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微时代下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王 英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探讨当前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建构艺术院校全新的创新创业育人理念,培养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凸显艺术专业创新创业特色,探索建构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微时代;艺术院校;创新创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诸多电子产品如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相继问世、更新换代,互联网随处可用,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不再受到时空限制,社会已经步入微时代。高等艺术院校是艺术专业知识的辐射源,社会的艺术智力库,艺术人才的集聚地,由此,我们以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探究微时代下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质量影响就业质量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艺术专业招生规模超越了艺术院校自身的教育能力,小课堂授课变成大课堂授课,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艺术专业教学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综合能力不足,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造成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二)创新创业符合时代要求
盲目的艺术扩招,使社会需求和艺术招生规模不成比例,工作岗位空缺越来越少,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扎实的专业功底,更看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艺术专业大学生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应用价值,来进行创业。
(三)艺术专业大学生独特的优势适合创新创业
艺术专业大学生向往自由,不愿被约束,由于入学时的高投入,就业的期望值往往偏高,自主创业的比例要高于其他专业,创业愿望强烈。同时,个性张扬,思维敏捷,创业恰恰能够发挥他们专业特长。再者,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学科特色使他们更容易创业,凭借自己富有特色的专业,打造自己的创意产业。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足
大多的艺术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时,没有跟随“微”时代步伐,没有根据艺术专业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专业特性与社会对该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建设,没有根据艺术专业和市场需求制定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新要求。只是单凭教师的教学经验组织授课内容,没有客观反映艺术专业学科要求,学生、人才机构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缺少真正的参与,缺乏多方论证,使得创新创业课程存在较多局限性,难以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很多艺术院校虽然已开设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但多数教师教学方法落后,较多的是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很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升和发展自我,课堂单调,教师单纯说教,学生被动听,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需求。同时,由于创新创业教学不能有效结合第二三课堂,比如创新创意设计比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很难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实效性。再者,大多数教师很少真正应用多媒体技术,也缺少音像媒体教材版本,不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长处。
(三)专职师资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这是当前制约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因素。首先,创新创业课属于比较新的课程,好多高校由专职辅导员或就业指导教师担任,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很难保障授课效果。其次,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引导者与培养者,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引路人。但当前大多教师纸上谈兵,自身缺乏创业经历,成效不大。再次,大多数创新创业教师不稳定,人员流动太过频繁,导致优秀的教学经验无法延续,也很难有富裕的时间进行相关的研究。
(一)建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微理念
我们所提倡的艺术专业创新、创意,其实都是为了就业和创业。专业教育是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虽然艺术院校将创新创业作为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专业课程还是很难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因此,艺术院校创新创业的发展,要依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转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市场所需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教育行政部门、就业指导部门与专业教师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形成合力,贴近“新思想、新理念”,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模式做出适度的调整,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形成以专业教育为根基,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基础上,激励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多参加专业实践,总结创新创业规律,提升学生素质,努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艺术生力军。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抓好第一课堂,突出专业特色,实施“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度,夯实创新创业工作基础。
(二)建构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微模式
微时代下艺术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要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教学单位的专业学习模式,生成跨学科、跨学段的专题式创新创业网络授课,真正实现课堂与技术的融合,以开发学生的艺术创意和创业为主题,整合所用网络和专家报告资源,形成创新创业必修和选修课程资源,网上互动,及时传递信息。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性课程”,打造“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种融专业教学为主要载体,同时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混合式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既能对所有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又能让感兴趣的学生找准方向,使线下的创新创业活动成为线上创新创业教学的补充与拓展。
(三)塑造稳定的创新创业微师资
微时代下,更需要专业教师和就业创业专职指导教师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积极主动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多与创新创业成绩斐然的高校交流。首先,艺术专业教师应注重吸收各个专业的优秀成果,开发融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与专业实践、学术研究、社会需求、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级创赛,与学校孵化机构对接,并将创业实践真正纳入教学之中。真正发挥创业导师的艺术工作室效应,带动学生就业创业。其次,就业创业专职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启发诱导,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定期联系知名创业校友,分享创业经验,传播创业文化,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桥梁。
(四)打造实用的创新创业微平台
首先,微时代下要及时更新充实已有的校园网络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推动载体创新,建立创新教育网络与社会热点相对接的系统,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其次,致力于创新创业工作服务平台建设。学校可引进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创业学生团队提供贷款等服务;邀请律师为创业学子开展相关法律培训,为创业团队提供法律援助。再次,搭建校内外孵化实践平台,真正形成“学校培育、基地孵化、市场创业”的创业模式。
[1]刘华.高校艺术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讨[J].文史博览(理论),2014,(11).
[2]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3]杨坚.“众创时代”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困境及化解[J].中国成人教育,2016,(23).
2017-04-08
2015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微时代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15YB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英(1978- ),女,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2
A
1008—3340(2017)03—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