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宝山卫生院,山东 青岛 266400)
糖尿病是一种与心理因素有关的慢性终生性疾病,如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治疗,代谢控制良好,可不发生急性并发症,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减少疗程中低血糖的发生,使生活质量优良。
1.1 一般资料
50例糖尿病病人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1~75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1例,大专3例,高中及以下40例,文盲6例。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护士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共发出问卷50张,收回50张,收回后分析,这里笔者主要跟大家分析糖尿病病人主要来自的社会心理问题。其中,否认的3例,占6%,困扰的22例,占44%,抑郁的8人,占16%,悲伤的11例,占22%,恐惧的4例,占8%,沮丧的26例,占52%,接受的11例,占22%。
2.1 否认
病人开始证实了其身患糖尿病,表现为不讨论病情,自己不进入角色。
2.2 困扰
因患者过于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强调自我,使周围人厌倦。
2.3 抑郁
表现出对糖尿病及并发症和预后的过度担忧、无望、无助,对家庭的影响,经济负担过重,控制不良等的担心。
2.4 悲伤
梦想被现实击破,心理的不公平,饮食、社交、工作、爱情,都将面临困境,还有并发症的影响。
2.5 恐惧
并发症和死亡,担心对学习、家庭、事业和将来的影响;无法遵照饮食计划;使用胰岛素治疗害怕枕头、低血糖;血糖监测有疼痛,而且需自取指血。
2.6 沮丧
无法摆脱糖尿病的阴影;无法忍受严格的限制;被忽视或过分保护;达不到控制目标;对糖尿病治疗水平及发展的失望;对无法预知的悲哀。
2.7 接受
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坏,或许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新的糖尿病的食谱对自己和家人会更健康,自己感觉还可以。
3.1 对病人病情给予符合实际的分析,最大限度地给病人以安全感。多交流,先掌握病情、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及患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譬如,现在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预后如何,影响生活质量吗等等,这时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给予肯定的回答,告诉患者,只要控制好,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和寿命。
3.2 用积极的暗示,使病人身心进入最佳状态,发挥正性情绪的感染力。从临床实践和身边的例子,列举出同类似疾病恢复良好的例子,告诉病人为自己、为家人、为关心自己的人,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与耐心,要相信科学,不要道听途说,更不要盲目相信虚假广告,遵照医嘱,合理治疗,防止急躁情绪。
3.3 教会病人自我血糖监测。血糖监测包括三餐前后与夜间血糖的监测。三餐前后血糖的监测,有利于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品种和用药时间。夜间的血糖监测则有利于发现夜间低血糖和早晨空腹高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人小于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越高,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几率就越大,
3.4 健康教育,提高认知。向病人仔细传授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监测知识和技能,及时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知识、行为、技能、心理和代谢控制等方面)。
3.4.1 正确指导糖尿病饮食,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无论是I型还是II型糖尿病,也无论患者的年龄,病情的轻重及发病时间长短如何,都要严格强调定时定量,但病人的病情、年龄、营养状况、活动强度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的应视具体情况设定。当然要做到食物多样化,不要太过单调,也不要只吃粗粮。制定出一天的食谱,将主食量按早餐约五分之一,午餐、晚餐各占五分之二分配,尽量合理。合理控制热量,达到和维持标准体重,平衡膳食,保证营养需要,避免含糖量高的食物,譬如糖果、点心、饮料,避免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多吃富含纤维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粮,烹调以清淡为主,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主食可分3~6餐食用。
3.4.2 正确指导糖尿病病人进行合理运动。运动有助于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但剧烈地运动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运动开始时血糖升高,随着运动时间的推移,运动量增大和体力的消耗,血糖又将下降,甚至会引起低血糖,所以,运动前后也应监测血糖,从而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量。I型糖尿病病人,血糖超过13.3mmol/L时应及时检查尿酮体,如果尿酮体阳性应禁止运动,因为运动会增加酮症酸中毒的危险,甚至昏迷。坚持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出现胸部、颈部或手臂不适,恶心、头晕眼花、视力短暂改变,应及时咨询医生。
3.4.3 控制好血压。高血压是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血压发生在糖尿病之前,血压对肾功能的影响就更为突出。目前,国际上要求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目标为:无蛋白尿者血压小于130/80 mmHg,临床蛋白尿者血压小于125/75 mmHg。应24小时内持续稳定的控制血压,长效药物优于短效药物。
通过护理及疏导,50例糖尿病患者中,积极接受、配合者达87%,较护理、疏道前明显好转,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但糖尿病不传染。糖尿病病人平时要注意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减少各种心理失衡,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控制好血糖、血压,至少半年到医院进行一次血脂、胆固醇、眼睛等的复查,定期检查足部,有问题马上就医,定期做肾功的检查,戒烟、酒,通过糖尿病健康宣教多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接受系统的治疗,可有效地防治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