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维星
老师,你还要烙几张饼?
◎宋维星
一次小组合作的公开课,笔者听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数学下册《优化》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准备给客人沏茶的情境,学生汇报如何烧水、洗茶杯,最后沏茶的过程。此活动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统筹方法的好处。为了让学生能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烙饼的活动来让学生体会。活动要求是锅里同时可以烙两张饼,烙饼的一面需要3分钟,要想尽快吃到饼,怎么烙呢?“现在我们要烙2张饼,看看需要多少分钟?”“需要6分钟。”“好,你说一说怎么是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是6分钟。”“那如果烙3张饼,需要多少分钟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小圆片)摆一摆,然后展示小组的结果。通过讨论交流得到9分钟。“那烙4张饼呢?”当烙到第6张饼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3分钟。”“你先坐下,你的发现我们等一会再研究。”“老师,老师,我的发现跟他的不一样,我发现偶数就2张2张的烙,奇数就按3张饼的方法烙。“好,你的发现也保留一下,我们也等一会再研究。”“现在大家再想一想,烙7张饼需要多少分钟?”就这样一直烙了9张饼(这个过程中举手的越来越少了)。教师在黑板上用表格的方式呈现了烙9张饼得到的结论。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表格,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的主要内容就是刚才两名学生所发现的。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小组合作的课堂需不需要启发、点拔?怎样根据学情展开适时启发、点拔呢?听完本节课,笔者有了一些感触。
张数 烙法 时间(分)2同时烙 6 3交替烙 9 4 2张2张 12 5 2张3张 15 6 2张2张3张 18 7 2张2张2张 21 8 2张2张2张2张 24 9 2张2张2张3张 27
本节课教师对学生一直是在牵引的状态,我认为不妥。我们都知道《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2011年版)》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要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那么怎么培养呢?就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当个别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启发全体学生去思考。思考别人提的问题,还要思考别人是如何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慢慢的就学会了思考。解决了现在的学生不爱去思考,甚至不会去思考的问题了。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当学生不会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从哪个角度去思考。本节课教师在处理烙第3张饼的时候,做的就挺好,让学生自己讨论讨论。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障碍的时候点拔学生(“锅里不能有一张饼”、“可不可以拿出一张饼”)。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但我个人认为在烙以后的饼的时候都可以放手给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学到了“烙饼”方法。教师这时只要做到适时的点拔就可以了。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全班学生动起来。课堂真正实现了高效。
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认为教师处理好3个时机,这节课就会更精彩。学生会更受益。第一处就是当学生不会的时候(烙第3张饼),教师启发一下,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方法,在讨论的时候老师做适当的点拔。第二处就是当那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时,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都烙6张饼了),让全班学生一起来讨论一下,他们的发现对吗?然后其他学生跟这两名学生一起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拔,我想结论出现的方式会更灵活。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第三处就是在烙第7、8、9张饼时,为什么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时好学生已经知道方法了,不爱举手了。中等学生(大多数学生)也进入了疲劳期(都烙9张了),差生还是在云里雾里的。如果此时教师启发学生,谁能用最简捷的方法来算7、8、9张饼的时间?中等学生会集中精神找方法,好学生会迫不及待的想把方法讲出来,就让他们讲给差生。然后全班交流时,教师再关注一下差生。全体学生在本节课都会学到不同程度的数学了。
(作者单位: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中心校)
(责任编辑:杨强)