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rt-PA溶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17-04-01 06:18王艳娟
关键词:溶栓脑梗死静脉

王艳娟*,张 丹

(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15)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rt-PA溶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王艳娟*,张 丹

(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15)

目的分析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溶栓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2月~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内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患者的科室挂号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病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患者则接受以临床护理路径为中心的规范护理,并在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Bather指数、护理满意度、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Bather指数、护理满意度、治疗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rt-PA溶栓治疗中效果明显,可提高其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路径;rt-PA溶栓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急,致死率和致残率高[1],如能在发病的超早期即3h、6h或3~4.5h给予重组组织型静脉溶栓治疗(rt-PA,纤溶酶原激活剂),这也是医疗界中治疗脑梗死的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有效率,治疗越早,疗效越显著。而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标准化的护理方法,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模式。我科于2016年2月~2016年10月在应用静脉溶栓(rt-PA)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施行以临床护理路径为中心的规范护理方法,临床效果较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6年2月~10月期间收治住院的急性脑梗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两组年龄42~78岁,平均6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协会对脑梗死诊断标准,经CT或MRI进行确诊,发病均在6h内,两组病患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在统计学层面上没有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 治疗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正式的溶栓治疗前,行全面的病情评定和评估,并告知患者相关研究内容,患者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同意书,在发病6 h内,争分夺秒地进行静脉溶栓(rt-PA)治疗;先给予患者的rt-PA药量为0.9 mg/kg,剂量不能超过90 mg,在一分钟内将总药量的10%向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剩余90%在1 h内静脉泵完。

1.3 护理方法

2组患者入科后均进行相关急诊处理,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如翻身、吸痰以及静脉输液等对症处理,而观察组则采用设计好的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1.3.1 成立临床护理路径专业小组

本专业小组由科室医生、护士、康复师等人员共同参与组成;护理组长任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组长,设计好相应的临床路径表格,在整个路径中每个成员都有其明确的职责。对于溶栓药物rt-PA的配制剂量要求极其精准,由路径组长来担任配药工作,以确保药物准确、快速的输入患者体内,以便更好的争取治疗时间。

1.3.2 溶栓前准备

接到急诊科通知,备好心电监护、血氧、气管插管、除颤仪等急救设备与药品,做好溶栓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患者入科即给予测量体重,以便准确计算给药剂量。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做好留置胃管、尿管等护理工作,以免溶栓过程造成出血风险,护士提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溶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以解除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并对患者的生活状态进行Bather指数评分。

1.3.3 溶栓时

严格按照护理临床路径表单填写各项,包括患者意识状态、言语、瞳孔大小、光反应、肢体肌力以及血压等情况,开始每15 min观察一次,直到60 min后再每30 min观察一次,准确记录溶栓时间。如在溶栓过程中出现头痛、恶心、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同时护理人员要积极安抚患者紧张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随时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具有较佳的效果,因此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中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2],可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提高生存质量,是目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

1.3.4 溶栓后

连续监测12天,对患者住院期间的饮食、血压、肢体功能锻炼进行全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以便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护理人员应多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脑梗死相关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知识,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患者出院后1个月定期做好随访工作,了解患者的生活自理情况。

1.4 疗效标准

按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及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日常生活功能缺陷进行评分[3],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消失或者基本为0,下降幅度范围为0.9至1.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范围为0.46至0.9;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小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范围为0.18至0.46;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0.18;恶化:功能缺损评分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0.18;死亡:并比较两组患者1个月后Bather指数、护理满意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0.05代表对比值存在差异。

2 结 果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1个月,对比两组病患的疗效,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一个月治疗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改良Bather指数、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效果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改良Bather指数对比、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在超早期应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的有效途径;而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与溶栓治疗中,能够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规范性,改变原有的被动、单纯等特性,更好地执行医嘱[4],护理人员对自身的责任更加明确,护理效率和效果都更佳,大幅度减少患者出现临床并发症。本研究表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超早期rt-PA溶栓治疗的有效率、Bather指数、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减少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护士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逐项落实,流程清晰,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临床护理路径应用过程中,一些主观因素可能影响其应用效果[5],同时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实践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修正,不断地改进,使护理临床路径真正地成为患者治疗之路上的捷径,也为患者快速康复提供更规范、更有效的护理模式。

[1] 赵 鹏,张希中,催红凯.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33-34.

[2] 黄 芳.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9):139-140.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4] 陈凤英,梁 峰.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8):218-219.

[5] 鲍志燕.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52-54.

本文编辑:王 琦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03.36.02

王艳娟,女,主管护师

猜你喜欢
溶栓脑梗死静脉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