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姝,张文玉,陈宏吉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1601)
从“提灯女神” 的南丁格尔开创了伟大的护理事业开始,就赋予了“nurse”这个词语圣洁、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等一切美好的修饰;1914年钟茂芳在第一次中华护士会议中提出将英文“nurse”译为“护士”并通过后,一直沿用至今。护士作为整个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已经从医生的助手变身为医生的合作伙伴,并且护理学这门学科不再附属于医学学科的分支,而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1-2]。
近年来,经常有一些负性新闻报道严峻的护患关系,护士在执业过程中被投诉、遭受语言伤害、身体伤害、职业损伤;一直处于医生配角的护士在社会人眼中经常不被尊重;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和医生之间悬殊的收入都给护士群体造成了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导致白衣天使的光环不复存在,很多护士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造成护士离职率升高,高学历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严重流失等现象。
现在社会存在了一种很严重的“重医轻护”的现象,认为护士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以偏概全地认为护士的素质偏低,工作强度过大造成护士的科研能力受到限制,很多医院没有明确的给出护士的晋升途径,护理工作琐碎而没有被量化,很多人将治愈的功劳颁给医生而非护士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护士社会地位地下。
目前我国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护士缺口较大,很多护生本身意愿并不想报考护理专业,也不准备从事护理专业,而是在亲友的建议下进行报考,并没有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充分担负起护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不过近年来随着病毒的爆发、自然灾害的发生,护士仍能够不顾生命危险地奔向医疗前线,拯救病人的生命,显示了白衣天使的光环,也收到了社会的赞誉。其实这种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护士群体的工作热情,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提高专业认同感,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要提高护士社会地位,不仅仅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自身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医学素养与自身的工作态度,提高护理操作技能,改变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学历水平偏低、医学知识不扎实、遇事只会找医生的观念,同时还需要医院管理者、病人家属、社会人士对护士的关注程度加大,对护理工作的认同程度加深,对护士持理解与尊重的态度,都能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使命感与自豪感,更好地完成完成自身职责[3]。
护士工作量大、工作琐碎而繁重,需要充分的耐心、责任心,这也导致很多护士在工作及生活中经常出现疲倦的现象。尤其是就诊率高的医院及医院中一些工作量比较大的科室,比如说手术室、ICU、心外等科室护士疲倦的程度比较严重,有很多护士存在亚健康状态[4]。
急诊科护士存在过度疲劳和职业倦怠的情况高达100%。在熊秀云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疲劳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中指出由于急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相比较具有其特殊性,急诊科护士在高强度的工作、身心压力下,极易发生疲劳状况,出现倦怠心理。在基层的医院的护士疲劳状况频发,在一些大城市三甲医院的护士的工作强度相对更大,护士的疲劳程度更加严重。
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在国外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1940年以后人们开始注意到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而我国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主要与近年来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护理人才流失严重,护理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不能满足目前医疗发展状况有关[5]。而造成护士职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护士的工作风险、劳动强度与薪酬回报不匹配、分配不公平有关。特别是在之前所表述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后,医院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提高,护士的压力更大,工作满意度降低,除此之外,还与护士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等因素有关。
对于在医疗系统工作的护士,手术室、急诊科、ICU等工作强度大的科室护士压力较大,也需要更强的责任心。这个群体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护理人员配置的稳定与和谐。
伴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发展,医护比及护患比都无法和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护士资源严重短缺。为满足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开始转变医疗体制,增加了聘用制护士的数量来缓解护士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降低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但这种编制内护士及聘用制护士的薪资待遇、晋升途径的鲜明对比,调动了聘用制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满意度,而聘用制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较低,人员流动性还是较大,不利于临床医疗事业的发展。因此帮助聘用制护士提高工作满意度,需要更好地改善护理人员的同工同酬、晋升途径的公平公正、学历进修的安排计划、绩效考核的相同标准,发挥聘用制护士的最大潜能,提高其医学素养及自身,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才能更好地在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职业倦怠又称“心身耗竭综合征”,是指在工作中长期遭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的延迟反应。在对职业倦怠感的相关文献搜集后发现,护士是所有研究中职业倦怠感排名第一的职业。在我国,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较高,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护士职业倦怠感发生率在60.00%之上。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健康及个人权益的需求不断增高,导致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相应较高,病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监督也越加深入及细致,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加强,而我国又处于护理人员短缺的医疗现状,强大的护理工作量与细致的工作要求,工作强度与工作量都容易使护士感到身心力竭,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不但会影响胡适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还会对护士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现状一旦无法改变或者工作强度持续增加,负性情绪越来越严重,会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的安全与效果,甚至产生对工作麻木、会产生严重的离职意向,基于以上情况,护士的工作范畴涉及较广泛,工作内容较繁琐,造成护士群体职业倦怠感严重,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护士职业倦怠感不仅影响了护士队伍的稳定性,还会影响护理质量及公众的认可程度,这种恶性循环也会限制护理教育的发展。医疗卫生相关部门及护理管理者们应该以改善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为源头,梳理职业倦怠感产生原因的同时,提出改善职业倦怠的解决途径,进一步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与主观能动性。
梳理我国护士的组成比例,接受教育的程度、护士的社会地位、护士在工作中的满意度及护士的职业倦怠感等内容发现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相关部门及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整合护士团队组成、增加进修及学历提升的途径,提高公众对护理人员的认同与理解来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感,稳定护士队伍,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改善护士群体目前的一些负性现状,同时也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共鸣,让更多的公众面对护士更加的友善,搭建沟通的桥梁,缓和护患矛盾,为护士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帮助。在关爱护士的道路上,社会各界人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努力并期待着,护士能够再一次成为救死扶伤、受人尊重的白衣天使,使所有护理行业从业者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Edwards MP,Mcmillan DE,Fallis WM.Napping during breaks on night shift: critical care nurse managers’perceptions[J].Dynamics,2013,24(4):30-35.
[2] 熊秀云.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疲劳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当代护士,2016,12:36-38.
[3] 张闽元.医疗机构实行聘用制后护理队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12-13.
[4] Maslach C,Schaufelia WB,Letter MP. Job burnout[J]. 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5] 杨 静,王世平,陈晶晶等.接受规范化培训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与专业自我概念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2(9):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