].(2013-12-19)[2016-09-10]. http://news.xinhuanet. com/edu/2013-12/19/c_118630679.htm.
[17]Jeffrey R Young. 从慕课学习者到edX研究员:蒙古满分少年的成长之路[EB/OL].(2014-05-26)[2016-09-10]. http://mooc.guokr.com/post/610648/.
[18]贾义敏,候爽,江丽君. P2PU:开放的网络学习社区[J]. 现代教育技术,2011,(8).
[19]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Planning,Evaluation,and Polic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studies[EB/OL].[2016-09-10]. https:// www2.ed.gov/rschstat/eval/tech/evidence-based-practices/finalreport.pdf.
[20]刘俊晓,孟祥增. 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历史贡献与启示[J]. 现代教育技术,2006,(2).
[21]Thomas Arnett. Will computers replace teachers?[EB/OL].(2013-08-16)[2016-09-10]http://www.christense ninstitute.org/blog/will-computers-replace-teachers/.
[责任编辑:罗雯瑶]
Creative Talent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JIA Yi-min
( College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
In the Internet era,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which are free, open, and sharable, provide high quality learning resources and divers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OER not only enrich learners’learning experience, facilitate the integration of cours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learners’creativity, but also accelerate knowledge distribution and innovation, and deepen the amalgamation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Although OER provide new ways to creative talent education, they pose many challenges to talent education. OER involve a series of reform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odel,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ers’ digital learning in education.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alent education; online education; MOOCs
贾义敏(1973— ),女,河北无极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开放教育资源、学习科学与技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研究——基于高校与中小学深度合作的视角”(项目编号:CHA1201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420
A
2095-7068(2017)02-0044-08
2016-12-15
10.19563/j.cnki.sdjk.2017.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