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三个维度

2017-04-01 11:11乔惠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理政特色制度

乔惠波

(天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三个维度

乔惠波

(天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发展。从逻辑建构、目标布局和制度创新这三个维度出发能够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全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进行逻辑展开,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行战略布局,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进行制度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发展。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维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我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众多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积极探索解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野,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总地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构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五大发展理念;统筹五位一体建设;发展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等。这些内容涵盖了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建构、以中国梦为统率的目标布局和以治理现代化为引领的制度创新三个维度展开,完成了对原有理论的发展和超越,成为新时期进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具体来讲,维度之一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构作为发展的主线进行展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如何把握这一主义的逻辑规律,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面临的首要问题。维度之二是以奋斗目标体系的规划为出发点,进而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战略举措和战略布局,目标与布局相统一的主线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二个维度。维度之三是以破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时代重大课题为起点,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目的,从各个社会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制度建设,以期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从这三个维度出发,才能全面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全貌,才能发现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理论贡献和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价值。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逻辑建构维度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一逻辑体系是理论、道路和制度的综合体,是中国社会继续发展前进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逻辑的全面展开,也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印证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新命题,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此后,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完善了这一主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结历史,放眼未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视野中去认识,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这不仅是对已有理论的继承,而且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全新阐释,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夯实了理论根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主义是指引,是旗帜,现今我们拥护的主义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这一主义是改革开放至今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有经验的概括总结。依靠这一主义才使我们的党更加团结,才使我们的发展事业蒸蒸日上。习近平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的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是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认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之所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在于这一主义能够在中国扎根,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当中产生的,同时总结了我们党九十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理想诉求,也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是党和人民多年奋斗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在概括党的十八大精神时讲过:“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不仅是现在要坚持和发展,在将来相当长时期内都要坚持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习近平深入阐释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丰富内涵,并认为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下,为我们进一步制定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理论、道路和制度是主义的外在表现。理论是对事物深层次本质和规律性的总结概括,理论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在把理论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把成功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制度是理论实践成功的具体表现,是符合实际的理论指导下的方针、政策的制度化。理论、道路和制度内在有机联系,共同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有了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道路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了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体系,才能为中国人民始终坚守和认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述,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则表现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和当前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两者的统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页。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论源泉和理论核心,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基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无产阶级专政等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般原理,必然要在与各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反映各国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在中国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必然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解决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并不是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而是我们进一步前进的理论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也在同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的相互印证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无论如何,其基本原则必须为我们所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国情,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依据。

二、以中国梦奋斗目标为统率的目标布局维度

新时期,为了回应中国人民的美好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期目标的基础上,绘制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并把两者统一起来,明确了党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奋斗目标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围绕近期目标和宏伟蓝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期党的工作进行了战略规划,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总结并提出了新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为实现奋斗目标提供了战略举措、布局和发展理念。

(一)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

习近平从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出发,提出并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不仅要使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而且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是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是百余年来几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努力追寻的价值目标;不仅反映了民族和国家的共同愿望,也体现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诉求。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源泉,也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共同愿景。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广大炎黄子孙的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也必将造福于世界人民。中国梦是和平发展之梦,也是合作共赢之梦,一定能够赢得世界上爱好和平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统一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时期内的总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对“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规划。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作为前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从小康社会的建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再到民族的伟大复兴,构成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页。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建成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否建成,更是中国梦实现的基本前提。必须坚定信心,奋力拼搏,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激励所有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力争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为最终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二)构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 “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中国愿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机遇——习近平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人民日报》2015年3月30日,第1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全力惩治腐败,净化党内风气,使党的形象得到极大改观。接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连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严格按照这一战略布局施行,必然能够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逻辑体系。“四个全面”把影响全局的、突出的问题总结出来,把影响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素和核心环节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总体布局,呈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统领其他几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在十七大上提出的奋斗目标,在此之后,习近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要求做了明确论述。只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滞后都难以称之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指小康生活的全覆盖,要惠及全体人民,不使任何一个国民、一个地区掉队,解决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使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通过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充分利用扶贫资源,解决现存5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大重要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成就斐然的根本原因,我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打好了基础;在政治领域,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领导干部终身制得以废除,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这都是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步入“深水区”,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还有很多阻碍,收入分配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深化改革,而不是故步自封,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项根本准则,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改革举措,比如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观点,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新的思想。党所提出的关于依法治国的新观点和改革举措涉及到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法治改革,下大力气进行体制机制调整。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新时期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为主的“四风”问题愈发严重,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关系,恶化了执政环境。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坚决遏制长期存在的党内腐败现象,使党内的风气为之一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力拥护。在进行反“四风”、反腐败的过程中,党既注重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注重依规治党,通过完善党内的法规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迈进。

(三)形成五大发展理念

发展是任何一个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对发展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逐步形成了五大发展理念。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377页。这些论述肯定了发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独特核心地位。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作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发展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仍然是发展,强调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通过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面对新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的问题和矛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概括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创新,使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当前时期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科学发展规律的最新表述,是对以往发展思想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指导我们进行建设的根本原则。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提出来的,也是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仍没有调整到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偏弱,事关老百姓民生问题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仍然较大。所以,总结发展经验,更新发展理念就成为首要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系统的发展理念。遵循这五大发展理念,也就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统筹五位一体建设

“五位一体”是对原有“四位一体”的补充和升级,是习近平在新时期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个领域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如果某一领域发展滞后,就会严重影响其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五位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性、协调性和一致性,表明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不能使任何一个领域发展滞后。“五位一体”要求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改革方式需要从以前的“摸着石头过河”转变为现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群众实践相结合。过去我们在经济领域的改革较为深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建设等领域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如果没有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经济领域的改革也难以进一步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强调各个领域改革的相互配合和统筹安排,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必须统筹五位一体建设,在各个领域主动变革,协调发展,这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只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协调推进,避免个别领域的单兵突进,才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为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夯实基础。

“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是从不同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战略安排。“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表明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关键措施。“五位一体”是根本路径,表明建设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相互关系。“四个全面”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过程,“五位一体”是“四个全面”战略的具体展开,两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当前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

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就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社会领域的的根本矛盾,积极求变,主动创新。在经济领域要依据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经济发展的实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治领域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在文化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领域要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实施精准扶贫,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逐步形成现代治理体系。在生态领域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建设美丽中国。

三、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的制度创新维度

怎样治理一个国家,对处于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过去我们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国家事务更多的是采取一种自发的管理,并没有从理论上对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把治理问题放在了一个突出的战略位置上,并以此统筹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体制机制。如今,制度创新建设卓有成效,国家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国家治理能力逐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彰显。

(一)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2页。,也是党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工作的重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怎样治理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个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怎样治理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实践提出的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财富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不断增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不断出现,党内腐败滋生蔓延,群体事件不断增加,这暴露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47-548页。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就是党领导下的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是指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和遵循制度的主体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习近平不仅认识到治理问题的重要性,而且把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起来。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离开制度问题来谈治理问题是不可能的,同样不以治理为目标的制度建设也难以成功。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解决治理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制度建设,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形成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制度建设的内涵和指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邓小平很早就提出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归根结底还是要体现在制度上。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和治理问题联系起来。治理这一词语的涵义区别于管理、统治等词汇,是指现代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承担权利和义务,共同参与问题的解决。在信息化、多元化和全球化越来越发展的今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而且需要制度以治理为核心,需要辅之以治理主体的能力现代化为条件。形成我国特有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而且也要注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当中有关国家治理的优秀经验。

(二)以依法治国为中心的法治建设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托是依法治国。当前阶段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保障是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梁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2期,第18页。以往政治实践表明,制约我国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健全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仅仅依靠共产党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难以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发生,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需要重新审视我国长期以来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

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大力加强法治建设,从立法、执行、司法等各个环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有机统一,使政治权力的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以赢得社会和人民的合法性认可。另一方面,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党内法规建设入手,延伸到反腐败国家立法,使党员和公务员活动处于制度和法律的规范之下,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以经济新常态为依据的经济体制改革论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是对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时期内我国的总体特征,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愈加明显。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不太可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更加迫切,原有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审视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律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经济新常态下,要把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实现这样的转变的根本路径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济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正处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当中。虽然我们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市场作用发挥的范围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需要不断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5 页。的新观点,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市场由原来发挥的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变化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对市场地位的进一步重视,也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在发挥好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是减少政府的作用,而是把其与市场结合起来,厘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政府建设成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等必不可少的条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页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确立,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也是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继续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文化强国论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文化制度体系,以便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理念和政策措施,澄清了人民的思想,凝聚了社会共识。

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发展,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全社会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评价标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获取最大公约数,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从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文化建设领域又一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基因。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既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深刻文化传统底蕴的现代化文化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制度建设的根基,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纳其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先进思想,把其纳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去,形成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相统一的文化制度体系。

(五)以社会治理为中心的社会建设论

传统意义的社会治理是单一取向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因而这种意义上的治理同管理的涵义是相通的,本质上都是政府对于社会和人民的控制、规范和引导。这种管理方式在阶级结构比较简单、社会层级较为单一和社会矛盾相对较少的社会中较为适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利益分化不断加大,思想观念愈加多元,各种新兴社会阶层不断涌现,社会矛盾越来越多,一些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需要我党从社会治理的方式上进行转换,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治理不同于社会管理,“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4页。。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是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多元主体对于社会事务的共同治理,是沟通渠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社会治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为普通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毕生的价值追求。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也就抓住了社会治理的根本,依此制定的方针政策、制度规范就能够落到实处,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中国社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共产党人回溯既往,放眼未来,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于中华民族奋斗崛起的新的征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以新的时代特征,必将能够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周文升)

2017-06-01

乔惠波,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2016年度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ZD16-05)的阶段性成果。

D61

A

1003-4145[2017]07-0013-07

猜你喜欢
理政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신시대
完美的特色党建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