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琼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新发展
陈东琼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话语体系的建设,因为前者需要通过后者来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实现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与国际话语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
话语是表达思想理论的载体,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以及相应的表达方式所构成的语言系统。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就其核心内容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系统研究和科学表述,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话语形态(如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国际话语等)融合而成的话语系统。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本质上就是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横空出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科学称谓。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轮廓。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成为党科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总依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政治保证和发展动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进行新的话语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话语创新,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邓小平科学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确立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了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 “三步走”发展战略、“两手抓”的方法论。这些概念和表述,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概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简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这一称谓更加简练、科学、规范,使之成为贯穿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词。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此期间,我们党还依据新的实践,提出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诸多新概念新表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此外,像“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等话语,也都成为党和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理念和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流行话语,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接力奋斗,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体框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一)“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概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话语表达,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2013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又进一步论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丰富内涵,那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4页。他同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页。
习近平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归纳为“两个一百年”,并将其与实现“中国梦”相联系。“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其后,习近平在国内外很多场合都重申了这一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方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的新表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人民日报》2016年1月31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统一体,是治国理政方略的整体设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整体性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引领着治党治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于促进国家生活运行制度化规范化,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致力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五位一体”总布局反映了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实际,着眼于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对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的全面探索和系统推进,不仅实现了现代化目标在总布局中的系统表达,也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示了明确方向和具体路径。只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代化国家。
(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探索治国理政新实践的指南,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思想凝练。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74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92页。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实现整体性发展。“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实现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的良好局面,全方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层次。“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人民主体地位的鲜明体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总而言之,“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根本认识,也是对“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五大发展理念”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四)“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贡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
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 月29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治理方案的核心主张,契合了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为各国共同应对众多全球性挑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待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推动世界发展,是党中央治国理政需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正义、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让大多数国家分享世界经济发展成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引导全球经济议程,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既为国内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世界经济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应对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南北差距、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核威胁、难民潮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上,中国倡议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人民日报》2015年9 月29日。,为使全球治理机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形成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提供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道路拓展和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道路拓展和理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肖贵清:《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三者不能割裂也无法割裂,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弱化、淡化和人为分割,理论上不正确,实践上有危害。”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涵,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
(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根本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软实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和发展,没有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持久的。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增进文化自信,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没有哪一种文化,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能够挺立于人类文明的潮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将其拓展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凸显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和全面。
(七)“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人民群众认同的“试金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庄严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也是推动治国理政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鲜明体现了人民主体的价值立场,即人民是治国理政之本、为人民治国理政、依靠人民治国理政。“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依靠人民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夯实治国理政之本,关键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其执政权力来源于人民。让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鲜明体现。“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立场,也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基本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7日。要尊重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自觉依靠人民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为治国理政汇聚力量。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水平的最高裁决者,是党的工作成效的最终评判者,要充分肯定人民的评判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的建议意见在推进治国理政中起到积极作用。
(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的两个全新论断。这两个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它不仅是中国话语的关键词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有机统一的必然结论。*丁俊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红旗文稿》2017年第1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进取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需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中国能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因为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基本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经过38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缺乏根本的政治保证,就会失去正确方向。
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离不开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大众化表述、有效性传播等几个核心要素。综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话语特色,既宣示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又蕴含了丰富的学术底蕴,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许多大众话语素材,形成了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的表达形式,实现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和国际话语的有机统一。
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梦”“四个自信”“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都是治国理政、内政外交的政治话语表达,对昭示政治目标,凝聚党心民心,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深厚的学理支撑。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政治话语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学理性,涉及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领域。如“两个不能否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明了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突破了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国际政治旧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改革的关键词汇。
通俗的话语表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话语表达不但吸收、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语和典故,还注重吸收和借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口语和俚语等话语素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语言形式。像“中国梦”“两个一百年”“正能量”“啃硬骨头”“不忘初心”“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等,都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话语表达,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认同,具有“润物无声”“随风入夜”的积极效果。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在对外交流的方式上,他善于用外国人能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形象地借用“鞋子理论”来表达改革进程中的“道路自信”。他提出的“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如讲故事般向世界尤其是西方主流国家介绍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他强调:“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这种极具亲和力的话语,有效拉近了世界跟中国的距离,使中国理念在世界得到更大传播,让世界和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从而去理解、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番伟大事业,创造出一个个辉煌业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注重理论创新。习近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趋势,探究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本方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实践指南,以“四个自信”为精神力量,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统一为外交战略,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政治保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创新往往离不开话语体系的建设,因为前者需要通过后者来表达。“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不仅体现在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阈和实践主题上,而且还体现在创新、建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上。”*肖贵清、田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1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新时期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理论凝练,用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的有机统一。“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等一系列话语新概念,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通过广泛的对外交流发出中国声音,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周文升)
2017-06-01
陈东琼,男,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ZZD023)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2017RW045)的阶段性成果。
D61
A
1003-4145[2017]07-0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