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报地方类栏目对地方发展的贡献
——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工程”为例

2017-04-01 03:50舒仕斌程艳芳
关键词:学报栏目文化

舒仕斌 程艳芳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论高校学报地方类栏目对地方发展的贡献
——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工程”为例

舒仕斌 程艳芳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从企业资源理论出发,高校学报地方类栏目是稀缺且不可完全模仿、替代的优势资源。其植根地方文化,可赋予学报个性与特色;涵盖高校部分学科内容,可拓展高校师生学术研究领域。高校学报应以地方类栏目为桥梁,与当地教学、研究机构及政府合作,就热点问题深入研讨,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学报;地方类栏目;地方建设;企业资源理论

高校学报是高校学术与办学水平重要体现。多数高校学报隶属于高校,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在社会上多数期刊改制走向市场时,高校学报却难以完成市场化变革,学术水平与质量提升缓慢[1-2]。为改变这种境况,教育部在2004年启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以下称“名栏建设”),旨在“能够在某一学科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促进高校学报向特色化、专业化及品牌化方向发展。”[3]经过十余年建设,共65种期刊入选。

高校学报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设特色栏目。入选“名栏建设”数量较多、影响较大者多为地方类栏目。高校学报地方类栏目指高校学报中集中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历史、地理、宗教、文化、风俗等专栏。地方类栏目易策划且不乏成功案例,受到学报从业者与学界关注,与学报所处地域文化联系密切,特色鲜明且难以复制,是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重要内容。

本文以入选“名栏建设”高校学报地方类栏目为研究对象,以沃纳菲尔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依据,论述高校学报如何通过地方类栏目建设促进学报特色化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当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一、入选“名栏建设”地方类栏目概况

“名栏建设”于2004年、2011年、2014年分三批次公布入选名单,入选期刊以及地方类栏目统计情况见表1[4]。

从表1可知,随着时间推移,高校学报栏目设置更加专业化与特色化,地方类栏目占比不断增大。具体表现为2004年“名栏建设”启动,有些入选学报以学科分类,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哲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学、心理学”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类学研究”栏目,地方类栏目仅包括“蒙古学研究”“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东北亚文化研究”。这与特色栏目建设在当时尚属新事物,业界认识度与普及度不足有一定关系。2011年,入选栏目以一级学科分类者仅包括《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艺术学研究”。因地方类栏目入选期刊增加“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殷商文化研究”“北京学研究”等8种,占当批次名栏总数33.33%。第三批25种名栏中有11种地方类栏目入选。如“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等,地方类栏目占本批次名栏总数44%。从中可发现,地方类栏目被越来越多学报关注,成为学报特色化发展重要途径之一。

入选“名栏建设”地方类栏目文章载文量及转载率也较可观,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从1989年起开设,从未间断,至今已27年,设栏127期,累计发表文章421篇[5]。多数入选“名栏建设”地方类栏目成为该学报核心或支柱栏目。部分期刊因此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数、数据库收录数量均不同程度上升[6]。如《西藏大学学报》“藏学研究”栏目入选名栏后,栏目影响日渐扩大,期刊影响因子上升。

二、从企业资源理论分析地方类栏目优势

高校学报可视作特殊商品,虽与一般商品存在差异,但其主办单位面临市场竞争环境,管理以及运营理论与方法均有相通之处。因此,以企业资源理论分析高校学报地方类栏目具有合理性。

表1 入选“名栏工程”的高校学报地方类栏目统计

企业资源理论主要观点为:企业外部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非决定性因素。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资源真正构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资源异质性将长期存在,使竞争优势呈现可持续性。识别优势资源并有效开发、培育、提升及保护是战略管理重要内容[7]。

从企业资源理论出发,促进高校学报发展重要因素非经济及市场等外部因素。学报需要从内部发掘出有价值、稀缺及不可模仿或完全替代的资源。学报一般由高校主办,多数学报须承担本校师生论文发表重任。主办高校、作者群、读者群、编辑是学报重要资源构成。在我国,多数高校学报为综合性学报,本质上与学报依赖的企业资源——高校有关。我国多数高校为综合类高校,学科设立重复者较多,导致高校学报缺乏学术特点,亟需走专业化与特色化发展路径,地方类栏目内容为高校学报提供个性化且不可替代资源。

(一)地域文化独特性赋予学报特色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环境中受相同历史、人文、地理等环境影响,特定地区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集中表现,通常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积淀而成,带有鲜明地方色彩。

学报地方类栏目通过发表地域文化相关文章,形成学术品牌与特色,可较好解决高校学报专业性不突出、特色不明显问题。主办学校所处地域及其文化作为学报最具特点且难以复制优质资源,是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首选。同时,对于当地地域文化,当地高校与其他地方高校相比,在重视程度以及归属感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独特性不可复制。优质地域文化成为学报地方类栏目异质资源,可以此为基础创设地方类特色栏目,深入分析与解读当地自然与社会资源,通过长时间积累,在栏目研究内容上具备独特性,突出学报特色与专业性。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挖掘中国古代书院历史文化,将“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作为学报重要栏目。以专辑形式集中组稿,2016年主要设置经学、书院文化研究、礼学研究、中国思想史、道教文化研究等专辑,在国内甚至国际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其他如《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以“红山诸文化”和“契丹辽文化”为基础,深入研究其独特民族史、民俗史,获得丰富成果。《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中华孝文化研究”充分利用地处湖北孝感这一地域优势,立足孝文化,为学报树立独特“孝”品牌。地域文化是学报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最重要优质资源,因资源稀有与不可替代性,为期刊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突出期刊特色,获得社会以及学界更多关注,扩大栏目及期刊影响力,提高学报整体办刊水平与层次。

(二)地方类栏目综合性契合高校需求

为顺应时代发展,多数高校学报开始追求特色化、个性化,部分学报甚至转变为专业期刊。一方面,这些专业期刊可快速提高专业排名;另一方面,期刊专业化可能使部分所属高校教师或研究者边缘化,因其研究范围与对象不属于学报范畴,造成学校内部学科与学报间矛盾,影响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积极性,进而影响学报稿源。从企业资源理论而言,企业拥有不同类型资源,是异质资源统一体,企业在运营时应识别优质资源,并综合开发与利用。主办学校学科以及师生是学报重要资源,必须充分培养其对学报的参与感与荣誉感。学报过于专业化与个性化会使部分师生成为旁观者,如何调动其积极性是学报面临的重要问题。照顾多数学科是学报生存与发展基础。对普通高校学报而言,可通过设置特定栏目引导师生投稿。设置栏目一方面考虑专业性,另一方面须考虑综合性,必须设置既能体现学校办学水平与特色又能满足大多数师生科研与教学需求的栏目。如笔者所在高校学报,稿源丰富的只有教育栏目,高校教师基本参与教学活动,有提高教学业务与理论水平需要,本校学报成为首要阅读与投稿对象。但在CSSCI等评价指标中,教育类文章无法体现学报特色。所以对高校学报而言,教育类栏目虽稿源充足,无奈成为“鸡肋”般存在。地方类栏目具有鲜明特色,内容涵盖一定数量学科,可满足高校部分教师及研究者需要,又因其内容综合与多样,学报可获得优质稿件,不会因过度专业化使稿源难以为继。

学报地方性栏目立足所处区域,当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甚至景观、民生等均可成为研究内容。地方学栏目,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京学”引起北京学研究潮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城市史;第二,城市学;第三,城市文化。三者叠加且互相支持,构成北京学”[8]。研究北京形成及演变,包括自然、地理、历史、人物、宗教、习俗等,目前成果丰富,也是专家与大众间交流最顺畅领域。再如“徽学”栏目,徽学不仅是地方学或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人类文化学等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9]。其他入选者,如有关地方文化栏目“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海外及台港澳华文文学研究”“闽文化研究”“东北亚文化研究”等;区域经济栏目“区域开发”“东北亚区域合作”;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文化栏目“藏学研究”“蒙古学研究”;名人及其影响栏目“孙子研究”“船山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等;历史及传统文化栏目“魏晋史研究”“赵文化研究”“殷商文化研究”“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中华孝文化研究”等。

《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学研究”栏目主要刊发蒙古族或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文学、历史、经济等研究成果,为相关研究提供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2005—2016年“蒙古学研究”栏目刊发文章共207篇,涵盖历史学、文学、艺术与文化、政治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其中历史学科文章126篇,占比60%[10]。地方类栏目综合性较强,可满足学校部分师生需求。学报可通过此类栏目辐射相关学科,整合优势资源,有利于高校集中科研力量,及时公布研究成果,并通过地方类栏目建设带动相关研究开展。

三、地方类栏目与地方建设

多数学报定位于学术期刊,强调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功能。如潘国琪撰文指出:高校学报自创办后,肩负推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重任。这三个重任即学报(当然也包括名栏)本体功能[11]。学报从业者往往因此忽略学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媒体功能。信息时代电脑、手机、电视、报纸等是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因专业性、时效性等原因被弱化或边缘化。学报也可通过地方类栏目,找准自身定位,为当地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促进地方文化繁荣与发展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党中央与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文化建设,地方政府逐渐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地方文化在当地民众学习、沿袭、积累和发展创新基础上形成。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共生共荣个体与整体关系。研究地方文化发展、演化历史以及内涵,可从本质上揭示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首先,提升地方文化层次。地方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复杂多样,有些文化因无文字记载尚停留在经验阶段。学报通过搭建地方类栏目交流研究平台,通过系统与总结可提升当地文化层次与影响。如《闽江学院学报》“闽文化研究”栏目发表文章超过300篇,涉及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学、旅游学、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人口学、艺术学等领域,论文涉及福建名人、民俗、文学、方言及教育等内容,从不同角度,探讨并丰富了闽文化[12]。

其次,丰富地方文化内涵。学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和解读相关文献资料,深化和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对已有文献重新解读是发展地方文化重要手段,新出土文物和资料研究更重要,可能颠覆以往观点,或解决长期存疑问题,从而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有关蒙古族、藏族、魏晋史、殷商文化、闽文化、徽文化等出土文物和资料在相关地方类栏目中均有深入研究。

再次,促进地方文化传播。经过长时间积累,学报以及主办高校形成一定品牌。如《滨州学院学报》依托学校资源,成立国内首家“孙子研究院”,栏目“孙子研究”于2011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学报编辑部通过定期召开“孙子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成为国内外孙子研究重要学术阵地。学报编辑部将“孙子研究”栏目论文结集为《名家论孙子:滨州学院学报孙子研究集萃》,孙子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其他如“闽文化研究”对闽都文化在美国传播,“北京学”栏目对北京学在国内外传播均产生积极影响。如《许昌学院学报》“魏晋史研究”栏目深耕魏晋史研究,栏目诸多内容与河南地域文化关系密切,反映出地方特色。这些论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与人物等,视野广阔,立论高远[13]。再如《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殷都学刊》“殷商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等。在深度与广度上总结历史文化,深化地方文化研究,对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类栏目必须立足当地,栏目特色离不开主办高校自身特色。高校应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高校学报编辑应主动向研究机构人员邀稿,在此基础上与相关领域专家合作与互动,不断丰富作者队伍。成立有关区域经济或地域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地方类专栏定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研究经济发展前沿问题。学报以地方类栏目为平台组织学者探讨前沿问题。如通过解读国家政策,为当地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如《闽江学院学报》“闽文化研究”栏目涵纳“闽文化”方言、民俗、闽台文化交流、服饰文化等。该栏目开设一方面激活“闽文化”中积极因素,为当代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体现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14]。

其次,研究当地经济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方类栏目通过组织学者讨论相关问题,探讨解决思路与方法,通过论文发布,吸引更多专家与民众参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如《重庆大学学报》“区域开发”栏目突出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渗透特色,关注区域及全国经济热点问题,组织专家深入研究。该栏目初衷在于围绕地方建设需要,立足为区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咨询,为三峡工程建设、成渝经济区、两江新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等提供有价值建议。随着研究跟进及“名栏建设”展开,栏目发文逐渐从立足本地走向全面区域经济研究,主题选择与内容阐述视角不仅关注于重庆、西南片区发展,发展的宏观思考也在栏目中逐渐嵌入并被强调,区域研究成果被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采纳。如陈德敏的研究成果被国务院研究室以研究报告(总203号)报送中央与各部委参阅[15]。

(三)促进地方全面发展

地方类栏目多以地方为中心,栏目内容涵盖哲学、社会、人文、法律、经济、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及建筑、智慧城市、环保、交通、机械、通信等自然科学。当地有关国计民生重点、前沿问题研究均可纳入栏目,为地方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京学”栏目,既关注人文学的城市史,又注重社会科学的城市学研究,通过研究城市运营与发展,力图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如人口、就业、交通、环境及治安等。研究城市文化时,关注想象与虚构,兼及精神与物质,贯通古代与现代,应将文学、艺术、影视、传媒等研究纳入其中[8]。北京学研究涉及北京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可谓对北京全面“会诊”,涵盖城市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

四、结语

本文以企业资源理论为基础,分析学报地方类栏目优势与作用。认为地方类栏目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具有鲜明特色可部分保障学报稿源,获得竞争优势。同时应避免理论研究脱离实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应以地方类栏目为桥梁,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促进地方全面发展。

[1]魏海政.大学学报如何走出质量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1-05-30.

[2]朱文通.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垃圾”[N].光明日报,2014-11-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12-07]. http://www.sinoss.net/2004/1014/30.html.

[4]舒仕斌.普通高校文科学报的栏目策划——以教育部“名栏工程”为中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5]《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院长丁德科一行参加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地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讨会[EB/OL].[2015-12-02].http://xbbjb.wnu.edu.cn/info/1503.htm.

[6]郭丽娜.高校社科学报“名栏工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4.

[7]姜忠辉,赵德志.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述评[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9).

[8]陈平原.“北京学”的腾挪空间及发展策略[J].北京社会科学, 2016(6).

[9]刘伯山.徽学研究的多学科价值[J].探索与争鸣,2004(9).

[10]马毓.突破陈规寻求名栏目新发展——以《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学研究”栏目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11]潘国琪.关于名栏发挥培养人才功能的两个认识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12]何绵山.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闽江学院学报》“闽文化研究”专栏谈起[J].闽江学院学报,2013(3).

[13]潘国琪.进一步加强选题策划不断推进“魏晋史研究”特色栏目建设[J].许昌学院学报,2013(6).

[14]金甦.激活传统服务当代——《闽江学院学报》“闽文化研究”栏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15]侯新烁,张智颖.《区域开发》栏目发文特征描述与研究主题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G213

A

1672-3805(2017)01-0088-05

:2016-12-01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学报地方类栏目研究”(2016YB33)

舒仕斌(1977-),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中国古代文化。

猜你喜欢
学报栏目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谁远谁近?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