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飞 陈莉秋 徐玉禄 江 勇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40)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刘立飞 陈莉秋 徐玉禄 江 勇1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40)
目的 观察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应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CASC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1)。治疗组痊愈率42.0%,总有效率96.0%;对照组痊愈率28.0%,总有效率84.0%,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颈椎病;按摩疗法;中医疗法;正骨手法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严重者可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常规非手术方法疗效相对较差,也可能与其治疗的作用点不确定有关[2]。龙氏正骨手法在颈椎病尤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3]。2014-06—2016-07,我们应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并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4]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存在颈、肩部疼痛、麻木放射至上肢,或上肢肌力下降;②扭头活动疼痛、麻木等加重;③颈椎棘突旁压痛阳性,压颈试验阳性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④影像学检查支持。病情程度标准参照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5],该量表分别从临床症状(颈肩部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麻木,共9分)、工作和生活能力(3分)、体征(压头试验、感觉、肌力、腱反射,共8分)3个方面观察。>12分为轻度,5~12分为中度,<5分为重度。
1.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年龄为25~65岁。
1.1.3 排除标准 非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骨质疏松及肿瘤;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其他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100例均为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患者,门诊18例,住院8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20)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9 d,平均(12±3) d;病情程度:轻度3例,中度13例,重度34例。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5~67岁,平均(46±21)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7 d,平均(12±5)d;病情程度:轻度4例,中度12例,重度3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龙氏正骨手法[6-7]治疗。操作分为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4步。①放松手法:揉法、按法、拿法、扌衮法。②正骨手法:参照龙氏正骨10法,即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低头摇正法(适用于第2~6节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侧头摇正法(适用于第2~6节颈椎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侧向搬按法(适用于第2~6节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挎角搬按法(适用于第2~6节颈椎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俯卧冲压法(适于第6颈椎至第3胸椎间的关节错位)、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牵引下正骨法(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关节多型式错位等)及反向运动法(适用于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挛缩)。每位患者根据错位类型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多种正骨手法,正骨后在局部进行分筋法、理筋,以恢复颈椎的力学平衡。③强壮手法:分筋法、理筋法、弹法、拿法、推法、点法。④痛区手法:最后在肩背、上肢的麻痛区进行揉按、拿捏等手法治疗,包括揉法、抚法、搓法、点法、叩法、震法及运动法等。
1.3.2 对照组 予传统推拿手法[8]治疗。患者卧位,以揉法、扌衮法、拿法等手法疏通颈部和患肢经脉,疏筋活络,行气止痛。
1.3.3 疗程 2组每次治疗均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不足1个疗程按1个疗程统计。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CASCS评分变化;比较2组疗效。
1.5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稍有颈肩部不适,休息缓解;有效:症状部分改善,仍需进一步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5]。
2.1 2组治疗前后CASC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CASCS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CASC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1)。
2.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2可见,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手机等广泛应用,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占颈椎病发病率的60%以上,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9-10]。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以与神经根支配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1]。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手术风险较大,且费用较高,所以目前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较多,尚无统一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或项痹范畴,其发生主要与正虚劳损、感受外邪有关,正气虚弱,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故不荣则痛;长期伏案,劳损过度,伤及筋脉,项部气血瘀滞,或感受风寒湿等外邪,经络痹阻,气血不通,故不通则痛[12]。手法治疗在颈椎病的治疗尤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推拿方法疗效存在差异。本研究应用我国著名脊椎病专家、教授龙层花创立的龙氏正骨手法,将传统正骨、推拿及解剖和生物力学相结合,针对性强,有别于传统推拿,是一种综合性手法[13]。龙氏正骨手法分为4步,其中有3步针对软组织病变,第1步放松治疗,一方面是对软组织的调理,同时又保证了第2步正骨手法实施的安全及轻松。第3步谓之强壮手法,是在正骨后进行颈部分筋理筋,从而解除、松解挛缩,达到消除炎症、解除神经根刺激、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椎动力性平衡和稳定的目的。第4步痛区手法在相应部位推拿按摩,可以更快地消除肢体症状。传统推拿手法对肌肉的放松等治疗可短期缓解患者的僵硬和疼痛,以及带来患者心理上的舒适感,但因其未能解决导致颈椎病出现的根本问题,即颈椎的“骨错缝、筋出槽”问题[14],故其相对疗效较短,治疗后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负面情绪和不利影响,传统推拿手法不仅在疗效的持久性上不如龙氏正骨手法,其在整体的治疗效果也不如龙氏正骨手法[15]。
本研究结果可知,治疗组治疗后CAS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痊愈率、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P<0.01),说明龙氏正骨手法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有效方法,较传统推拿手法具有更广泛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1] 高锋.三伏灸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6,38(2):254-256.
[2] 王翔,詹红生,张明才,等.石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15,27(4):12-14,20.
[3] 史林辉.龙氏正骨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45例小结[J].中医药导报,2011,17(3):64-65.
[4]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5] 段俊峰,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96.
[6] 全晓彬,木荣华.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9):655-656.
[7] 宋永终,宫恩年,苏继承,等.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61.
[8] 曹仁发.中医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52-154.
[9] 姜宏,施杞.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6):381.
[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11] 景福权,牛相来,王东,等.针刺配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3):237-239.
[12] 曹世强,于金栋,张静,等.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5,37(1):144-148.
[13] 肖振杰,高致云,景希强,等.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椎病120例[J].河北中医,2014,36(3):348-349.
[14] 张明才,石印玉,黄仕荣,等.“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13,26(7):557-560.
[15] 林勋,郑梦捷,陈博,等.中医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命质量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5):5-8.
(本文编辑:习 沙)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1.032
※ 项目来源:2014年度蚌埠医学院科研课题(编号:BYKY1488)
刘立飞(1979—),男,主治中医师,硕士。从事中医康复临床工作。
R274.05;R274.09
A
1002-2619(2017)01-0124-03
2016-10-23)
1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