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2017-04-01 15:22阚言婷
现代交际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阚言婷

[摘要]实践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既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也是一种系统化的育人理念。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是建设创新性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支撑,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育人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54-02

中央16號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自此,高校实践育人在全国各地得到全面推进和不断拓展,并进入下一个全新的深化发展阶段。如今,面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时代潮流会赋予实践育人以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不断创新发展。

一、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显著特征。人的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它在带有实践性的同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包含丰富的信息和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载体。

实际上,大学生实践教育是与课堂理论教育相对应而存在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教育者为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而借助或采取的,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一种手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也应该回归到实践,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二)实践育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实践育人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随着新时期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实践的转变,高校实践育人构建了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连的育人共同体,在这个育人过程中,高教实践育人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功能实现,促进了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家创新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观,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2]开展实践育人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的来源就是课堂上的知识以及别人的经验,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间接经验,通常实践教育不像理论课教育过程那样死板,教育方式也不像理论课那样单一和循规蹈矩,通常实践教育比起以教室课堂为单位的理论课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因而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的实践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理论修养,同时能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不断地更好地服务国家、集体和人民。

(三)实践育人是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是培养与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3]实践育人是我国高校育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育人理念创新和育人实践探索,与党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的本质以及人的成长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使得实践育人在高校中的被重视程度节节上升。这里关于社会实践的论述也正好说明了党中央号召整个高校重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同时将实践育人提到了与理论课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共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作出了重要的指导。首先明确了大学生实践教育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落实到实际中来的重要一环。其次,《意见》中还指出,在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不仅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同时对于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民间,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实践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教育育人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同时也得到了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在校学生的热烈欢迎。

(一)助推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结构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是衡量大学生人格成熟与否的关键。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就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能充分补充课堂上所没有的东西,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学校教育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课堂讲授大部分都是理论的东西,学生学到的是间接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被束缚了手脚,也容易活在书本中,而不了解真实的外面社会。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必然就要进行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可见,参加实践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已经成为广大在校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在实践教育中由于不像课堂理论教学那样“事故”少,因而不免会出现一些各种各样的猝不及防的具体现实问题,此时考验学生真实实力的时候到了,能否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中来,就要看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理论课的内容,同时真正将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了直接经验。所以,当其再次遇到这些问题时,也能够做到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在新的历史时期,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素质教育的拓展,对青年学生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育成为青年大学生必备的人生经历和成才的重要途径。

(二)指向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从客观现实的层面,还是主观意图的层面都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如果眼光客观一些,更现实一点,那么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给了他们一个更好地推广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及其制定的国际经济法则的契机。而另一点就是从主观意图来理解经济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这个契机,依仗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遥遥领先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对发展中国家图谋不轨,尤其从网络的出现开始,发达国家在思想意识领域开始侵入我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日渐明显,而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又为其阴暗图谋蒙上了一层伪装的面纱,并使得“分化”中国的图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面形式。而关注我们自身,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还未涉世或者涉世未深的群体,而同时又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更同时处在一个很容易被欺骗被蛊惑的年纪,所有这些国内外的情况都给高校实践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上述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了我国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并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孵化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各种价值观的并存与冲突,需要大学生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摸索和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锻炼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够有效地引导青年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通过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科技服务、技术培训、产品促销等活动形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亲眼看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难和成就,亲耳听到英雄模范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以及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就能够唤起强烈的心理共鸣,理智地确定自己成才的社会坐标,促进理想和信念得以在更高层次上升华,引导大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教育中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具体要求

实践育人的形式有多种,主要有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活动等形式,在加强实践育人时,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实践教育中树立劳动意识

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使他们在劳动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和技能,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认识劳动的意义,树立劳动意识,把劳动看作是最光荣的,体验工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科学技术、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社会调查中提高思想觉悟

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能够深入认识社会,对社会有客观准确的认识,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了解改革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从而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在社会调查中,大学生会发现一定的问题,会看到我国社会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三)在志愿者服务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要求志愿者本身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活动。”[4]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包括义务劳动、文化培训、时事政策宣传、科技咨询服务、医务保健服务、技术攻关、科学普及等。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務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

(四)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树立自立意识

“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与校外勤工助学活动。”[5]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主要包括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学楼等工作形式,校外则主要是兼职教师、兼职销售员等工作形式。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社会需要出发进行的一些有酬劳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生活自主、经济自立的观念,提高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力,使大学生养成劳动的好习惯,树立自立意识。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

[2]杨贤金.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3]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2012(04).

[4]何军等.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7(03).

[5]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02).

[6]万斌,张应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